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肯定自己的重要性(2 / 2)

如果我們隻看他的動作,而不設法予以了解,我們會以為他是漫無目標的。他們給我們的印象裏,並沒有要改進其環境的計劃。我們所看到的是:他雖然像其他人一樣地全心全意要使自己覺得順當,可是卻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他所有的舉動都沾染有此種色彩。如果他覺得軟弱,他會跑到能使他覺得強壯的環境裏去。他不把自己鍛煉得更強壯,更有適應能力,更是訓練自己,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他欺騙自己的努力隻能獲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對這類盤旋不去的問題覺得應付乏力,他可能會變成獨裁的暴君,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能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自卑感。它們會變成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便能稱之為“自卑情結”。

現在,我們應該給自卑情結下一個定義:當個人麵對一個他無法適當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便是自卑情結。

由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憤怒和眼淚或道歉一樣,都可能是自卑情結的表現。由於自卑感總是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爭取優越感的動作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麵,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摒開不談。個人限製了他的活動範圍,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難麵前會表現出猶豫、彷徨,甚至是退卻的舉動。

這種態度可以在對公共場所懷有恐懼症的個案中,很清楚地看出來。這種病症表現出一種信念:“我不能走得太遠。我必須留在熟悉的環境裏。生活中充滿了危險,我必須避免麵對它們。”當這種態度被堅決地執行時,個人會把自己關在房間裏,或待在床上不肯下來。

在麵臨困難時,最徹底的退縮表現就是自殺。此時,個人在所有的生活問題之前,都已經放棄尋求解決之道。而表現出他的信念,認為,他對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經完全無能為力了。當我們知道,自殺必定是一種責備或報複時,我們便能了解,在自殺中對優越感的爭取,在每個自殺案件中,我們總會發現,死者一定會把他死亡的責任歸之於某一個人。仿佛自殺者在說:“我是所有人類中最溫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卻這麼殘忍地對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