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創造機會,而弱者卻等待機會。
“等待機會的人不是聰明的人,而尋找機會,把握機會,征服機會,讓機會成為服務於他的奴仆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最優秀的人。”夏賓說。
在你的一生中,你隻有不到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獲得特殊機會。然而機會卻常常出現在你麵前,你可以抓住它,把握它,將它變為有利的條件,因此你需要的是付諸於行動。
借口說沒有機會的人都是懦弱和猶豫不決的人。他們總是高喊:機會!請給我機會!其實,機會充滿了每個人的生活。每一次考試是你生命中的一次機會;學校裏的每一堂課是一次機會;每一個病人對於醫生來說都是一個機會;每一次商業買賣是一次機會,是一次展示你的優雅與與禮貌、果斷與勇氣的機會,是一次表現你誠實品質的機會,也是一次交朋友的好機會;每一篇發表在報紙上的報道是一次機會;每一次對你自信心的考驗是一次機會;每一個客戶是一個機會;每一次布道也是一次機會。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本身就是你奮鬥進取的特權,它是上帝賜予你的,你要利用這個機會,充分地將自己的才華展現出來,並矢誌不渝地追求成功,那麼這個機會所能給予你的東西要遠遠大於它本身。弗萊德·道格拉斯是一個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奴隸,他尚且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位傑出的作家、演說家、政治家。那麼,當今與道格拉斯相比有無數機會的年輕人,是否應該有更好的表現呢?
勤勞的人永遠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著、努力著,而懶惰的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沒有時間。睿智的人能夠從瑣碎的小事中尋找機會,而粗心大意的人卻輕而易舉地讓機會從眼前溜走了。許多人一生都在尋找機會,他們像勤勞的蜜蜂一樣,從每一朵花中汲取瓊漿。聰明人會在他們遇到的每一個人身上,每一天生活的場景中尋找機會,他們會將一些有用的知識添加入他們的知識寶庫裏,給他們的個人能力注入新的能量。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與幸運之神牽手,但是如果幸運之神發現這個人對她的到來毫無準備時,她就會從正門進來,然後消失在窗欞間。”這是一句給人深刻教育的古老格言。
美國人尼裏斯·範德比爾特是運輸業巨頭,著名企業家,他看到了汽船行業的發展前景,並認定自己在汽船航海方麵能夠有所成就。因此他放棄了原本已經蒸蒸日上的事業,到當時最早的一艘汽船上當船長,而年薪僅為1000美元。他的這一決定讓家人和朋友為之震驚。當時,利文斯敦和富爾頓已經取得了汽船在紐約水麵上航行的專有權,但是,範德比爾特卻認為,這項法令有悖於美國憲法的精神。在他的一再要求下,這項法令最終被取消了,此後不久,他擁有了一艘屬於自己的汽船。
在當時,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大筆錢補貼往來於歐洲的郵件業務,而範德比爾特卻提出他願意免費投遞郵件並承諾更好的服務。他的這一要求很快就被接受了。靠著這種方式,一個龐大的客運與貨運體係初步建成了。當這項事業逐步完善後,他又預見到,鐵路運輸將在美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大有發展前景。於是,他又積極地投身到鐵路事業中去,為後來建立四通八達的範德比爾特鐵路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十九人大篷車隊”的成員、年輕的菲利普·阿穆爾將自己的全部家當搬上了一輛牧場大篷車,由一匹騾子拉著,毅然地跟隨車隊穿越“美國大沙漠”。辛勤工作的他將礦上定時發放的所有薪水一點點地積攢起來。這些積蓄是他日後獨立開創事業的基礎。6年後,這筆錢被他用來在威斯康星的密爾沃基經營糧食與商品批發。前後9年時間,他將50萬美元裝進了口袋。
格蘭特將軍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傑出領袖,當他命令軍隊打到裏士滿去時,菲利普·阿穆爾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寶貴的機會。1864年的一個清晨,他敲開了合夥人普蘭克頓的門,並且對他說:“我要坐下一班火車去紐約,傾銷我們手中所有的豬肉。因為叛軍的喉嚨已經被格蘭特和謝爾曼的軍隊扼住了,戰爭很快會以勝利而告終,那時豬肉會跌至每桶12美元。”此時他看準機會到來了,就果斷地做出決定。
到達紐約以後,他在市場上以50美元一桶的價格大量拋售豬肉,人們都爭相前去購買。華爾街上精明的投機商們都嘲笑這個西部年輕人的瘋狂舉動。他們勸告阿穆爾說,戰爭還遠遠沒有接近尾聲,豬肉價格還會一直攀升。對於他們的勸告,阿穆爾不屑一顧,照舊拋售豬肉。格蘭特的軍隊勇往直前,而南方軍則無回天之力,隻能節節敗退,不久,裏士滿失陷了。不出阿穆爾所料,豬肉的價格猛跌到了每桶12美元,而把握住機會的阿穆爾先生卻將200萬美元裝進了口袋。
在石油行業抓住了機遇的約翰·洛克菲勒注意到,這個國家的人口眾多,但用電燈的人卻極少。這兒的石油儲量非常豐富,其產量低、使用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石油冶煉加工的方法太原始,而這個技術落後的缺口正好給他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他不僅善於發現機會的所在,更善於利用機會創造成功。
首先,洛克菲勒去找曾經與他一個機械廠共同工作過的維修工塞繆爾·安德魯作為合夥人。直到1870年,他利用合夥人發明的冶煉加工石油的新工藝開始冶煉他們的第一桶石油。由於他們冶煉出來的石油質量好,因此生意越來越興隆,後來,他又吸收弗萊格勒作為合夥人共同發展他們的事業。
然而,好景不長,安德魯對現狀不滿,希望從這個團體中退出。“你想要什麼補償?”洛克菲勒問道。安德魯隨意地將“100萬美元”這幾個字寫在一張紙上。不到一天時間,安德魯就從洛克菲勒手中拿到了這筆錢。臨別時,洛克菲勒對安德魯說:“你沒有要1000萬美元,而隻要了100萬美元,這個要價真的不高。”
在此後20年間,這個僅以1000美元起家的小冶煉廠以滾雪球的速度迅速成長為石油行業的托拉斯——“美孚石油公司”。它的股票價格升至每一股170美元,總資產達到了9000萬美元,而公司的市場價值則超過了15000萬美元。抓住時機,才能成功
一個人的競爭能力如何,往往就看其是否善於抓住迎麵而來的機會。善抓時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奪得事業成功的必個可少的因素。能否抓住這樣的時機,不但是時間管理成敗的關鍵,也是一個人一生事業成敗的關鍵。沒有機會,縱然才華橫溢的人,也未必能夠登上成功之巔: 因失掉千載難逢的好時機而遺憾終生的也大有人在。善於抓住時機,是偉大人物成功的奧秘,學會抓住時機,是自我訓練的精華所在。那麼,怎樣抓住時機呢?
首先要認識時機。
在生活中,到處都有時機問題,運動場上,抓住時機,則金牌垂胸;疆場對陣,抓住時機。則贏得戰機;科壇奪魁,抓仆時機,則獨占機會鼇頭。國際知名管理學家哈洛爾德·康茨和西裏爾·奧登納爾在其頗有影響的著作《管理學精華》中特別強調要“認識機會”,並指出:“認識機會是規劃的真心出發點”。隻有認清機會,才能“建立起現實主義的目標”、提出可行性方案, 人才是時代的產兒,但是在同一時代、同樣條件下,不同的人發揮的作用有時會有天壤之別,除了其他條件之外,關鍵在於能否認清時代,抓住機會。隻有當人們不失時機地認識和利用這種曆史條件,才能取得成果。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認識時機,學會抓住時機,是現實生活提出的重大命題,也是走向成功應該研究的重要課題。
其次要看準時機。
看準時機,掌握好審時度勢的藝術,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①要有敏銳的觀察力。
時機往往是一瞬即逝的,有時甚至在人們意料之外出現。如果不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那就不可能有幸看準時機,並且抓住它。在希臘神話中,幸運女神福耳圖娜的形象是一位站在車輪上的少女,蒙著雙眼。這意味著她雖盲目,卻不是隱形的;一個人如果肯銳意進取,留心觀察,他就一定能看準“幸運”。
②要提高自己的預見能力。
掌握好審時度勢的藝術,最基本的方麵是要看準事物將會向何處發展,須知未來並不是一本合上了的書。大多數將要發生的事都是由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所決定的,緊緊抓住現在這個時機,采取行動,就會減少將來的麻煩,或在將來能得到好處。
③提高洞察力。
科學的洞察力,就是俗話所說的“一眼看穿”的能力,它表現在能迅速地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對一些表麵上似乎不同的事物,能迅速地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或彼此之間的聯係。洞察力的高低與審時度勢的能力成正比。在事物未萌發時便能科學地預見其出現,是一等洞察力;在事物萌芽狀態時能正確地認識它的性質與意義,預見它發展的趨勢,是二等洞察力;事物成長起來以後才能認識它,屬於三等洞察力。很明顯,卓越的洞察力是審時度勢、看準時機的關鍵。
④要有自製力。
看準時機的要害是一個“準”字,過遲的行動固然會貽誤時機,過早的行動則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審時度勢時犯有“急性病”和“慢性病”,都會影響看準時機,我們既不能犯“急性病”,也不能犯“慢性病”,不能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掌握“準”字沒有靈丹妙藥,它是一種智慧與自製力的結合體。另外,也要了解其他人是如何看問題的。我們的每時每刻都是與所有的人共享的,每個人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發生的事情。因此,了解其他人的看法對看準時機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要尋找時機。
一般說來,風險和時機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果風險小,許多人都會努力追求這種機會;如果風險大,許多人就會望而卻步,甚至連敢想都不敢想,少數敢冒風險者往往能得到最大最多的好時機。因此也可以說,時機就是對人們所承擔的風險的相應補償。要想贏得時機,就必須對時機與風險進行綜合分析,從實際出發,迎著困難上,敢於擔風險。隻有“著重於機會,而不著重於困難”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機會,取得最大的成功,如果一個人在幹一種事業前,隻著眼於易於成功,而不是著眼於接受挑戰,那麼,他即使能夠成功,其成功也相當有限。當然,幹有風險的工作,有艱辛,又有不確定性,但隻有信心實足,具備冒險精神的人,才能把機會化為成果。
人的一生,總是有幾個大的轉機的。大的轉機,必有大的變化。沒有大變化,也就沒有大的發展。而要有大發展,就要善於抓住時機。哲學家培根說過:“造成一個人幸運的,恰是他自己”。
第四要把握時機。
在人生的旅途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導致了偉大而深刻的發現,使科學家因此成名;一個突如其來的機會,使有的人大展才華,於是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從而名垂青史; 甚至一次意外的事變,竟影響了一個人的整個生涯,對他的發展起著轉機作用……凡此種種,在實際生活中都是常有的。
那麼,應該怎樣認識和把握機會呢?
經過個人的努力,時機是可以把握的。
“弱者等候機會,而強者創造它們”。時機雖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但不管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經過個人的努力,時機是可以把握的。美國有位學者曾通過對奧林匹克運動員、總經理、宇航員、政府首腦以及其他獲得成功者的多年探訪,逐漸認識到成功者絕非因為特殊環境、高智商、良好教育或異常天賦的結果,同樣也不是一時走運,而是由於他們對自己的作為負責;認識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目標;迎接挑戰,適應生活。他把這三點稱之為“成功者的優勢度,是成功者與普通人之間存在著的一種微妙的差別。有的人天賦甚高,卻侍才以傲而短於行動,喪失了不知多少成就事業的良緣。有的人在一時走運、初建成果後,便陶醉於快樂而忘記自己麵臨更多的機會,難成大器。惟有那些創造奇跡之後,忘記快樂的人,仍清醒地麵對和選擇無限的可能性,因之,終成偉業。而所有這些,無不是為生活態度所決定的。
一個人的才能越大,生活中的機會就越多。
麵臨機會卻無能承擔,等於沒有機會。要把握住機會,還必須有淵博的知識。一個人的知識越多,才能越大,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機會就越多。弗萊明發明成功青黴素後,有人問他是不是靠“運氣”幫忙,他說:“不要等待運氣降臨,應該努力去掌握知識。”知識豐富了,能力提高了,機會出現的概率會相應提高,機會的可獲係數也會相應地變大。
把握時機的並非是命運之神,而恰恰是我們自己。正如伊壁鴻魯所說:“我們擁有決定事變的主要力量。因此,命運是有可能由自己來掌握的,願你們人人都成為自己幸運的建築師。”
第五要創造時機。
經常聽到一些人埋怨機會不等,命運不公,總覺得自己碰不到機會。每每看到別人的成功,總是歸結為“運氣好”,實際上,機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一般說來,凡是成大功、立大業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幸運之神的寵兒,反而是那些“沒有機會”的苦命孩子。
例如隻用一個劃水輪,就發明蒸汽船的富爾敦;隻有陳舊的藥水瓶與錫鍋子就發現“法拉第定律”的法拉第;還有那使用最簡陋的儀器來從事實驗的貝爾,不也是發明了電報嗎, 在人類曆史中,沒有一件事比人們從困苦中成就功名的故事更為吸引人了。人們怎樣從黑暗的夜晚達到光明?怎樣脫離於痛苦、貧困之中?他們雖隻有中等之資,但由於堅強的意誌,不斷地努力而終於達到目地。
“沒有機會”永遠是那些失敗者的遁詞,不信隨便問一個失敗者,他們大多數的人會告訴你,“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得不到像別人那樣好的機會——因為沒有人幫助他們,沒有人提拔他們。”他們也會對你說“好的地位已經額滿了,高等的職位已被霸占了,所有的好機會都已被他人捷足先登,所以他們是毫無機會了。”
當然,機遇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從天而降,機遇也不可能像路標一樣,就在前麵靜靜地等著你。機遇具有隱蔽性,它是隱藏著的;機遇具有潛在性,它等待著開發;機遇具有選擇性,它隻垂青那些在追求中、在動態中、在捕捉中的人。
這裏有一點十分關鍵。你是被動地、消極地等待機遇,還是主動地去追求?等待機遇不像是等班車,到點兒車就來,機遇要看你的等待狀況如何。是不是碰上了機遇,是不是捉住了機遇,是不是失落了機遇,是不是再也沒有機遇,這些部是一種現象。而實質問題在於你是否在認真地準備著、在刻意地追求著。
第六要利用時機。
每個人在生活中常常麵臨著多種機會。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要辦,先做哪一件呢?在同樣兩小時內,可以去讀書、看電影、幹活、打撲克、吹牛……所有這些就是所謂的機會。可是在這些機會中,它們的成本是不一樣的。花幾角錢看一場電影,成本是不是幾角錢,不是,因為還耗費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兩個小時又會給人類帶來多大的價值呢?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機會價值。兩小時記住了二十多個外語單詞,那就為今後閱讀外文書藉創造了便利;兩小時仔細觀察了一件事,那就為今後寫作積累了資料。
在利用時機時,一定要想到機會成本所帶來的機會價值,從而自覺地約束自己,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獲取人生的更大價值。利用時機,用最小的機會成本,換取最大的機會價值的方法是用價值分析的方法,對要做的每一項工作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這是什麼工作?
這項工作的目的是什麼?
它的“成本”(時間)是多少? 它的“價值”是多少? 有其它什麼方法能實現這項工作嗎? 新方案的“成本”(時間)是多少? 新方案能滿足要求嗎?經過這樣一係列的問題分析,便可找出花費“成本”(時間)比較少,而機會價值比較大的方案來。切忌讓別人先搶走機遇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人人都會說這句話,但有很多人隻有等到機會從身邊溜走之後,才恍然大悟,如夢初醒,急得上蹦下跳。機遇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關鍵要看你是否是一個有心人。那些成大事者自然是捕捉機遇、創造機遇的高手,而是他們慣於在風險中獵獲機遇!
如台風帶來海嘯一般,機遇常與風險並肩而來。一些人看見風險便退避三舍,再好的機遇在他眼中都失去了魅力。這種人往往在機會來臨之時躊躇不前,瞻前顧後,最終什麼事也幹不成。我們雖然不讚成賭徒式地冒險,但任何機會都有一定的風險性,如果因為怕風險就連機會也不要了,無異於因噎廢食,爺爺倒髒水連孩子一塊倒掉了。
大凡成大事者人士,無不慧眼辨機,他們在機會中看到風險,更在風險中逮住機遇。
美國金融大亨摩根就是一個善於在風險中投機的人。J·P·摩根誕生於美國康乃狄格州哈特福的一個富商家庭。摩根家族1600年前後從英格蘭遷往美洲大陸。最初,摩根的祖父約瑟夫·摩根開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館,積累了一定資金後,又開了一家大旅館,既炒股票,又參與保險業。可以說,約瑟夫·摩根是靠膽識發家的。一次,紐約發生大火,損失慘重。保險投資者驚慌失措,紛紛要求放棄自己的股份以求不再負擔火災保險費。約瑟夫橫下心買下了全部股份,然後,他把投保手續費大大提高。他還清了紐約大火賠償金,信譽倍增,盡管他增加了投保手續費。投保者還是紛至遝來。這次火災,反使約瑟夫淨賺15萬美金。就是這些錢,奠定了摩根家族的基業。摩根的父親吉諾斯·S·摩根則以開菜店起家,後來他與銀行家皮鮑狄合夥,專門經營債券和股票生意。
生活在傳統的商人家族,經受著特殊的家庭氛圍與商業熏陶,摩根年輕時便敢想敢做,頗富商業冒險和投機精神。1857年,摩根從德哥廷根大學畢業,進入鄧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為商行采購魚蝦等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時,他下船在碼頭一帶兜風,突然有一位陌生白人從後麵拍了拍他的肩膀:“先生,想買咖啡嗎?我可以出半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