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3)

第四章

我們總是有憧憬而不去抓住,有計劃而不去執行,坐視各種憧憬、計劃幻滅消逝!

希臘神話告訴我們,智慧女神美納娃,突然從丘比特的頭腦中披甲執戈一躍而出。

人們的最大創意、憧憬,像美納娃一樣,往往是在某一瞬間突然從頭腦中很完備、很有力地躍出來的。

凡是應該做的事,拖延著不立刻做,想留待將來再做,有著這種不良習慣的人總是弱者。

凡是有力量、有能耐的人,總是那些能夠在一件事情意味新鮮及充滿熱忱的時候,就立刻迎頭去做的人。

每天有每天的事。今天的事是新鮮的,與昨日的事不同,明天也自有明天的事。今天之事應該就在今天做完,千萬不要拖延到明天!拖延的習慣有礙於人做事。

過度鄭重與缺乏自信是做事的大忌。在興趣熱誠濃厚的時候做一件事,與在興趣熱誠消失了以後做一件事,其間的難易、苦樂真不知相差多少!

在興趣熱誠濃厚時,做事是一種喜悅;興趣熱誠消失時,做事是一種痛苦。

擱著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等明天做,就在這個拖延中所耗去的時間、精力,實際上能夠將那件事做好。

做以前積疊下來的事,我們覺得多麼的不愉快而討厭!

在當初可以很愉快容易地做好的事,拖延了數日數星期之後,就會顯得討厭與困難了。

接到信件,應該立刻作複,最為容易;因此有的機關、公司中訂下規則,不準任何來函隔夜不複。

命運無常良緣難!在我們的一生中,每有良機、佳遇的到來;但總是一瞬即逝。我們當時不把它抓住,以後就永遠失掉了。

有計劃而不去執行,使之煙消雲散,這對於我們的品格力量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

有計劃而努力執行,這就能增強我們的品格力量。有計劃不算稀奇,能執行訂下的計劃才算可貴。

一個生動而強烈的意象、觀念闖入一位作家的腦海,生出一種不可阻遏的衝動——要想提起筆來,將那美麗生動的意象、觀念移向白紙。

但那時他或許有些不方便,所以不立刻就寫。那個意象不斷的在他腦海中活躍、催促,然而他還是拖延。後來那意象便逐漸的模糊、暗淡了,終至於整個消失!

一個神奇美妙的印象突然閃電一般的襲入一位藝術家的心胸,但是他不想立刻提起畫筆將那不朽的印象繪在畫布上。這個印象占領了他全部的心靈,然而他總是不跑進畫室埋首揮毫。最後這幅神奇的圖畫,會漸漸地從他的心版上淡去了。

塞萬提斯說:

“取道於‘等一會’之街,人將走入‘永不’之室二。’”

此話說得太對了。

為什麼這些印象、衝動是那樣的來去無蹤?其來時,是那樣的強烈而生動;其去時,是那樣的迅速而飄忽?

就是因為這些印象之來,原是要我們在當初新鮮靈活時,立刻就去利用它們的。

拖延往往會生出悲慘的結局,凱撒因為接到了報告沒有立刻展讀,遂至一到議會便喪失了生命;拉爾大佐正在玩牌,忽然有人送來一個報告,說及華盛頓的軍隊,已經進展到拉華威,他將來件塞入衣袋中,牌局完結他才展開那報告,他立刻調集部下、出發應戰,但時間已經太遲了,結果全軍被擄,而他本人也以身殉國,僅僅是幾分鍾的延遲使他喪失了尊榮、自由與生命!

應該就醫而拖延著不去就醫,以致病情嚴重或免不治,這樣的人為數不少吧!

習慣之中足以誤人的無過於拖延的習慣,世間有許多人都是為此種習慣所累而至陷入悲境。拖延的習慣,最能損害及減低人們做事的能力。

你應該極力避免拖延的習慣,像避免一種罪惡的引誘一樣。

假使對於某一件事,你發覺自己有著拖延的傾向,你應該直跳起來,不管那事怎樣的困難,立刻動手去做不要畏難、不要偷安;這樣久而久之,你自能撲滅那拖延的傾向。

應該將“拖延”當作你最可怕的敵人;因為他要竊去你的時間。品格、能力、財富與自由,而使你成為他的奴隸。

要醫治拖延的習慣,其惟一方法,就是事務當前,立刻動手去做。多拖延一分,就足以使那事難做一分。

“要做立刻做去!”這是百萬富翁的格言。凡是將這句格言作為座右銘的青年,永不會有悲慘的結局。

以前日軍侵占馬尼拉時,菲律賓海軍的一名文職雇員被捕了。他被關進一個旅館,兩天後又被送往一個集中營,他叫哈蒙。

就在到達集中營的第一天,哈蒙看見一個難友的枕頭底下有一本書。他向難友借了這本書。這本書叫做《人人都能成功》。

在哈蒙閱讀本書之前,他的情緒很壞。他恐懼地望著在那個集中營裏可能遭受的折磨,甚至死亡。

但是,當他讀了這本書時,他就為希望所鼓舞了。他渴望擁有這本書,讓它同自己一起去迎接前麵那些可怕的日子。

哈蒙在同難友討論《人人都能成功》中的問題時,認識到這本書是他自己一筆巨大財富。

“讓我抄這本書吧!”他說。

“當然可以。你開始抄吧!”這是回答。

哈蒙立即開始抄書。一字又一字,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他緊張地抄著。

他時刻感到有可能隨時失去這本書的苦惱;這本書會在任何時候被拿走,但這種苦惱激勵他日夜工作。

真是幸運,哈蒙在抄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後不久,他就被轉移到臭名昭著的聖多·托到斯城集中營。

哈蒙之所以能及時完成抄書工作,乃是因為他能及時開始這項工作。

哈蒙在三年零一個月的囚犯生活中隨時都帶著這本書,把它讀了又讀。這本書給他豐富的精神食糧;鼓舞他產生勇氣,製訂未來計劃,保持和增進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

聖多·托瑪斯監獄的囚徒在生理和心理上永遠受了傷害——恐懼現在,他恐懼未來。

“但是,我在離開聖多·托瑪斯時覺得好多了。在那兒我更好地為生活作了準備,心理上也更活躍些。”

哈蒙告訴我們。

在他的談話中,你可感受到他的主要思想:

“成功必須不斷地實踐,否則它會長上翅膀,遠走高飛。”

獲得卓越創意仍然不夠,因為獲得創意隻占整個解決問題過程的1/10,其餘9/10則是對創意的善後工作,立即對創意進行加工。

創意隻有與行動結合,才會走向成功。謹防疏忽釀大禍

“萬事皆因小事起”這是智慧的所羅門國王說過的名言。故事“摩德納的水桶”就是這句名言最具代表性的例證。1005年,摩德納聯邦的幾個士兵帶著這隻著名的水桶跑到了波羅尼亞國下屬的一個共和國裏去了。這其實是一件芝麻大的小事,但卻成了一場戰爭的導火線,這場戰爭曆時竟達十幾年。

由多國參與的克裏米亞戰爭也是因一件小事引發。在耶路撒冷聖墓中擺放著一個神龕,當時土耳其宣稱其屬於本國基都教會所有,並擅自將神龕裝在盒子裏鎖了起來。不料土耳其的這一行為激怒了希臘君民,他們要求土耳其交出盒子的鑰匙,但土耳其拒絕交出。於是,雙方展開了爭奪戰。後來,拉丁教會的代表法國和希臘的保護國俄國也參與了進來,問題越來越複雜化,俄國指令土耳其對希臘的教會給予補償,但土耳其拒不執行。由於英國有史以來就是土耳其的護衛者,所以沒有理由不加入到土耳其一方,與其共同反擊法國和俄國。這樣,因一把鑰匙引發的紛爭愈演愈烈,最後,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幾杯酒竟顛覆了一個強盛的王朝,改寫了法國的曆史。當時法國王位繼承人奧爾良公爵擁有很高的威望,一日,他去朋友那參加宴會,酒桌上奧爾良大公興致高漲,加之朋友們的力勸,多喝了幾杯。宴會結束後,他叫來一輛馬車準備離去。可是,就在他踏上馬車的一刹那,馬匹突然有些受驚,猛抬起前蹄將他大頭朝下摔翻在人行道上,昏死過去。如果不是那幾杯酒,他也許會急時抓住馬車上的攔杆不被摔出去,或者,即使被摔出去,也不至昏迷過去,還有醒過來的可能。但是,他再也沒有醒來。就是這幾杯酒使他丟掉了王位繼承人的頭銜,使他的家人流放異鄉,家族的巨額財產也全部被充公。

大約在半個世前的一個清晨,一個信使員給一家鄉村客棧的老板娘送來了一封信,老板娘接過信仔細看了看,又原封不動地把信還給了信使,說自己拿不出昂貴的兩先令郵費,這時候,客棧裏的一位客人剛好走過來,聽到老板娘的話,堅持要替她交付郵費,但被老板娘拒絕。等信使走遠後,老板娘將實情告訴了這位客人。原來,那封信裏根本沒什麼內容,是老板娘和她的弟弟早就約定好的,寫信的時候隻要在信封上做一些特殊的記號,他們就會彼此明白對方近況很好,這樣既省去了昂貴的郵費,又可以免遭擔心之苦。這位客人聽完事情的原委,即刻做出了一項重要決定——改革郵政製度,降低郵費。其實這位客人就是當時著名的國會議員羅蘭德·希爾。一件小事,使成千上萬的英國貧民免受相思之苦,其力量真的不容忽視!

提起參軍,格蘭特將軍總是意味深長地說要感謝他的母親,感謝母親讓他去借黃油這件小事,他說,要不是那天母親要他到鄰居家去借黃油,他就不會在路上得知西點軍校正在招生的信息,就不會半路去申請到西點軍校的名額,也就沒有機會接受正規的軍事教育,更不會有在國家的危機中大展才能的機遇,當然,他今天擁有的一切,以及總統的寶座就更無從談起了。

世界上很多重大發現都源一件小事,比如赫庫蘭尼姆古城遺址是一個礦工在挖井時偶然發現的;馬德拉群島現於一次錯誤的航海冒險事件。

還有很多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始料不及的小事。芝加哥的一個10歲男孩在削蘋果皮的時候不小心劃破了手指,結果沒過幾天竟死於破傷風;在洛山磯,一個人從床上跳下來,剛好踩在一顆釘子上,穿透了他的腳心,10天後,這個人因醫治無效早早離世了。

人類至今難以攻克的疾病之一就是血液中毒,但感染病毒的途徑看起來卻與之大相徑庭。一個人疊紙時被銳利的紙邊緣劃傷後,毒素就從這個小小的傷口乘虛而入,使這個人很快就停止了呼吸;一個愛幹淨的人,有一次剪指甲時不小心剪掉了指甲裏麵的嫩肉,一個星期之後他就含怨死去了。

一位先生迎著風趕去上班,由於時間比較緊,他沒在意掉進眼睛裏的一小粒灰塵,幾天後,當他感覺到不舒服去看醫生時,才知道已經來不及了,他的整個半邊臉都腫了,毒素發作,3天之後他就死了。有一個法國人,再過幾天就年滿50歲了,他額前有一縷白頭發很顯眼,這讓他還不滿30歲的未婚妻覺得很難看。於是,為了取悅未婚妻,法國男人拔掉了這縷白發。但是,他注意到被拔掉頭發的那塊頭皮有些紅腫發炎,似乎還有擴散的跡象。於是,他去醫院向一位皮膚科大夫詢問,得到的答案令他非常恐慌,他被告知生命垂危,後來盡管他嚐試了很多方法,也未能挽回生命。英國王妃愛麗斯為了滿足身染白喉病的兒子最後一個願望,深情地親了他一下,不想,就是這最後的一個吻使自己也丟掉了性命。

忘記在字母“t”上加一橫,或者因大意沒有在字母“i”上加一個點,都有可能讓你因此而損失萬貫家財或錯失發財良機。

匈牙利奈米斯村莊的130間房屋毀於一個玩火柴的小男孩之手,全村的男女老少不得不上街乞討以度眼前危機。

“小錯誤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會總是停留在原有程度上,小錯誤往往會帶來大災難。”

列車員或工程師的手表若因某種原因走慢了兩分鍾,那麼兩輛滿載乘客的快速列車就有可能猛烈地撞在一起,這麼細微的一點疏忽,卻可能會製造出震驚全世界的慘聞,有多少幸福的家庭要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有多少孩子會失去父親或者母親,又有多少快樂的人從此心情鬱悶,獨此一生。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一個人做自己要做的事應該有這樣的態度: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

對成功的期盼來自四個字——“盡力做好”,這就是渴望取得成功這一心理的根源所在,你也許已經無數次地聽到或使用過這四個字。騎車郊遊,或到公園悠閑漫步,這又有什麼不對的呢?在你生活中,為什麼不能僅僅去做一些事情,而並不一定非得“盡力做好”呢?“盡力做好”這種誤區心理會使你既不能嚐試新的活動,也不能欣賞目前正在從事的活動。

有一位名叫盧安的高中生,18歲。她滿腦子都是想要成功的概念。她是個標準的優等生,踏進校門以來就一直如此。她每天花大量時間拚命讀書、做作業,因而沒有時間度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她簡直就是一架儲存書本知識的計算機。盧安非常羞於和男孩子接觸,長到這麼大還從未同男孩子拉過手,更別說約會了。她養成了一種神經性抽搐的習慣,每當與人談及她的性格時,她的麵部就會抽搐。盧安一心想做一個成功的學生,並因此忽略了人生的全麵發展。

後來,她找到了一位谘詢專家,專家問她,在她生活中什麼更重要一些,“是你的知識,還是你的感覺?”——她自己也搞不清楚。盡管她是個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她的內心卻並不安寧,而且非常不快樂。在幾次向谘詢專家求助以後,她開始重視自己的情感,她用學習課程的頑強精神來學習新的思維方法。一年之後,盧安終於發生了很大的可喜變化:她在大學一年級的英語考試中有生以來頭一次得了個3分,她的媽媽非常擔心。於是又找到了谘詢專家,而專家欣喜地告訴她媽媽,這是件大好事,正說明她女兒在其他方麵開始有所用心,說明她開始全麵發展;當媽媽的應該好好為她慶賀一番。

不追求完美,溫斯頓·邱吉爾曾講過一句著名的話:

“惟盡善盡美者為上。”

這句話表明,總想取得成功的心理會使你陷入一種惰性之中。

是的,事情追求完美,都要拚命做好,這表麵上看確是一種好事,但它卻會使你自已陷入一種生活的癱瘓。在日常生活中,你確實可以找到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想拚命地去做好。但大多數情況下,盡力做好、或僅僅是好好地做這種心理本身便是阻礙你做事的障礙。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從某種程度上講,盡善盡美主義意味著惰性。我們經常聽到有的人在說,我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得最好。但試想一下,如果你做都不做,怎麼做得最好?如果你總是在為自己製訂一些盡善盡美的標準,那麼你便不會去嚐試任何事情,也不會有多大作為,因為盡善盡美這一概念並不適用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之人,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事事盡善盡美。因此,如果你已經身為人之父母,就不應要求自己的孩於在任何方麵都去努力做得最好,因為這種要求會使小孩子產生精神癱瘓和怨恨情緒。相反,你可以和孩子們談談他們似乎最喜歡的那些事情,並可鼓勵他們把這些努力(而不是“做得最好”)做好。至於其他活動,“做”比“做得最好” 更為重要。

你可以教孩子嚐試許多事情,但不一定要求他們做得最好。例如,你可以教小孩子排球,而不是讓他們站在一旁說“我不會”,當然,你並不一定想讓孩子奪得排球冠軍。隻要孩子喜歡,就應鼓勵他們去滑雪、唱歌、畫畫。跳舞等等,而不應僅僅同為他們可能做不好某件事就不讓他們去做。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但不要讓他們永尤止境地去競爭、爭強好勝,試圖將每件事都做得最好。相反,你應該在孩子們所喜歡和重視的那些方麵多多培養他們的自尊、自豪與興趣。

與成人相比,兒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往往將自我價值與其成敗等同起來。因此,他們會避開那些自己不會做或做得不好的活動。更為危險的是,他們可能會養成一種自卑、尋求讚許、內疚等心理,這些都是由於自我摒棄心理而生的所有個性誤區。

許多人總是將自己的價值與事業成敗等同起來,但很少有人會感到自己確實很有價值,就拿最偉大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來說,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其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發明者,並停止自己那些被他人視為瘋者所想的發明計劃。然而,他沒有認輸。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激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我們從失敗中找到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方向,或者從失敗的經曆中獲得了某些經驗教訓,這也是一種成功。

無數事實已經表明,沒有失敗,我們就什麼也學不到;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隻去讚賞成功,而批評失敗,我們已經學會將成功視為惟一可以接受的衡量標準,我們往往避免進行可能會失敗的活動。因此,懼怕未知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害怕失敗。人們往往不做沒有成功把握的任何事情。這樣,害怕失敗意味著既懼怕未知,也懼怕由於沒有“盡力做好”引起的別人對你的不利看法。

如果你的腦海中存有失敗的思想,我將要對你提出這樣的忠告,趕緊把它驅逐掉,因為失敗的想法勢必招致失敗!

現在不妨讓我講述某些人的成功故事,以印證這個哲理,同是讓我們參考他們曾運用過的技術和方法。如果你能以慎重的態度去思考、研究這些案例,同時讓自己的想法如同這些人般積極,那麼你將能克服那些看來勢必導致失敗的困難。

首先,我希望你不要成為下例中的“一言居士”。

在某公司,有一位綽號為“一言居士” 的人,每逢公司作出決議的時候,這位一言居士必然高談闊論,以那些似是而非的論點持反對意見,這就是他的壞習慣,也是他之所以獲得“一言居士” 綽號的由來。但是有一回,在偶然的經曆中,他卻受到相當深切的教誨,並使得他一改以往的心態和作風。事情發生的經過是這樣的:

有一次,公司方麵麵臨一項重要的經營決策問題。這個問題關係到一項極其成功的希望,但卻需要花費相當大的資金,且風險性高得近乎孤注一擲的買賣。公司的經營者為此傷透腦筋、舉棋不定。在討論此決議時,一言居士依然以他一貫的作風,擺出學者的姿態開口說道:“暫且稍安勿躁,讓我們先來,考慮其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吧!”

此時,有一位素來沉默寡言,卻以出眾的才能、業績,及不屈不撓的個性深受同事們歡迎及尊敬的人,以斷然的口吻開口說話了。

“你為何總強調障礙。困難?並以它來代替成功的可能性呢?”他如此問道。

“因為……” 一言居士回答,“凡事都應該做最壞的打算,並應考慮現實的問題。 而在這項計劃中存有若幹障礙的確是事實;請問你要以如何的態度麵對這些障礙呢?”

那人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你是說,要以何種態度去應對這些難題嗎?不用說,當然是要把它們徹底加以去除,並讓它們從現實中消失。”

一言居上反駁道:“這件事恐怕是知易行難!不像你說的那麼輕鬆簡單!你剛才說要將它們消除,忘掉,是不是你有什麼特別的方法?我想,除了你之外,我們足沒有這種能耐的。”那人從容不迫地接著回答這個問題,臉上還不時浮現出微笑。

“我可以這樣告訴你——我從來沒有看過以充分的信念和勇氣努力去克服障礙,而尚有克服不了的。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該如何做才能辦到,我現在就可以展示給你看……” 他這麼表示。

然後,他從口袋中取出皮夾,在透明夾層中,夾有一張上頭寫著字的卡片。他把皮夾推向位十另一端的桌緣,並對一言居士說道:“請你讀一讀它吧! 那就是我的方法,是我從生活中的親身體驗所得。”

一言居士拿出皮夾,以疑惑而好奇的神情默讀著。

“請大聲地讀出來吧廣 那人說道。

一言居士以半信半疑的聲音慢慢讀出如下:

“虔誠的信仰給了我無比的力量,凡事都能做。”

那個人把皮夾收回,放入口袋中,同時表示,“我經曆了很長的時間,也遭遇過相當多的困難,那句話的的確確具有實際上的力量。運用了它,任何障礙都能消除。” 他帶著肯定的口吻說道。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而他的積極態度,以及他那勇於克服困難而備受矚目的事實,使得大家對他所說的話深信不疑。

於是再也沒有人說消極的話了。後來,這句話也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作用。他們將這句話納人心中,並付諸實行。盡管現實中存有尤數的困難和危險,但是他們依然成功地完成了預期的目標。

大體而言,這人所使用的方法乃是依據“不要懼怕障礙”這項真理。因此,麵對障礙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站起來反抗它!不要因它而抱怨,更不要被它所壓製。一旦你直接麵對困難,克服障礙.你將發現,原來它不過隻有你一半的力量而已!突破常規思維,爭取主動

成大事者常常能突破人們的思維常規,反常用計,在“奇” 字上下功夫,拿出出奇的經營招數,贏得出奇的效果。

亨利·蘭德平日非常喜歡為女兒拍照,而每一次女兒都想立刻看到父親為她拍攝的照片。於是有一次他就告訴女兒,照片必須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從照相機裏拿下來後,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藥品顯影。而且,副片完成之後,還要照射強光使之映在別的像紙上麵,同時必須再經過藥品處理,一張照片才告完成,他向女兒做說明的同時,內心卻問自己說:“等等,難道沒有可能製造出“同時顯影’的照相機嗎?” 對攝影稍有常識的人,聽了他的想法後都異口同聲地說:“哪兒會有可能。” 並列舉一打以上的理由說:“簡直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夢。”但他卻沒有因受此批評而退縮,於是他告訴女兒的話就成為一種契機。最後,他終於不畏艱難地完成了“拍立得相機”。這種相機的作用完全依照女兒的希望,因而,蘭德企業就此誕生了。

“拍立得” 相機正式投產後,發明者如何宣傳和推銷這種新式相機呢?經過慎重考慮,蘭德請來了當時美國頗有名望的推銷專家——霍拉·布茨。布茨一見“拍立得”頓生好感,欣然受命擔任專門負責營銷的經理。

邁阿密海濱是美國的旅遊勝地,每年來此度假的旅客成千上萬。精明的布茨認為這裏是理想的推銷場所,他專門雇用了一些泳技高超、線條優美的妙齡女郎,在海濱浴場遊泳時假裝不慎落水,然後再由特意安排的救生員將其救起,驚心動魄的場麵引來了許多圍觀的遊客,這時,“拍立得”相機立刻大顯身手,眨眼功夫,一張張記錄當時精采場麵的搶拍照片展現在人們麵前,令見者驚訝不已,推銷員便趁機推銷這種相機,就這樣“拍立得” 相機迅速由邁阿密走向全國,成了市場的熱門商品,暢銷不衰。公司因此生意興隆,名聲大振。

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通過不斷發明創造,改進技術和開發新產品等方法來競爭主動權。想別人所沒想,做別人所未做的事。“奇” 的行動是別人未料到的行動,“奇”的計謀是別人還未意識到的計謀。機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有人坐等機會,希望好運氣從天而降。成功者積極準備,一旦機會降臨,便能牢牢地把握。

一位探險家在森林中看見一位老農正坐在樹樁上抽煙鬥,於是他上前打招呼說;“您好,您在這兒幹什麼呢?”

這位老農回答;“有一次我正要砍樹,但就在這時風雨大作,刮倒了許多參天大樹,這省了我不少力氣。”

“您真幸運。”

“您可說對了,還有一次,暴風雨中的閃電把我準備要焚燒的幹草給點著了。”

“真是奇跡!現在您準備做什麼?”

“我正等待發生一場地震把土豆從地裏翻出來。”

如果你失業,不要希望差事會自動上門,不要期待政府。工會打電話請你去上班,或期待把你解聘的公司會請你吃回頭草,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情。

有位年輕人,想發財想得發瘋。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裏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相見,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

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趕上山去。

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求賜給他。

老人便告訴他說:“每天清晨,太陽未東升時,你到海邊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到很溫暖而且會發光。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後,你所祈願的東西就可以實現了!”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海灘上檢視石頭,發覺不溫暖又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卻始終也沒找到溫暖發光的“心願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開始撿石頭。一發覺不是“心願石”,他便丟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

青年人大哭起來,因為他突然意識到:剛才他習慣性地扔出去的那塊石頭是“溫暖” 的——

當機會到來時,如果你麻木不仁就會和它失之交臂。

一位老教授退休後,拜訪偏遠山區的學校,傳授教學與當地老師分享。由於老教授的愛心及和藹可親,使得他到處受到老師及學生的歡迎。

有次當他結束在山區某學校的拜訪行程,而欲趕赴他處時,許多學生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不免為之所動。當下答應學生,下次再來時,隻要他們能將自己的課桌椅收拾整潔,老教授將送給該名學生一份神秘禮物。

在老教授離去後,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學生一定將自己的桌麵收拾幹淨,因為星期三是每個月教授例行會前來拜訪的日子,隻是不確定教授會在哪一個星期三來到。

其中有一個學生想法和其他同學不一樣,他一心想得到教授的禮物留作紀念,生怕教授會臨時在星期二以外的日子突然帶著神秘禮物來到,於是他每大早上都將自己的桌椅收抬整齊。

但往往上午收拾妥善的桌麵,到了下午又是一片淩亂,這個學生又擔心教授會在下午來到,於是在下午又收拾了一次。想想又覺得不安,如果教授在一個小時後出現在教室,仍會看到他的桌麵淩亂不堪,便決定每個小時收拾一次。

到最後,他想到,若是教授隨時會到米,仍有可能看到他的桌麵不整潔,終於小學生想清楚了,他必須時刻保持自己桌麵的整潔,隨時歡迎教授的光臨。

老教授雖然尚未帶著神秘禮物出現,但這個小學生已經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禮物。

被動等待或守株待兔,根本是浪費時間、錯失良機的舉動,而這亦無異於把自己的命運交付給未可知的外力來決定。

有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足以令他成功的機會。而事實上,機會無所不在,重要的在於,當機會出現時,你是否已準備好了。

如故事中小學生給我們的啟示,自己準備妥善,得以迎接機會的到來,是可以循序漸進而學習的。

在過去的歲月中,或許我們一直在等待成功的機會,而耗去了過多的時光,卻等不到機會的出現,從今天起,在等候的同時,我們可以開始做好準備,讓自己保持在最佳狀態,以便機會出現時,你可以緊緊抓住,不讓它溜過。不能克服缺點的人抓不住機會

花有百般紅,人與人不同。沒有人是完人,認清自己弱點,你才有希望。

每個人都有弱點,既有實際上能力素質方麵的弱點與不足,也有性格感情上的弱點與脆弱之處。弱點打擊我們,讓我們脆弱,失去安全感,帶來挫折、沮喪,並在人生途中把我們擊倒。這些弱點,往往不是致命的病態,但它發作時,卻讓我們自身衰弱,從而讓乘虛而來的外來危險變成致命打擊。可怕的是,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弱點何時發作,因為它潛伏著。可當你發現一個機會,正欣喜若狂時,它會突然暴露,給你重重一擊,然後你便隻能在痛苦無助中眼看著機會消失。

世上沒有完人,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弱點。對於弱點,絕大多數人沒有全力以赴去克服它,總是避免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揚長避短本是沒錯。但有些弱點有如定時炸彈,所謂的厄運,就是由於我們拒絕承認自己的這些弱點所付出的代價。“你愈是想避免的,就愈是避免不了”,這是一則相當有力的心理學定理。不論你采取什麼規避的方法,換工作或離婚、與某人斷絕往來,你的弱點怎麼也甩不開。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遇到許多身體健康、頭腦靈活、事業有成的人,由於受製於弱點,使他們的精力和創造力無法獲得充分的發揮。拒絕去麵對自己的弱點,就像是踩刹車,卻又要車子前進一樣。

成功學的大師拿破侖·希爾博士經過潛心研究,將弱點作了五大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