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七繆第十
效難第十一
釋爭第十二
七繆第十
人物之理,妙而難明,以情鑒察,繆猶有七。
【原文】
七繆:①一曰,察譽,②有偏頗之繆。③征質不明,故聽有偏頗也。二曰,接物,有愛惡之惑。或情同,忘其惡,或意異,違其善也。三曰,度心,④有小大之誤。或小知而大無成,或小暗而大無明。四曰,品質,⑤有早晚之疑。有早智而速成者有晚智而晚成者。五曰,變類,⑥有同體之嫌。材同勢均,則相競,材同勢傾,則相敬。六曰,論材,有申壓之詭。⑦藉富貴則惠施而名申,處貧賤則乞求而名壓。七曰,觀奇,有二尤之失。⑧妙尤含藏,直尤虛瑰,故察難中也。
【注釋】
①七繆:七種謬誤。繆,通“謬”。
②譽:聲譽。
③偏頗:偏重某方麵,不全麵。
④度(duó)心:揣度心理。
⑤品質:品評材質。
⑥變類:辨別材質類別。
⑦申壓:拔高壓低。
⑧二尤:妙尤和直尤。
【譯文】
鑒別人才所發生的七種謬誤是:其一,考察一個人的聲譽,有偏聽某一方麵輿論之誤;其二,與人交往,被自己的好惡之情所困惑;其三,揣度人的心理,有大小主次不分之誤;其四,品評人的材質,有早成與晚成之誤;其五,辨別人才類型,有與自身所屬類型相比的嫌疑;其六,評論人才,會發生有意申張或有意壓抑之誤;其七,觀察奇才,會發生不能真正認識“二尤”的失誤。【原文】
夫采訪之要,①不在多少。事無巨細,要在得正。然征質不明者,②信耳而不敢信目。目不能察而信於耳。故人以為是,則心隨而明之。人以為非,則意轉而化之。③信人毀譽,故向之所是,化而為非。雖無所嫌,意若不疑。信毀譽者心雖無嫌,意固疑矣。且人察物,亦自有誤。愛憎兼之,其情萬原。④明既不察,加之愛惡是非,是疑豈勝計。不暢其本,胡可必信。去愛憎之情,則實理得矣。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雖聽人言,常正以目。不知人者,以耳敗目。親見其誠,猶信毀而棄之。故州閭之士,⑤皆譽皆毀,未可為正也。或眾附阿黨,或獨立不群。交遊之人譽不三周,⑥未必信是也。交結致譽,不三周,色貌取人,而行違之。夫實厚之士,交遊之間,必每所在肩稱。⑦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上等援之,下等推之,蠻貊推之,況州裏乎。苟不能周,必有咎毀。⑧行不篤敬者,或諂諛得上而失於下,或阿黨得下而失於上。故偏上失下,則其終有毀。非之者多,故不能終。偏下失上,則其進不傑。⑨眾雖推之,上不信異。故誠能三周,則為國所利。此正直之交也。由其正直,故名有利。故皆合而是,亦有違比。或違正阿黨,故合而是之。皆合而非,或在其中。或特立不群,故合而非之。若有奇異之材,則非眾所見。奇異絕眾,眾何由識,而耳所聽采,以多為信。不能審查其材,但信眾人言也。是繆於察譽者也。信言察物,必多繆失。是以聖人如有所譽,必有所試。
【注釋】
①采訪:采摘訪問。
②徵質:能反映一個人基本狀況的表麵跡象。
③化:變化。
④萬原:形容原因複雜。
⑤州閭:古代二千五百家為一州,二十五家為一閭。
⑥三周:三個方麵。
⑦肩稱:肩,比間。肩稱,即差不多相同的稱譽。
⑧咎毀:過失和毀滅。
⑨傑:傑出,突出。
違比:違正結黨。
【譯文】
采摘訪察人才的關鍵,不在於訪察內容的多與少。那些對於能夠反映一個人基本性質的外部表現不甚明了的人,寧可相信自己的耳聞而不能相信自己的眼見。所以別人如果說是, 他心裏也跟隨著說是;別人認為不是,他就隨著別人改變原有的看法。雖然對訪察對象並無太多的接近,但對自己的判斷仍然深信不疑。再說,人去觀察人,本來就有出現失誤的可能,加上愛憎的感情作用,導致失誤的原因可謂成千上萬。不通曉鑒別人才的根本道理,憑什麼一定能觀察得很準確呢!所以善於鑒別人才的人,用自己親眼看到的東西去校正聽別人講的東西;不善於鑒別人才的人則相反,用自己道聽途說的東西去否定自己親眼看到的東西。所以,對於州裏鄉間人物的品評,凡是一致說好或一致說壞,就不能作為對一個人公正的評價。上下交遊的人,如果人們對他的讚譽不能達到上、中、下普遍的一致,那麼這種讚譽就未必可信。因為忠實厚道的人交遊之處,就會獲得大致相同的稱譽。上層的人提拔他,下層的人推舉他。假如他交遊不周到,不能獲得普遍的讚譽,就必然有人講他的缺點,對他進行詆毀。偏重與上層交遊的人就會喪失下層的擁戴,最終將遭到毀謗;偏重與下層交遊的人就得不到上層的器重,當然就不會被重用。所以說,真正得到上、中、下三層的普遍讚譽,才是對國家有利的人才,他的交遊才是正直的交遊。當然,大家聯合一致說好的,也可能是結黨朋比所致;大家聯合一致說壞的,也可能此人是特立不群、保持中立的。假若有奇異的人才,就不是普通大眾所能夠發現的。可是聽取別人的評價,總是認為講的人多的最真實可靠。這就是在觀察讚譽方麵常犯的錯誤。【原文】
夫愛善疾惡,人情所常。不問賢愚,情皆同之也。苟不明質,①或疏善,善非。②非者見善,善者見疏,豈故然哉,由意不明。何以論之。夫善非者,雖非猶有所是。既有百非,必有一是。以其所是,順己所長,惡人一是,與己所長同也。則不自覺情通意親,忽忘其惡。以與己同,忘其百非,謂矯駕為至孝,殘桃為至忠。善人雖善,猶有所乏。雖有百善,或有一短。以其所乏,不明己長。善人一短,與己所長異也。以其所長,輕己所短,則不自知誌乖氣違,③忽忘其善。以與己異,百善皆異,謂曲杖為匕首,葬楯為反具耶。是惑於愛惡者也。征質暗昧者,其於接物常以愛惡惑異其正。
【注釋】
①明質:明察本質。
②疏善:疏遠善良。善非:親善不好的。
③誌乖氣違:誌向情趣不合。
【譯文】
愛好善良,憎惡邪惡,這是人之常情。如果看不清一個人的本質,就有可能疏遠善良的人,親善邪惡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所親善的邪惡之人,雖然邪惡,但總有可稱道之處。因其可稱道之處順應了自己的長處,於是就在不知不覺之中與他情意溝通親善起來,忽略或忘記了他的邪惡之處;善良的人雖然善良,但總有一定的缺點。因為他有某種缺點而不明白自己的長處,又因他的長處而輕視自己的短處,於是就在不知不覺之中與他氣不打一處來,忽略或忘記了他的善良之處。這就是被愛惡之情所困惑的情況。【原文】
夫精欲深微,質欲懿重,①誌欲弘大,心欲嗛小。②精微,所以入神妙也。則失神。懿重,所以崇德宇也。③躁則失身。誌大,所以戡物任也。④小則不勝。心小,所以慎咎悔也。⑤大則驕陵。故詩詠文王,“小心翼翼”,“不大聲以色”,⑥小心也。言不貪求大名,聲見於顏色。“王赫斯怒”,“以對於天下”,⑦誌大也。故能誅紂,定天下,以致太平。由此論之,心小誌大者,聖賢大倫也。⑧心小,故以服事殷,誌大,故三分天下有其二。心大誌大者,豪傑之雋也。誌大而心又大,故名豪雋。心大誌小者,傲蕩之類也。誌小而心闊遠,故為傲蕩之流也。心小誌小者,拘之人也。⑨心近誌短,豈能弘大。眾人之察,或陋其心小,見沛公燒絕棧道,謂其不能定天下。或壯其誌大。見項羽號稱強楚,便謂足以匡諸侯。是誤於小大者也。由智不能察其度,心常誤於小大。
【注釋】
①懿重:美好厚重。
②嗛小:微小。嗛,此讀xián,銜在口中,形容小。
③德宇:德操的量度。
④戡:通“堪”,勝任之意。
⑤咎悔:過錯,悔恨。
⑥不大聲以色:語出《詩經·大雅》,意謂周文王不用張揚外表聲色的方法來抬高自己。
⑦“王赫斯怒”,“以對於天下”:語出《詩經·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於周祐,以對於天下。”意思是:周文王發怒了,便整頓他的軍隊,前去阻擊敵人。這是正義的事體,可鞏固周朝的福氣,也對得住天下的人。這裏指當怒則怒,誌向遠大,安定天下。
⑧倫:周類,同等。
⑨拘:拘束軟弱。
陋:鄙視。
【譯文】
人的精神追求深刻細微,品質追求端美厚重,誌向追求弘大,心追求細小。精神深刻細微,才能進入神妙的境界;品質端美厚重,才能有崇高的德操和氣宇;誌向遠大,才能擔當重任;心小,才能避免錯誤與後悔。所以《詩經》歌頌周文王,“小心翼翼”,“不用張揚外表聲色的方法來抬高自己”,說的正是小心謹慎。又說“周文王發怒了”,“他對得住天下的人”,說的正是誌向遠大。由此說來,細心謹慎、誌向遠大的人,正是聖賢一類的人;粗心馬虎、誌向遠大的人,是豪傑中的精英;粗心馬虎、誌向狹小的人,則屬於傲而放蕩的人;細心謹慎而誌向狹小的人,則是屬於拘泥而怯弱的人。一般大眾觀察人的眼光,有時看不起細心謹慎的人,有時又讚賞誌向遠大的人。這就是觀察人才的心胸誌向在主次大小方麵的失誤。【原文】
夫人材不同,成有早晚。有早智而速成者,質清氣朗,生則秀異,故童烏蒼舒,總角曜奇也。有晚智而晚成者,質重氣遲則久乃成器,故公孫含道,老而後章。有少無智而終無所成者,質濁氣暗,終老無成,故原壤年老,聖人叩脛而不能化。有少有令材遂為雋器者。幼而通理,長則愈明,故常材發奇於應賓,效德於公相。四者之理,不可不察。當察其早晚,隨時而用之。夫幼智之人,材智精達,然其在童髦皆有端緒。①仲尼戲言俎豆,鄧艾指圖軍旅。故文本辭繁,初辭繁者,長必文麗。辯始給口,②幼給口者,長必辯論也。仁出慈恤,幼慈恤者,長必矜人。施發過與,幼過與者,長必好施。慎生畏懼,幼多畏者,長必謹慎。廉起不取。幼不妄取,長必清廉。早智者淺惠而見速,③見小事則達其形容。晚成者奇識而舒遲,智雖舒緩,能識其妙。終暗者並困於不足,事務難易,意皆昧然。遂務者周達而有餘。事無大小,皆能極之。而眾人之察,不慮其變,常以一概,責於終始。是疑於早晚者也。或以早成而疑晚智,或以晚智而疑早成,故於品質,常有妙失也。
【注釋】
①童髦:指幼兒。髦:古代幼兒下垂至眉的短發。這裏指童年。
②給口:即口給。口才敏捷,善於答辯。語出《論語·公冶長》:“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
③淺惠:即淺慧。惠,通“慧”。
【譯文】
由於人的材質不同,事業的成功便有早晚之別。有的人較早發揮了自己的智慧,早年就取得了成就,有的人較晚發揮了自己的智慧,晚年取得了成就,有的人少年沒有什麼智慧而終生沒有取得成就,也有少有為官之才而最終成為大器的。這四種人材成功與否的規律,不可不認真研究。幼年就富於智慧的人,才能智慧精明通達,在童年時代就有了苗頭。所以,成年文采的華麗來源於童年詞彙的繁富,成年的能言善辯起始於童年的伶牙俐齒,成年的仁愛之舉出自於童年的慈善體恤,成年的慷慨好施發自於童年的大方濟人,成年的謹慎發生於童年的畏懼,成年清正廉潔的品格起源於童年不妄取他人的東西。智力早熟的人悟性容易發掘而反應迅速,大器晚成的人見識獨特而舒緩遲鈍,終生愚暗的人困窠窘一世,都因為才智的不足,成就事業的人則左右逢源,應付袼如。一般大眾觀察人考慮不到這其中的差異和變化,這是在人才早成或晚成方麵發生的疑惑。【原文】
夫人情莫不趣名利①,避損害。名利之路,在於是得②。是得在己,名利與之。損害之源,在於非失。非失在己,損害攻之。故人無賢愚,皆欲使是得在己。賢者尚然,況愚者乎。能明己是,莫過同體③。體同於我,則能明己。是以偏材之人,交遊進趨之類,皆親愛同體而譽之,同體能明己,是以親而譽之。憎惡對反而毀之④。與己體反,是以惡而疏之。序異雜而不尚也⑤。不與己同,不與己異,則雖不憎,亦不尚之。推而論之,無他故焉。夫譽同體,毀對反,所以證彼非而著己是也。由與己同體,故證彼非,而著己是也。至於異雜之人,於彼無益,於己無害,則序而不尚。不以彼為是,不以己為非,都無損益,何所尚之。是故同體之人,常患於過譽。譬俱為力人,則力小者慕大,力大者提小,故其相譽,常失其實也。及其名敵⑥,則鮮能相下⑦。若俱能負鼎,則爭勝之心生,故不能相下。是故直者性奮,好人行直於人,見人正直,則心好之。而不能受人之訐。刺己之非,則訐而不受。盡者情露⑧,好人行盡於人,見人穎露,則心好之。而不能納人之徑⑨。說己徑盡,則違之不納。務名者樂人之進趨過人,見人乘人,則悅其進趨。則不能出陵己之後,人陵於己,則忿而不服。是故性同而材傾,則相援而相賴也。並有旅力,則大能獎小。性同而勢均,則相競而相害也。恐彼勝己,則妒善之心生。此又同體之變也。故或助直而毀直。人直過於己直,則非毀之心生。或與明而毀明。人明過於己明,則妒害之心動。而眾人之察不辨其律理,是嫌於體同也體同尚然,況異體乎。
【注釋】
①趣:同“趨”,趨向,奔向。
②是得:是,正確。這裏指得正確評價、受到肯定。得,得到。
③同體:和自己同一類型的人。
④對反:和自己相反類型的人。
⑤序:評定;排列。二義皆通。異雜:與自己不同類型的人。尚:這裏指推崇。
⑥名敵:能力聲望勢均力敵。
⑦鮮:少。
⑧盡者:這裏指率直毫無遮掩的人。
⑨納人之徑:容納別人的直率。徑:徑直。
務名者:以取得名利為務的人。
淩己:淩駕於自己之上的人。
律理:規律、道理。
嫌:嫌疑。
【譯文】
人之常情,沒有不追逐名利、不逃避對自身的損害的。追逐名利的道路在於自己的才能得到肯定並獲得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受到損害的根源在於自己的才能得不到肯定並喪失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所以,凡人,無論是賢能之人還是愚笨之人,都想使自己的才能得到肯定並獲得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能夠理解並肯定自己的才能的,莫過於與自己同一類型的人。因此,偏材之人與富於進取之心的人交往,都是與自己同一類型的人親密友愛並加以讚譽,而憎惡那些與自己不同類型的人並加以詆毀,至於對那些與自己既不相同也不相反的雜異之類,雖不加以詆毀,但亦不予以崇尚,推究起來,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緣故。讚譽與自己同一類型的人,詆毀與自己相反類型的人,目的在於證明對方的錯誤和自己的正確而已。至於那些與自己既不相同也不相反的雜異之人,於對方沒有什麼益處,於自己也沒有什麼害處,品評起他們來,不加以崇尚就是了。因此,同一類型的人相交往,經常出現的問題是相互之間過分的讚譽。等到他們的名聲彼此旗鼓相當的時候,又很少有甘居人下的。因此,性格直率的人秉性張揚,喜歡那些為人直率的人,卻不能容人揭露自己的短處。性情磊落而沒有遮掩的人,情感外露,喜歡那些為人毫無遮掩的人,卻不能接納別人對自己的直言。以追逐名利為務的人,樂於看到別人之間你超我趕,卻不願意落在超過自己的人的後麵。因此,性情相同而才能相懸殊的人,能夠相互援助相互依賴;性情相同而才能勢均力敵的人,就會相互競爭、相互損害。這又是同一類型人之間的特殊情況。所以,有讚助直率而又詆毀直率的人,有讚譽聰明而又詆毀聰明的人。而一般人觀察人的能力,還不能辨別其間的道理和規律,這是同一類型人之間容易迷惑人的現象。【原文】
夫人所處異勢,勢有申壓。富貴遂達①,勢之申也。身處富貴,物不能屈,是以佩六國之印,父母迎於百裏之外。貧賤窮匱②,勢之壓也。身在貧賊,誌何申展,是以黑貂之裘弊,妻嫂墮於閨門之內。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凡雲為動靜,固非眾人之所及。是故達有勞謙之稱③。窮有著明之節④。材出於眾,其進則裒多益寡,勞謙濟世,退則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中材之人,則隨世損益。守常之智,申壓在時,故勢來則益,勢去則損。是故籍富貴則貨財充於內,施惠周於外。貲材有餘,恣意周濟。見贍者⑤,求可稱而譽之。感其恩紀,匡救其惡,是以朱建受金,而為食其畫計。見援者,闡小美而大之⑥。感其引援,將順其美;是以曹丘見接,為季布揚名。雖無異材,猶行成而名立⑦。夫富與貴可不欣哉,乃至無善而行成。無智而名立。是以富貴妻嫂恭,況他人乎。處貧賤,則欲施而無財,欲援而無勢。有慈心而無以拯,識奇材而不能援。親戚不能恤,朋友不見濟。內無疏食之饋,外無袍之贈。分義不複立,恩愛浸以離⑧。意氣皆空薄,分意何由立。怨望者並至,歸非者日多。非徒薄己,遂生怨謗之言。雖無罪尤⑨,猶無故而廢也。夫貧與賤可不懾哉,乃至無由而生謗,無罪而見廢,是故貧賤妻子慢,況他人乎。故世有侈儉,名由進退。行雖在我,而名稱在世,是以良農能嫁,未必能穡天下皆富,則清貧者雖苦,必無委頓之憂,家給人足,路人皆饋之。且有辭施之高,以獲榮名之利。得辭施之高名,受餘光之善利。皆貧,則求假無所告,家貧戶乏,粟成珠玉。而有貧乏之患,且生鄙吝之訟。乞假無遺,與嫂叔爭糟糠。是故鈞材而進有與之者,則體益而茂遂。己既自足,複須給賜,則名美行成,所為遂達。私理卑抑有累之者,己既不足,親戚並困。則微降而稍退。上等不援,一等不推。而眾人之觀,不理其本,各指其所在,謂申達者為才能,壓屈者為愚短。是疑於申壓者也。材智雖鈞,貴賤殊途,申壓之變,在乎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