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與別人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1 / 3)

用與別人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基礎。它是指人們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以前不曾有的事物或思想的動機,並在創造中表現出自己的意向、願望和設想。它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產生的前提。創新意識包括創造動機、創造興趣、創造情感和創造意誌。創造動機是創造性活動的動力因素,它能推動和激勵人們發動和維持創造性活動;創造興趣能促進創新活動的成功,是促進人們積極尋求新奇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創造情感是引起、推進乃至完成創造的心理因素,隻有具備正確的創造情感才能創造成功;創造意誌是在創造中克服困難、衝破阻礙的頑強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心理因素,具有目的性、頑強性和克製性。

創新意識是創造性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培養創造性人才的起點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和開發。要求我們具有創新意識,實際上是要我們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改變傳統的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便是擁有了最新的知識,也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不是有句話嗎?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麼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

愛因斯坦曾經分析創造的機製是:由於知識的繼承性,在每個人的頭腦裏都容易形成一個比較固定的概念世界,而當某一經驗與這一概念世界發生衝突時,驚奇就會產生,問題也開始出現。而人們擺脫“驚奇”和消除疑問的願望便構成了創新的最初衝動,因此,“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前提。而恰恰是這個“提出問題”的環節,對我們來說可能非常困難。也許你認為個人的觀念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容易隨各種環境、形勢、條件等變化而變化,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相反的是,一旦某種觀念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要改變甚至放棄這種觀念將是異常艱難的,但是我們又必須克服這種困難。因此在未來的時代,新事物、新觀點、新概念的出現是如此之多又是如此之快,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受到“更新”的劇烈衝擊。別人更新,我們要接受,就必須更新自己舊有的東西;我們要挑戰、要競爭、要勝利,就更需要更新自己舊的東西和屬於他人的東西。

科學的最高目標是要不斷發現新的東西,因此,要想在科學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用與別人不同的方式、別人忽略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不僅僅是想在科學上,想在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項事業中獲得成功,都必須學會用與別人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學會用別人忽略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創新意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長期地培養。我們在接觸一個事物、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要養成敢於打破常規,從別人認為是荒誕的、離奇的,不可思議的角度出發想問題的習慣,大膽引進新的東西。

有人指出:觀念的創新實際上是“舊的成分的組合”。這也提醒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可以大膽地進行組合新組的設想。隻要我們有意識地按照上述的辦法來鍛煉自己多角度、多維度、多種類分析、思考問題的方法,創新意識就會逐漸地紮根於我們的頭腦之中,我們也會自覺不自覺地以創新的眼光安排、設計我們的一切。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綜合能力,構成其心理學基礎的主要包括適宜的知識結構、創造性思維和適宜於創造的優良個性品質。這個原理告訴我們,要開發、培養、增強自己的創造能力,就要從以下三方麵入手。

第一,要打下紮實廣博的知識基礎,重視知識更新和優化知識結構。科學的創新來不得半點虛假,除了憑真正的成果取勝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知識基礎是對前人智慧成果的繼承,是形成創造力的必要條件,離開了紮實廣博的知識基礎,就不可能順利地開展創造性活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多掌握一些知識,就會多一條思路。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個人不能隻擁有單一的學科知識,而必須擁有跨學科的知識結構。如此,才會多一種專業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會比知識結構單一的人更容易產生豐富的聯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維。

人類社會分工的深化必須以社會協作能力的加強為前提,分工與協作深化是同步發展的。同樣的道理,現代科學的分化與整合過程也總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地發展的。現代科學高度分化與高度整合的這一趨勢要求人們在成為專才的同時,努力成為“通才”。美國對1300多名科學家的跟蹤研究證實,有成就的科學家絕大多數是靠通才取勝的。通才在解決問題時不會被約束在狹隘的直線思維當中,並能從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中找到靈感。DNA分子模型的建立就是極好的說明。富有創造力的政治家往往也具有通才型的知識基礎。所以,對我們個人來說,更新知識、優化知識結構在未來顯得更加重要,一旦停止知識更新和接受新事物,今天的“先生”就可能有變成明天的“學生”,後天的“門外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