卷下(2 / 3)

【注釋】

①遂達:通達。

②窮匱:窮困,匱乏。

③勞謙:勤勉謙虛。

④著名之節:光明磊落的節操。

⑤見贍者:被別人供養的人。

⑥小美:即小的美德。

⑦行成:即德行修成。

⑧浸:逐漸。

⑨罪尤:罪過。

進退:此指名譽地位的高低。

辭施:推辭別人的施舍。

告:求告。

體益而茂遂:對自己有益而獲得巨大成功。

【譯文】

人與人之間所處的情勢不同,情勢有伸張與壓抑之別。富裕尊貴,成功通達,這是伸張的情勢;貧窮低賤,困窘匱乏,這是壓抑的情勢。上等材質的人,能做一般人所不能做的事情,因此,他們在通達得誌的時候,有勤勉謙遜的聲譽;窮困不得誌的時候,仍能持守光明磊落的節操。中等材質的人,則隨著情勢伸壓之不同,或浮或沉,或損或益。因此,那些富貴之人憑借充足的財貨,對外廣泛施舍。那些被他救濟供養過的人,盡可能搜集他的可稱道之處大加讚揚;那些被他援助過的人,把他小小的美德加以渲染擴大。這樣,他雖然沒有什麼奇異的才能,仍然能夠成就德行,樹立美名。而那些處於貧賤地位的人,想施舍而苦於沒有財貨,想援助別人苦於沒有權勢,對親戚不能體恤,對朋友不能周濟。名分和義務都不能建立,恩愛之人逐漸離去,抱怨的人紛紛到來,責怪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這樣,雖然他沒有什麼罪過,還是被無故地拋棄了。所以,所處的情勢有侈有儉,人的名聲也便由這侈儉的不同或高或低或進或退了。當天下普遍富足的時候,清貧的人雖然還比較清苦,但絕不會有極度窮困的擔憂,而且還會因為辭謝別人的施 舍而獲得較高的榮譽。當天下普遍貧窮的時候,則借貸無門,有基本生活品貧乏的憂慮,而且還會發生計較吝嗇方麵的爭吵。因此,材質大致相同的人,仕進途中如果得到人的讚助,才能就會得到充分發揮並獲得成功;相反因私心偏見而受到鄙視和壓抑的,就會稍遜一籌。而普通人的觀察,不理解成功與否的根本原因,隻以其成敗論其才能,這是由情勢的伸張與壓抑所造成的疑惑。【原文】

夫清雅之美,著乎形質,察之寡失。形色外著,故可得而察之。失繆之由,恒在二尤①。二尤之生,與物異列。是故非常人之所見。故尤妙之人,含精於內,外無飾姿。譬金冰內明而不外朗,故馮唐白首屈於郎署。尤虛之人,碩言瑰姿,內實乖反②。猶燭火外照,灰燼內暗,故主父偃辭麗,一歲四遷。而人之求奇 ,不可以精微測其玄機③,明異希④。其尤奇異,非精不察。或以貌少為不足⑤,睹蔑貌惡,便疑其淺陋。或以瑰姿為巨偉,見江充貌麗,便謂其巨偉。或以直露為虛華,以其盡,疑無厚實。或以巧飾為真實⑥。巧言如流,悅而睹之。是以早拔多誤,不如順次。或以甘羅為早成而用之,於早歲,或訣複欲順次也夫順次,常度也。苟不察其實,亦焉往而不失。征質不明,不能識奇,故使順次,亦不能得。

【注釋】

①二尤:即下文所說尤妙、尤虛兩種人。

②乖反:違背相反。

③玄機:深奧玄妙的思想。

④異希:奇特稀少。

⑤貌少:容貌的不足與欠缺。

⑥巧飾:精巧偽飾。

【譯文】

清高文雅的美德如果表現於外在的形貌上,觀察起來就很少會失誤,造成觀察失誤的原因,常常發生在“二尤”方麵。“二尤”的出現,與普通大眾的表現不同。“尤妙”之人,其精華內涵,外表沒有粉飾的姿態。“尤虛”之人,豪言壯語,風姿瑰奇,內在的實質卻完全相反。人們尋求奇材,做不到用精深入微的眼光探測到性情內部玄妙的道理,明識其奇異獨特之處。有的以人的相貌不佳而判定其才能淺陋不足,有的則以人的相貌瑰奇而判定其才能不凡,有的把直率坦白看做浮誇,有的把精巧的偽裝誤認為真實。因此,與其過早提拔而造成失誤,不如按順序提拔為妥。所謂按順序提拔,就是按常規辦事,假如不考察人的實際才能,怎麼會不發生失誤呢。【原文】

故遺賢而賢有濟,則恨在不早拔①。故鄭伯謝之於燭武。拔奇而奇有敗,則患在不素別②。故光武悔之於朱浮。任意而獨繆,則悔在不廣問。秦穆不從蹇叔,雖追誓而無及。廣問而誤己,則怨己不自信。隗囂心存於漢,而為王元所誤。是以驥子發足③,眾士乃誤。韓信立功,淮陰乃震④。夫豈惡奇而好疑哉,乃尤物不世見⑤,而奇逸美異也。故非常人之所識也。是以張良體弱,而精疆為眾智之雋也。不以質弱而傷於智。荊叔色平⑥,而神勇為眾勇之傑也。不以色和而傷於勇。然則雋傑者,眾人之尤也。奇逸過於眾人,故眾之不能及。聖人者,眾尤之尤也。通達過於眾奇,故眾奇不能逮。其尤彌出者,其道彌遠。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故一國之雋,於州為輩⑦,未得為第也⑧。郡國之所雋異,比於州郡,未及其第目。一州之第,於天下為椳⑨。州郡之所第目,以比天下之雋,而不可及。,一回反,樞也。天下之椳,世有優劣。英人不世繼,是以伊,召,管,齊,應運乃出。是故眾人之所貴,各貴其出己之尤,智材勝己,則以為貴。而不貴尤之所尤,尤之尤者,非眾人之所識。是故眾人之明,能知輩士之數,眾人明者,粗知郡國出輩之士而已。而不能知第目之度。乃未識郡國品第之雋。輩士之明,能知第目之度,出輩明者,粗知郡國第目之良。不能識出尤之良也未識出尤奇異之理。出尤之人,能知聖人之教,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不能究之入室之奧也。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由是論之,人物之理,妙不可得而窮已。為當擬諸形容。象其物宜,觀其會通,舉其一隅而已。

【注釋】

①早拔:及早選拔。

②素別:平素辨別。

③驥子發足:良馬奮足。

④淮陰:韓信的家鄉,在今江蘇清江西南。

⑤尤物:這裏指優秀的人才。

⑥荊叔:戰國時行刺秦始皇的荊軻。色平:神色平靜自然。

⑦輩:等級。這裏指數量較大的一批。

⑧第:等級、品第。

⑨椳:門臼。

第目之度:品第排列的標準。

入室之奧:比喻學問達到比較精深的程度。

【譯文】

所以一度遺棄了賢才,而後來認識到賢才的用處時,則悔恨沒有及早提拔賢才;本來將其當做奇異之材予以提拔重用,結果這奇材做事時卻失敗了,這時則為沒有及早識別而遺憾;一意孤行而遭致謬誤發生,這時則悔恨沒有廣泛征求意見;廣泛征求意見反而誤了自己的事情,則又抱怨自己遇事不自信。因此,千裏馬一樣的人才一旦奮起發力,普通大眾就會產生誤解;韓信立功受賞時,家鄉淮陰的人們感到十分震驚。難道是人們都厭惡奇才、愛好疑神疑鬼嗎?其實是因為奇異優秀的人物在世間並不常見,他們畢竟與眾不同的緣故。因此,張良雖然體型弱小,而他的精明強幹卻為眾謀士中的俊傑;荊軻雖然容貌平和,而他的神奇和勇武卻是眾勇士中的佼佼者。如此說來,俊傑,是大眾之中卓立不凡的人;聖人,則是不凡人物中的不凡人物。人的材質越是突出,其所達到的境界就越是深遠。所以,一封國中的俊傑,放到一州之內就可以成批成批地數,還上不了高檔次;一州之內上檔次的優秀人物,放到普天之下的優秀人物中,就好比是一個大建築中的門臼。即便是天下的門臼吧,各個時代也有優劣之分。因此,一般人引以為珍貴的是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優秀人才中的優秀人才。所以,一般人明辨人才的能力,隻知道封國一級人才的數量,而不知道州一級人才的標準。封國一級優秀人才明辨人才的能力,知道州級人才的標準,卻不懂得特異人才的道理。特異的人才能理解聖人的教誨,卻不能求得最深奧的道理。由此說來,關於人才的道理,是神妙而難以窮盡的。人物誌效難第十一“識人三經”之一人物誌效難第十一人材精微,實自難知,

知為難審,效薦之難。

【原文】

蓋知人之效有二難。有難知之難,尤奇遊雜,是以難知。有知之而無由得效之難①。己雖知之,無由得薦。何謂難知之難。人物精微,智無形狀,奇逸精妙。能神而明,欲入其神,而明其智。其道甚難,固難知之難也。知人則哲,惟帝難之,況常人乎。是以眾人之察不能盡備。各守其一方而己。故各自立度,以相觀采。以己所能,曆觀眾才。或相其形容,以貌狀取人。或候其動作,以進趨取人,或揆其終始,以發正取人。或揆其儗象②,以旨意取人。或推其細微,以情理取人。或恐其過誤,以簡恕取人。或循其所言,以辭旨取人。或稽其得事。③以功效取人。八者遊雜,④各以意之所可為準,是以雜而無紀。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但取其同於己,而失其異於己,己不必兼,故失者多。是故必有草創信形之誤⑤,或色貌取人而行違。又有居止變化之謬。或身在江海,心存魏闕。故其接遇觀人也,隨行信名,失其中情。是以聖人聽言觀行,如有所譽,必有所試。故淺美揚露⑥,則以為有異。智淺易見,狀似異美。深明沉漠⑦,則以為空虛。智深內明,狀似無實。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⑧。研精至理,狀似離婁。口傳甲乙⑨,則以為義理。強指物類,狀似有理。好說是非,則以為臧否。妄說是非,似明善否。講目成名,則以為人物。強議賢愚似明人物平道政事,則以為國體。妄論時事,似識國體。猶聽有聲之類,名隨其音。七者不能明,特皆隨行而為之名,猶聽貓音而謂之貓,聽雀音而謂之雀,不知二蟲竟謂何名也。世之疑惑,皆此類[HT5”K〗也。是以魯國儒服者,眾人皆謂之儒,立而問之,一人而己。夫名非實,用之不效。南箕不可以簸揚,北鬥不可挹酒漿。故曰,名猶口進,而實從事退。眾睹形而名之,故用而不驗也。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真智在中,眾不能見,故無外名而有內實。故名由眾退,而實從事章。效立則名章。此草創之常失也。淺智無終,深智無始,故眾人之察物,常失之於初。故必待居止,然後識之。視其所止,觀其所居,而焉不知。故居,視其所安。安其舊者,敦於仁。達,視其所舉。舉剛直者,厚於義。富,視其所與。與嚴壯者,明於禮。窮,視其所為。為經術者,勤於智。貧,視其所取。取其分者存於信。然後乃能知賢否。行此者賢,反此者否。此又已試,非始相也。試而知之,豈相也哉。所以知質,未足以知其略。略在變通,不可常準。且天下之人,不可得皆與遊處。故視其外狀,可以得一,未足盡知。或誌趣變易,隨物而化,是以世祖失之龐萌,曹公失之董卓。或未至而懸欲,或已至而易顧,李軼始專心於光武,終改顧於聖公。或窮約而力行,或得誌而從欲。王莽初則布衣折節,卒則窮奢極侈。此又居止之所失也。情變如此,誰能定之。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難。既知其情,又察其變,故非常人之所審。

【注釋】

①效:效驗。這裏指舉薦任用。

②儗象:即擬象,憑想象擬就的形象。

③得事:即成功之事。

④遊雜:混雜而無序。

⑤草創:剛開始做事。這裏指對人初步接觸。

⑥淺美:淺薄的優點或才能。

⑦深明沉漠:深沉聰明,沉默寡言。

⑧離婁:遠古傳說中的人,“能視於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

⑨甲乙:這裏指等級次序。

義理:經義名理之學。這裏比喻高深的學問。

講目成名:空口講評第目而使之成名。

名猶口進:名聲隨著人們的口頭傳頌而更加提高。

中情之人:即內心有真實學問的人。

章:通“彰”。

始相:最初的相看。

懸欲:懸念。這裏指猶豫不決。

易顧:改變自己的向往。

從欲:即縱欲。從,通:“縱”。

【譯文】

要驗證對人才的識別是否正確有兩個困難,既有難以識別的困難,又有識別後無法加以驗證的困難。什麼叫難以識別的困難?關於人才道理精妙隱微,惟具有神奇一般的能力,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是一門非常困難的學問,這就是難以識別的困難。因此,一般人觀察識別各種人物的能力,還不能達到綜合完備的境界,所以,各自按照自己建立的觀察人才的標準去觀察。有的觀察人的形體容貌,有的觀察人的舉止行為,有的考察人的經曆,有的憑借自己的想象,有的觀察人的生活細節,有的留意人的過錯,有的以言辭為根據,有的以成功之事為根據。以上八種各有各的標準,雜亂而沒有體統,所以看準了的少,失誤的多。這其中既有接觸之初以形貌取人的失誤。又有因忽略了地位環境 的變化而引起了失誤,他們交接觀察人物,總是相信對方的行為與名聲,而不去分析其內在的性情。一旦淺薄的美德張揚顯露出來,他們就據此認為是奇異之材;內在聰明沉默不語的人,他們則認為是沒有實標本領的空虛之人;能夠區別微妙的道理,他們就以為有離婁之明;口傳等級次序,他們就認為懂得義理;愛好論說是非,他們就視為善於分別是非善惡的臧否之材;評論品目名分,他們就認為能識別人物;愛好評說議論政事,他們就認為是國體之材。這就好比聽到了類似某種鳥的叫聲,就認為一定是某種鳥。凡有名無實,加以任用,就不會獲得預期的效驗。所以說,名聲可以隨著人們的口頭傳頌而提高,實效則隨著事情的發展而減退。內心有真實學問的人,雖然沒有獲得與較高學問相符的名聲,然而一經任用,就會獲得好的效果。所以這就叫做,名聲因眾人不識而被埋沒,實際的本領則隨著事業的成功得到了顯揚。這是人們初次接觸時常有的失誤。所以必須等到看清觀察對象安於什麼止於什麼時,才能真正加以識別。觀察人的起居生活,要看他安於什麼;通達得誌之時,要看他舉薦什麼人;富裕的時候,要看他給予別人什麼;處於困境時,要看他做些什麼;物質貧乏的時候,要看他怎樣索取。觀察了以上這些,才能區別人的賢能與否。這又是從具體的實驗中來識別人,而不是從最初接觸時的外形上看出來的。所以說,了解了一個人的品質,還不足以據此了解一個人的權略。況且,麵對天下的人,不可能與每個人都進行實際的交往。有的人的誌趣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了變化,有的人的誌願還沒有實現而處於猶豫不決的狀態,有的人的誌趣已經有了對象,後來又發生了變易,有的人窮困時簡約而努力,有的人得誌時放縱自己的欲望。這又是在正常生活狀態下觀察不到的。由此說來,要把正常生活狀態下與變化生活狀態下這兩方麵觀察人的要領都掌握住,這是難以識別的困難。【原文】

何謂無由得效之難。上材己莫知,己難識知。或所識者在幼賤之中,未達而喪。未及進達,其人已喪。或所識者未拔而先沒。未及拔舉,已先沒世。或曲高和寡,唱不見讚。公叔座薦商鞅,而魏王不能用或身卑力微,言不見亮。①禽息舉百裏奚,首足皆碎。或器非時好,不見信貴②。竇後方好黃老,儒者何由見進。或不在其位,無由得拔。卞和非 因匠,所以抱璞泣。或在其位以有所屈迫③。何武舉公孫錄,而為王氏所推。是以良材識真,萬不一遇也。才能雖良,當遇知己。知己雖遇,當值明王。二者之遭,萬不一會。須識真在位,識百不一有也。雖識己真,或不在位以位勢值可薦致之④,宜十不一合也⑤。識己須在位,智達複須宜。或明足識真,有所妨奪,不欲貢薦⑥。雖識辨賢愚而屈於妨奪,故有不欲。或好貢薦,而不能識真。在位之人,雖心好賢善,而明不能識。是故知與不知,相與分亂於總猥之中⑦。或好賢而不識,或知賢而心妒,故用與不用,同於眾總,紛然淆亂。實知者,患於不得達效。身無位次,無由效達。不知者,亦自以為未識。身雖在位,而未能識。所謂無由得效之難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難。是以人主常當運其聰智,廣其視聽,明揚側陋,旁求俊,舉能不避仇讎,拔賢不棄幽隱,然後國家可得而治,功業可得而濟也。

【注釋】

①亮:聲音響。這裏指沒有人聽到聲音。

②信貴:信任,珍視。

③屈迫:委屈壓迫。

④位勢值:地位和勢力相當。

⑤宜:大概,也許。

⑥妨奪:妨礙和強奪。

⑦猥:繁雜瑣碎。

【譯文】

什麼是沒有辦法得以驗證的困難?具有上等才能的人難以識別,或者你所鑒識的人才 尚處於幼年或者地位低下的時候,沒來得及起用就死去了。或者你認識的人才還沒有提拔重用就死去了。或者是你曲高和寡,推薦得不到大家的支持。或者你的地位卑下,力量微小,舉薦不能引起上層的重視。或者你所舉薦的人,其才能不合時尚,因而不被世人當做可資珍貴的人才予以信賴。或者發現了人才,而自己沒有足夠高的地位,無法予以提拔。或者有一定的地位,但推薦卻受到了別人的壓製。因此,良材遇上真正識材的人,一萬個良材也難得有一個這樣的機會。能夠認識良材的人同時又是具有一定地位、有能力舉薦良材的人,一百個被認識的良材也難得有一個這樣的機會。有相當的地位和權勢,能夠直接推薦並獲得成功的,推薦十個也難得有一個成功。有的人具有識別真材的能力,由於多種因素的妨礙,便不想再舉薦了。有的人愛好舉薦人材,但卻不具有識別真材的能力,因此,具有識別能力的與不具有識別能力的,共同存在於複雜的現實生活之中。能夠識別並發現人材的,擔憂的是如何予以舉薦並取得成效。沒有能力識別發現人材的,也自以為沒有發現人材。以上講的就是使人材得以驗證的困難。所以說要驗證對人材的識別是否正確有兩個困難。人物誌釋爭第十二“識人三經”之一人物誌釋爭第十二賢善不伐,況小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