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虛度年華
“米開朗基羅真是個非同凡響的人物。”一位法國作家這樣評論道,“他雖已年逾60,已不那麼強悍,但看他在大理石上飛快地揮舞著雕刻刀,依然顯得那麼遒勁有力。他一刻鍾完成的工作量,3個壯小夥一個小時也完成不了。他真讓人佩服,碎石在他雕刻刀下飛濺,那氣勢、那勁頭會讓人以為在他一擊之下整塊石頭都有可能粉碎。懂得雕刻的人都知道多雕刻掉哪怕是一根頭發厚度的石片,都可能使整個雕刻工作前功盡棄,所以許多人都很擔心米開朗基羅那雄勁有力的一揮、一戳,畢竟掉下的石頭不會再重新補上。”
而米開朗基羅則對另一位非凡人物——拉斐爾讚歎不已:“他才是最值得人類歌頌的,因為他的靈魂最美麗,他以他的勤奮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最燦爛的輝煌。”許多人都驚歎拉斐爾何以能夠創造出如此完美的作品,拉斐爾對此的回答是:“從小時候起,我就養成了對任何事物都重視的習慣。”可惜的是,這位藝術家英年早逝,38歲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羅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連羅馬教皇利奧十世也為拉斐爾的離世悲傷哭泣。拉斐爾給後人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其中有些作品藝術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在那些整天懶散無事、不思進取的年輕人看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而教訓深刻啊!
····達·芬奇也是個勤奮而有大成就的人,他每天在天剛蒙蒙亮時就起床去工作,一直工作到天黑什麼看不見為止,就是在這樣勤奮工作下,達·芬奇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本斯成了名畫家並漸漸富裕之後,一位煉丹師找上了他,他要求二人合作把普通金屬變成金子。煉丹師告訴魯本斯說世上隻有他一人才知道煉金子的密訣。魯本斯對他說:“可惜,我早在20年前就已發現了這個秘密。”說著,魯本斯指著自己的畫具又說:“通過它們我很容易實現這一夢想。”
法國畫家密萊司一旦畫起畫來,就全身心投入,不被外界所幹擾。他說:“任何一個農夫,不管他有多勞苦,他都沒有我勞累。”他又說:“一個年輕人最應該幹的就是工作。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即使是天才,如果不努力工作,也不會做出什麼大成績。我從不建議別人立誌當一名藝術家,從前如此,現在、將來也如此。如果一個孩子擁有了藝術家的潛質,那麼他是不用別人去勸導、建議的,他仍然會朝此方向邁進的。但就有很多人問我是否應該培養他們的孩子成為一名畫家,我的回答從來都是否定的。我要提醒他們的是,不管將來成為什麼,都必須從現在、從小腳踏實地做起,不要忽視瑣碎事情,不管它們多麼令人生厭,多麼不值得一做。還有那就是努力工作。”
《聖經》的譯者馬丁·路德是一名宗教改革家,他非常推崇一句話:“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特納也非常讚同這句話。特納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就常教導特納說:“如果想要超過別人,那就必須時時刻刻努力工作、學習,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惟艱苦工作。”工作有時確是艱苦的,但在特納看來工作不但是艱苦的,更是美好的。
如果一個人利用智慧為人類造了福、貢獻了力量使國家受益、奉獻了愛心而使鄰裏受益,那麼可以說他沒有虛度他的年華。
彼得大帝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的英明就在於他知道學習,知道努力工作。在王室其他成員還穿著考究的宮廷服裝享樂的時候,彼得大帝就已換下宮廷服裝穿上普通人的衣服去西歐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了。在英國,他屈尊進入紙廠、磨房、製表廠以及其他廠與其他工人一樣幹活;在荷蘭,他甘願為徒向一位造船師學習。在工作中,彼得注意向那些優秀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
彼得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在伊斯提亞鑄鐵廠學會了冶煉金屬的技術,最後一天他鑄造了18普特的鐵,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這些鐵上麵。隨同彼得周遊的俄國貴族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有朝一日會幹上這種活,但怨言歸怨言,他們最後也不得不在彼得的帶動下拿起了煤鏟、拉動了風箱。在索要報酬時,工頭穆勒付給了彼得18個金幣。彼得知道鑄一普特鐵的報酬是3個戈比,顯然他的報酬超出他的所得了。彼得對穆勒說:“把多餘的金幣拿回吧!隻需給我所應得的報酬就可以啦,這足夠我買一雙新鞋啦,我實在應該換一雙鞋了。”的確,彼得腳上穿的鞋已破爛得不成樣子,幾塊後補的布丁也已磨破。現在在穆勒的伊斯提亞鑄鐵廠還珍藏著當初彼得大帝鑄造的一根鐵棒。匹茲堡的國家珍奇博物館保存著另外一根。俄國人從彼得大帝身上受到很大啟發:要想出人頭地,要想超越別人,就一定要辛勤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辛勤、辛勤、再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