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發揮企業的綜效協同優勢(3 / 3)

事實上,所有關於心理健康的測試,其實就是關於優秀經理人的測試。假如我沒有記錯的話,實驗結果所定義的優秀管理策略都牽涉到心理健康和綜效能力。我們可以提出上百種相關的案例。事實上,至少就理論而言,我認為不久的將來會有一係列像心電圖、腦電圖一般精準的測試實驗,完全準確地預測出哪種人在未來可成為優秀的經理人或領導人。假設這項預想可以實現的話,將會令人感到驚喜不已。我愈想到這裏,就覺得愈有可能。不管怎麼樣,這件事確實值得一試。

當然,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的存在。當所有的關係網路都成為事實的時候,所有促成優秀經理人的因素都已具備時,其他人也能變得更優秀,甚至能改造整個人類。也可以這麼說,所有關於敏感度訓練、管理訓練、著書立說與從事研究的技巧等,就長遠利益而言,對所有人都有益處。

同樣的情形也適用於心理健康。教育係統隻有足夠健全,才能培育出日後我們所需的將軍、老板、經理人或領導人。同樣,任何自我治療或心理治療的技術必然具有相同的作用。所有的一切都相互關連,使一個人變得更健康的因素,也會使其他人更有機會成為優秀的經理人。

相反的情形也是如此,改善社區的因素亦能改善社會的其他部分,改善某個人的因素亦能改善全體人類。如果某些因素能使一個人成為一個好丈夫,那麼同樣也可以使其成為一個好員工、好市民或好的運動員。

事實上,這些訣竅也是美國成功人士的特殊品質。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特別是最近有許多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打擊美國市場。例如,與美國員工相比,其他國家的勞工薪資比美國便宜許多。大部分國家盛行獨裁式的管理製度,人們生活在恐懼、饑餓以及失業的情況之下,他們較願意依指示做事。在這些國家裏,所擁有的原料比美國多出許多,擁有數之不盡的廉價勞工,有預防勞工罷工的製度法令。毫無疑問的,這種獨裁式的管理模式也有它存在的道理與好處。重新定義存在價值

在我們討論開明管理時,或在利他社會製度達到心理一定健全的程度時,最好是放棄“單一的偉大價值”之類的理論。例如,“全部都是為了愛”,或者像一位開明企業家所講的:“我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服務其他人。”至少目前不適於價值觀的純化,應采用最高價值的多元性。因為當我試著完整地定義真相與誠實時,我發現必須用其他的存在價值來定義。例如,真相是美麗的、好的、正義的、一統的……我還未針對其他存在價值下定義,但顯而易見的,美除了它獨有的特質外,也包含了其他存在價值的部分特質。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能夠用某種方法詮釋所有存在價值的單一本質和一體性。但我懷疑因素分析——針對若幹個依變項做分析,研究彼此的相關性,化約成數個因素,但仍不失代表性。例如我們要研究一個人的心理能力,就必須測驗以下6種能力(6個依變項):字彙記憶、心算速度、語文推理、數學演算、閱讀理解、數學解題。接下來我們分析這項能力的相關情形,總結出兩種能力(因素):語文能力與數字能力,用這兩種能力代表心理能力,但與先前的6種能力沒有太大的出入——的技術有所助益。

但是,我們可以藉此判斷某種東西是否屬於存在價值。基督教學者視愛為最高價值,而自然科學家將真理視為最高價值,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濟慈(英國詩人,也是19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中對人、對物和情景的描寫給人一種直接如畫的印象。他認為詩人應該像變色龍一樣,反應各種經驗的色澤,不讓自己的個性幹涉感覺的傳處。他致力於透過神話或是哲學探索詩的完美境界。有名的詩作包括:《心靈》、《哀感》、《夜鶯》、和《希臘古甕》)將美視為最高價值,律師卻覺得正義是最高價值,我們可以用以上批評的原則來判定,他們所抱持的價值是否符合存在價值的精神。

例如一名信奉基督教的科學家所定義的愛,與醫學和生物學的真理相互違背,因此我們知道他們所定義的愛與其他存在價值相左。這顯示出他們的定義不夠完全,或是他們對愛的理解是零碎的,不夠完整的。

同樣的,有些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同時,卻不考慮其他的存在價值。例如,盲目的核專家,思考不完整的醫生或機器人專家,或納粹集中營的生物學家自認為自己是在追求真理。但事實上,他們所追求真理卻與愛、正義和善良等價值產生衝突,因此他們對真理的定義是錯誤的、不完善的、零碎的。與其他存在價值相互衝突或排斥的,即不屬於存在價值。所有的存在價值都不能有相互分化或衝突的情形發生。

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同時,不與其他存在價值發生衝突,他所追求的真理必須與終極目標或存在價值相容。這也符合開明管理的原則。也許有人隻追求有限的或單一定義的存在價值,例如服務,但不包括多元定義的服務。也許我應該以這種方式說:存在愛或存在真相都和其他任何的存在價值等同。或者也可以這樣說:某一存在價值是根據其他所有的存在價值的存在而定義的。

或者,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釋,如果我們能夠維持多元化的存在價值觀以及它們的一體性,就可以透過任何一項存在價值,達到一體性。隻要我們窮盡心力追求存在真相或存在正義,就可以真正擁有真相、正義和完美。綜效原則下的存在價值

通過很多企業案例的分析結果可以確認,綜效與良好環境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本尼迪克特將綜效定義為社會機構性的設計,能促使自私與無私相互融合,並且超越兩者的對立,使得自私與無私之間的分化獲得解決,進而形成更高層次的統一結合。綜效必須透過機構性的安排,使得員工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亦能對他人有益,而當員工幫助他人時,也能使自我得到報酬或滿足。我們也可以由以下的敘述推論出可測試的假設:

在良好的社會裏,道德是有價值的。在良好的社會裏,自私是有價值的,他人能容忍和認同個人的自私行為,因為他們也能因此而受益。這時美德、利他主義與自私已合而為一,三者之間已不再互相衝突或排斥,已有相同的目標與結果。

社會的綜效性愈高(或是情侶間或個人),就愈接近存在價值。在一個惡劣的社會環境條件下,隻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相互對抗,個人的興趣無法融入團隊之中,也無法被團隊的其他人認可,更無法獲得個人的需求(即所謂的匱乏需求),除非是在犧牲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

在一個良好的情況之下,我們不須為道德或追求存在價值而付出任何代價。在良好的環境下,個人的道德或自私是為他人所接受的,甚至會受到他人的喜愛或尊敬。在良好的環境下,具有道德感和利他主義(或健康的自私)的生意人在財務上的表現較為出色。

在良好的環境下,事業成功的人比較容易贏得他人的敬愛,而不會引起別人的嫉妒怨恨、恐懼或憤怒(針對這一點,可以延伸出更多的討論,我將會有不同程度的論述)。

在良好的環境下,仰慕是可能的(不參雜任何的負麵情緒,例如性衝動,強製別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或尼采主義的憤怒)。

在最高層次上,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私,但仍有道德感。

我們有道德感,但同時也能自私。

在這裏,我們應當再度檢驗、測試亞當·史密斯的理論,也許我們可以重新詮釋為:“在什麼樣情況下,開明的自私對整體社會有益?”同樣我們也可以這樣問:“在什麼樣情況下,對企業有益的事也對全國有益?”或者這樣問:“什麼事對我和你都有益處?”

在存在心理學的最高層次裏,重新定義利他主義、自私與無私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麵,以便超越兩者之間的排斥與對立;另一方麵,人道主義也極需重新定義,或至少剔除其所隱含的負麵影響。

也許我可以這麼問:“在何種情況下,人道主義是好的?”另一個問題是:“在何種情況下,我們會因為自己的好運氣、好命、才華與優越之處而產生負罪感?”在綜效的層次下,利他主義與自私已相互融合,因此強調對他人仁慈、對他人友善、幫助他人,別人沒食物時不可獨自享受美食,如果他人貧困不可獨自享受財富,如果某人生病不可享受自己的健康,如果某人的腦力不佳不可為自己的腦力為傲等等,以上所有的參考量都將變得沒有意義。否則會給那些擁有優勢或好運的人造成一種現實的阻礙,即在言語和行為上帶來困擾。

以上的所有觀點與我們原本所了解的概念有很大差異。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以上敘述的情形體現了印度佛陀的兩種概念。其中一種是私下追求自己的自我實現,隻在乎自己達到涅般木的境界,眾生如何,與我無關;另一種與佛祖神話有關,他來到涅般木,然後又返回世間指導眾生,告訴眾生除非世上所有人都能做到,否則沒有人可以進入涅般木。自我實現與其相同,沒有人可以獨自完全達到最圓滿的自我實現的境地。

在良好的環境下,高度進化的人可以完全享受自己,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追求自我目標,不必擔心別人的想法或為此感到罪惡,也不必對他人有任何義務,他非常自信,他隻做他自己。從他人角度考慮,亦能從這些行為中獲得好處。一個人在誠實地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同樣會產生很多副產品,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選擇副產品。

換句話來說,在綜效的環境下,也就是在最良好、最理想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擔心會遭到社會中流行的、邪惡的毒害。也沒有必要擔心會有任何負麵的怨恨或負麵影響——憎恨優秀,恨真、善、美、正義、美德等。

在高度綜效的情況下,優秀的人不必害怕因為自身的優秀表現引起他人的怨恨、嫉妒或敵意。他可以完全釋放自己的潛力,展露自身的天賦、才華或優勢,不必為此而隱含自己的潛能,也不必預防遭受攻擊;也許此時誇大與謙虛的對立也不存在了,因為知識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談論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但請記住一點,此處談論他人的優缺點與惡意抵毀毫無關係,二者完全不同。

在達到綜效的環境下,我認為重新定義政治自由和政治保守的整體性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例如,政治自由主義假設人道主義是好的——在任何情況下均是如此,弱勢的人將可獲得協助。但是若對健全而完善的社會結構而言,情況就完全不同。幫助他人可能會被視為一種幹涉、侮辱、不被接受、沒必要而且愚蠢的行為。大量的臨床資料顯示,不加選擇地幫助他人反而會削弱他人的能力。就像一位腳受傷的人若一直柱著拐杖,他的雙腳一定會萎縮。

我們應該探討補償性精神官能症(患者因某方麵的缺陷,因而力圖在其他方麵尋求補償,但是過分重視成敗、患得患失的結果反而會導致心理失常)的問題。我們國家有許多社會安全製度與此完全背離。例如,對病患或老人最低收入的限製就有某些弊端。我認識一位殘障朋友,他勇敢而堅強地自力謀生,但卻因此無法得到原本應得的協助。唯一獲得補助的方法就是放棄自立的想法,完全像嬰兒般由社會福利機構負責照顧。這種作法完全阻礙了員工的自立能力的發展。

假如我們在政治環境裏係統性地運用科學管理方式,例如,強調聯邦式的分權化相當適合工業化社會——可能與倡導政治自由的人士心中的想法有很大差距,因為科學管理原則強調聯邦會議式的民主政治,盡可能由下層政府決定,削弱聯邦政府的責任以加重地方政府的責任。盡管政治保守分子濫用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權力,以達成不道德的目的,但我們不應對科學管理原則產生質疑。我懷疑關於優秀主管和經理人的假設,是否適用於各種階層的管理人員,包括議員和總統,這點值得係統地研究。不管怎麼說,以存在分析的觀點重新檢視所有政治性、經濟性和社會性概念是有必要的,而且是毫無疑問的。也就是說,在優化的條件下,它們會是什麼樣的。原子思考與有機思考

通過研究一些企業管理著作,我從中得出一些資料,總結出兩種管理方式。一種方式是采用原子式、因果式、串珠子式組織起來,並且加以處理。另一種方式是有機體的模式,使其相互關聯,成為一個整體。顯而易見的,後者的方式比較真實、較有效用。

我之所以想把所有關於管理理論的探討資料統一整理起來,是因為過去許多過時的著作,如在1920年至1930年期間,都是以原子式的思考模式看待企業問題,企業似乎與其他事物沒有任何聯係。就好比說,一位老板擁有一間小型雜貨店,他認為自己是完全獨立的,不需要與其他人建立任何聯係,他自己經營這家店,他就是這家店的老板。但實際上這種想法完全錯誤,特別是在相互依賴性日益加深的社會,這種觀點隻會顯得愈來愈不切實際,最後會落得讓人感到愚蠢可笑的下場。

實際上,一家企業,以非線性係統企業為例,他們附屬於鄰近的社區,而此鄰近社區又附屬於更大的社區,如南加州,此區域與加州有著明確的、功能性的關聯,而加利福尼亞州又附屬於美國,美國附屬於西方世界,西方世界附屬於全體人類和整個世界。在此種功能性關係中,可以找出數以百萬計的因與果。但事實上,人們總忽視這些關聯,認為它們與當時的情況毫無牽涉。

比方說,非線性係統企業隻有一位守夜員,而非一支配備步槍的私人軍隊,或許所有人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隻有在所有的相互關係運作良好的情況下,才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另外,企業依靠城鎮提供水力、電力、瓦斯、道路維修、消防局和警察局,更不用說餐廳、購物中心和市場等諸項服務,隻有當以上所述的要素全部都具備,人們才可能在此社區內居住,也才有可能到此工廠工作。假設任何一位在非線性係統企業工作的人,走在街上會有被暗殺的危險,那麼整個企業就根本不會存在。

我們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非線性係統企業必須依賴相互運作網路而存在。簡單地說,非線性係統企業是“含納於其中”,或更確切地說,它是“含納並建構於其中”。其他的階層也適用於同樣的道理,例如課稅製度和相關的服務。美國政府負責維持軍隊、聯邦調查局、國會圖書館以及其他聯邦單位的運作,沒有了這些保證,非線性係統企業就不可能再存在。對於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也是同樣的情形。

假如說工廠本身就是一個綜合體、一個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係的綜合體,而且這個綜合體依附於更大規模的綜合體,後者又依附於更大規模的綜合體,如此循環不已。這就是我所謂的“盒組”概念,一個綜合體依附於下一個更大規模的綜合體之內。我也將其稱為“放大層次”,好比我們利用不同倍數的顯微鏡觀察組織細胞,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縮小範圍,使觀察更加仔細。

綜合體A內部相互關聯。若以非線性係統企業為例,就是指員工彼此之間的友誼、相連性、相互依賴、相互需要和相互依靠等關係,經過測量後為0.6。綜合體B包含綜合體A,兩者內部的元素的相互關係程度可能為0.4。綜合體A和綜合體C、綜合體D或更大規模綜合體的相互關係則更低。換句話說,綜合體A內部的改變會影響綜合體A內的所有關係,但是綜合體A的改變對綜合體B、C、D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也可以這麼說,非線性係統企業所有好的或壞的改變,都會對德爾瑪市、南加州、加利福尼亞州、美國、西方世界或全世界造成影響。綜合體愈大,所受的影響力也就愈小。非線性係統企業的員工失業或是工廠倒閉等事件,都會對德爾瑪市造成極大的傷害,加利福尼亞州當然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對中國的影響可能不是很明顯,但輕微實質性的影響確實存在。

內部綜合體的影響會比交互綜合體的影響要強。中國、保加利亞、伊朗或其他地方的改變,也可能會影響非線性係統企業以及企業內部的員工。員工自己可能永遠不會察覺,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它的效應是可測量的、可辨認的。而且從實用角度看,它確實存在的。美國政局的動蕩或是國家元首被暗殺等事件,都會給非線性係統企業造成很大影響。

但若從理論性或實驗性的角度來解釋,這又代表什麼意義呢?所有的假設與肯定都可被測試,而這些假設與我先前提出管理政策與心理健康相互關係的觀點不謀而合。打個比方來說,世界愈好,國家就愈好,地方政府就愈好,企業愈好,經理人愈優秀,員工愈優秀,產品愈精良。這隻是概括性的敘述,我們還可以分解成10000種可測試的假設。當然,整件事也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陳述。員工就愈好,產品愈好,經理人就愈好,企業就愈好,社區就愈好,州政府就愈好,國家就愈好,世界就愈好。各個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賴。而這些也是可以被測試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對這個世界是有利的,對我們的國家、地方政府、社區也是有利的,連帶的對企業、經理人、勞工以及生產的產品,也都有正麵的效應(這非常接近綜效的概念)。不過,這種說法可能會令人覺得有點驚訝,甚至也引起一些非同一般的爭議。一個富有爭議的說法就是:“對通用汽車有利的事,對國家一定有利。”不過,這項陳述會引起不小的震撼。但是,在完全綜效的環境下,這是絕對可以實現的事實。對我有利的事,對全世界有利;對全世界有利的事,也就對我有利。

最後,當我們提出製造好的電壓器需要什麼條件的問題時,就會發現自己身處於一連串的同心圓中。若要進行探討,必須穿越一圈大過一圈的解釋圓,直到最後我們可以談論太陽和地理環境、了解洋流的發生、了解平流層的情況等等。例如,太陽溫度的升高可能會使地球毀滅,當然就談不上生產電壓器了。所以太陽有一個恒定的溫度是製造優質電壓器的先決條件。這是我能夠想到的一個確實存在而且現實的例子。

為了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使其更具科學根據,我們可以這麼說,這些整體性的相互關係實際上已顯示出統一、整合、協調、和諧和合作的程度。也就是說,以上的因素和先前提到的相互影響本身,即代表整合的程度高低。整合度愈高,我所提到的影響就愈明顯;整合度愈低,影響就愈弱。

我還可以再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詮釋。好的管理模式、好的員工、好的企業、好的產品、好的社區、好的州政府都是彼此存在的先決條件,也是好的相互關係的先決條件。如果改善了當地社區的環境,但最後企業製造出來的產品並沒有變得更好的話,那麼,一定是運作的中間環節出了什麼問題。也許是製度的整合不夠徹底,溝通不良,團隊的合作默契不佳。這其實是一種病態征兆,我們可以通過人體來解釋。如果身體的協調性或整合性不足,就會產生危險。例如,如果我的神經係統出現問題,我的左手就不知道我的右手在做什麼,兩手之間就無法達到完美的協調程度。

我們可以研究是什麼原因造成社會的分解,是什麼原因使社會無法達到整合的程度。例如,企業界將黑人隔離的行為,隻會對產品、員工、經理人、工廠等造成不良的影響。就拿這樣的例子來說,美國黑人為發泄心中的憤怒和敵意,燒毀工廠、行刺,或是造成南北內戰。他們采取倒退的形式、罪行或偏差行為,致使白人不敢在紐約哈林區行走,因為過去被虐待的痛苦經過長久的壓抑,偶然間路過的白人成為他們發泄內心怒火的對象。這位白人遭受猛烈的攻擊,錢財被洗劫一空,他為過去長期以來的不公平對待付出慘痛的代價,也許他與整件事毫無瓜葛。在非線性係統企業肯定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所以,阿拉巴馬美孚石油企業員工的惡行,也會對德爾瑪市的非線性係統企業造成影響,對美國的企業界也會造成影響。雖說這一切都還沒有發生,但這隻是時間的問題,不妨請記住,一定會發生的,也許是50年後。

我們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詮釋,製造優良電壓器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擁有一個較良好的世界。反過來說,如果原本的良好環境發生了任何突發事件或者管理模式的變更,最後都會影響到電壓器、原子筆或汽車等產業的製造以及產品的質量。

在此等情況下,我們將時間段劃分為長期和短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討論綜效和道德會計等議題時,一定要考慮到時間問題。今天詐騙一位美國黑人,或剝削印第安員工,或是不安排給婦女相等的工作權力或是機會,將造成他們覺得不受歡迎的感覺,或是激怒紅發人,而且以上的情形隻會產生短期的利潤。

假如我經營一家雜貨店,有一天少找錢給其中一位顧客,對我來說,在進行交易的時刻,我在金錢方麵占了便宜;但就長期和整體效果而言,納入資產負債表計算後,情況就完全不同。如果我騙得次數越多,就會影響其他人和全世界。也許我無法立即感覺到有任何負麵的影響,但是不久的將來,我的營業額將使我悔恨不己。如果我看不起店裏的墨西哥人,給予他們不公平的待遇,也許月底時我的收入增加了,我對墨西哥人的不當行為也沒有立即造成影響;但是我的小孩或後代子孫在未來某個時候一定會受到影響。假如,一場軍事大災難摧毀了整個美利堅合眾國,所有的美國人都必須逃至墨西哥乞求食物。如果白人到哈林區去乞食,會發生什麼狀況?每想至此,我都會為所有的白人擔憂。

同樣的情形以更加尊敬的形式來說也可能是真實的。比如在中國與美國的問題上,雖然相互怨恨的情緒正漸漸淡化。造成越戰爆發的一部分原因是美國人民在移民政策中愚蠢地輕蔑中國人。我們正為過去的罪行付出代價。我們今日所犯下的罪愆,後代子孫將會成為替罪羔羊。

憑借對整體性、機體性的思考,所有這類事情的論述是正確且理所當然的。世上每件事都與其他所有事相關,每個人也與其他所有人相關。甚至可以說,現在在世的每個人也都與其他所有即將出世的人有一定的相關性。

要了解時間與空間的相互關係,就必須以開放、周密的心思去體會。然而,如果不能以整體的形式達成目標,但至少管理理論家和哲學家可以朝此方向發展,證明相互關係的存在以及因果綜效的存在。例如,摩斯和瑞姆在1956年所作的實驗表明:人類行為的長期後果與短期後果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大量使用資源,放棄長期投資,以提高短期的利潤和生產力,改善資產負債表的數字。了解存在與時空的相互關係是公民的責任,也是達成心理健全以及教育世界的責任,這項責任就好比科學家有責任追求最後的真相。這裏需要的東西,是更大的真理,因此,我們必須尋求更大範圍的真相。

通過上麵的探討,我們可以得知,在良好的環境下,就長期而言,綜效、相互依賴、相互利益以及“對我有利就是對你有利”的哲學是可能的。但就短期而言,在危急狀況,在不健全的環境或是人們生活在叢林式社會下,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當有10份牛排的需求,卻隻有一份牛排的供給時,我的利益就與他人的利益相衝突。任何得到牛排的人都是剝奪了他人的權益。在這種情形下,對我有利的事就是對你不利的事。所有我們認為道德的、人性的、好的人格特質——仁慈、利他、無私、友善和助人——都必須建立在健全的世界之上。換句話說,每個部分都能完全整合、溝通良好,這樣,相互依賴的整體利益才能迅速流動。

為了探討整體性與社會心理的關係,我從格斯丁(德國精神醫學家和機體論的創始人,畢生研究腦部患者和語言的障礙患者,他認為任何單一的器官受損絕對與整個有機體相關。任何症狀都是整體的一種表現)的理論以及關於中樞神經係統整合功能的著作開始談起,再擴大到更大範圍、更複雜的係統,最後討論到整體世界的社會心理層麵。現在我隻是說明社會心理層麵的運用情形。

現在,我們再回到本節的開頭部分,我必須指出並強調一點:“綜合體A含納於綜合體B”和“綜合體A含納並建構於綜合體B”的情形是有所不同的。含納於其中表示不一定有實質性、功能性的聯係。例如,如果某人通過外科手術,將一粒石頭植入自己的身體之內,那麼這粒石頭就是含納於他的身體之中。但是,我們卻不能說這粒石頭含納並建構於他的身體之中,因為石頭與他的身體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聯係。相反的,我們可以說肝髒含納並建構於我的體內,因為它與我的身體有功能性關聯。這項原則可以用來說明內嵌於社區的工廠與其社區之間的關係。工廠可以含納並建構於社區內,也可以像顆石塊般含納於其中,不發生任何的相互聯係。

關於整體性,愈來愈質同、統一。知識本身更具連貫性。最好的例證就是數學與邏輯學。當然,我有必要解釋一下,所有的科學和知識都應有這項特質。人們喜歡連貫的事物,對於不連貫的事物采取壓抑、忽略等態度。一旦不連貫或衝突受到重視,人們就必須思考如何使其變得連貫。在此說明認知失調實驗(指多種認知不一致而導致的心理失衡現象。本來以為買黃金可以賺錢——一種認知,可是後來有人說賣基金利潤更高——另一種認知,如果兩者不能達成平衡,就會形成認知失調),這項實驗其實與超越動機與超越需求相關。存在價值強調整合、統一以及朝向一體的傾向。例如,認知失調可以視為某種超越需求或更高層次的動機,它會導致反向動機和反向價值的形成,也會造成恐懼、厭惡、威脅和抵抗等負麵情緒,這就像是在知的需求與知的恐懼之間,不斷辯證的過程。

對於個人與世界的同化概念,我認為應該放進理論架構中。每個人都有將世界視為與其自身相似的某件事物的傾向;另一方麵,良好的世界環境塑造出與其本身協調的個人。也可以這樣說,個人與世界兩者會愈來愈相像,他們彼此具有相互因果關係,具有回饋與相互影響的關係。整合程度越高,愈能察覺出世界的整合;相對的,對於不整合的情形就愈不能忍受,希望能改變不整合的狀況。當世界愈整合,個人就有愈大的壓力使自己趨近整合;當世界漸漸成一體時,我個人也就愈能成為一體;我個人漸漸整合成一體,就會使世界漸漸整合成一體;這就是我所謂的同化,它亦會促使知識朝向均一與綜效的方向發展,知者與被告知者的分別會自行瓦解,並且成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