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9月方案(1 / 3)

第十章第9月方案

發育狀況

1.生理發育狀況

體重

男嬰約9.4千克,女嬰約8.8千克。

身長

男嬰約73厘米,女嬰約71厘米。

坐高

男嬰約46厘米,女嬰約45.2厘米。

頭圍

男嬰約45.6厘米,女嬰約44.5厘米。

胸圍

男嬰約45.6厘米,女嬰約44.6厘米。

小兒身體的高低與營養狀況有密切的關係,但同時也受到遺傳、性別、母親健康狀況、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身高不夠正常標準的小兒,不一定都有病,很可能是由於父母身材矮,孩子個頭也不高。7~12個月的小兒身高平均每月增長1.2厘米左右。

2.牙齒發育狀況

小兒乳牙開始萌出時間,大部分在6~8個月時,最早可在4個月,晚的可在10個月。

小兒乳牙萌出的數目可用公式計算:月齡減去4~6。例如9個月小兒,9-(4~6)=5~3。應該出牙3~5顆。

3.語言發育狀況

9個月嬰兒在父母親的悉心訓練下,已能模仿發出雙音節詞如“爸爸”“媽媽”,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這一點。

4.心理發育特點

9個月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名字,叫他名字時他會答應,如果他想拿某種東西,家長嚴厲地說:“不能動!”他會立即縮回手來,停止行動。這表明,9個月的小兒已經開始懂得簡單的語意了,這時大人和他說再見,他也會向大人擺擺手;給他不喜歡的東西,他會搖搖頭;玩得高興時,他會咯咯地笑,並且手舞足蹈,表現得非常歡快活潑。

9個月的寶寶在心理要求上豐富了許多,喜歡翻轉起身,能爬行走動,扶著床邊欄杆站得很穩。喜歡和小朋友或大人做一些合作性的遊戲,喜歡照鏡子觀察自己,喜歡觀察物體的不同形態和構造。喜歡家長對他的語言及動作技巧能給予表揚和稱讚。喜歡用拍手歡迎、招手再見的方式與周圍人交往。

9個月的寶寶喜歡別人稱讚他,這表明他的語言行為和情緒都有進展,他能聽懂你經常說的表揚類的詞句,因而做出相應的反應。

好寶寶為家人表演遊戲,大人的喝彩稱讚聲,會使他高興地重複他的遊戲表演,這也是寶寶內心體驗成功與歡樂情緒的表現。對寶寶的鼓勵不要吝嗇,要用豐富的語言和表情,由衷地表示喝彩、興奮,可用拍手,豎起大拇指的動作表示讚許,大家一齊稱讚的氣氛會促使孩子健康成長。這也是心理學講的“正性強化”教育方法之一。

飲食營養

1.斷奶後的喂養

寶寶在9個月左右就可以斷奶了,飲食也大部分固定為早、午、晚一日三餐,主要營養的攝取已由奶轉為輔助食物。不過,完全斷奶後,一定要注意寶寶的饑飽問題和飲食標準,不能或多或少,或這或那。寶寶1天的飲食標準大致如下表。但一日三餐都隻吃這些的嬰兒是很少的。三餐中總有一餐要比表中所列的量吃得少些或多些,這些都屬正常。

嬰兒1天的飲食數量標準

每餐飲食數量(早、午、晚)。

軟飯——小兒用小碗,大半碗。

雞蛋——1個。

蔬菜——大匙子為2匙半。

食油——1天大約3~4匙。

點心、牛奶、水果、餅幹等,以不影響三餐飯為好。

晚9點喝牛奶

另外,這個時期可以讓孩子練習用杯子喝牛奶,每天喂牛奶400毫升左右。

用作輔助食物的種類可大大加多,可以讓孩子吃各種各樣的食品。

可喂的食品

澱粉質

麵條、軟飯、麵包、通心粉、薯類、熱點心、餅、燕麥粥等。

蛋白質

牛奶、脫脂奶粉、乳酪、蛋、肉、魚、豬肝、豆腐、豆類等。

蔬菜水果

四季蔬菜水果,特別要多吃些紅、黃、綠色的。

海藻類

紫菜、海帶、裙帶菜等。

黃油、人造乳酪、花生油、芝麻油、菜油、核桃油等。

如嬰兒還不習慣咽硬食,可以比大人吃得軟些、爛些,味道稍淡些。

2.混合喂養

母乳喂養如不能滿足嬰兒的需要,那麼就混合著奶粉喂養,這種方法叫混合喂養。采用混合喂養,隻限於母乳確實供不應求,或者母親有事實在無法哺乳時,才進行混合喂養。

混合喂養有兩種方法:

第1種方法比較適用母乳不足而有時間的媽媽。

每次哺乳時,先喂5分鍾或10分鍾母奶,然後再用人工營養品來補充不足部分。

根據乳汁的分泌情況,每天用母乳喂3次,其餘3次或4次用人工營養品來喂食。

如果想長期用母乳喂養,最好采用這種方法。因為每天用母乳喂食,不足部分用人工營養品補充的方法可相對保證母奶長期不斷。

第2種方法適用於有工作的媽媽。

混合喂養中所使用的奶粉量:每次喂了母奶後,再用奶粉調50~60毫升,如還想吃,可再加20~30毫升。如果吃完母奶後,再喝的奶粉量達100毫升以上的,證明母乳嚴重不足,遇到這種情況,不如改為人工喂養更好些。

3.出牙期的營養

嬰兒在6個月以前沒有牙齒,吃奶時,靠牙床含住母親乳頭,進食其他半固體無渣食物時,也靠牙床將食物壓爛,牙床是一道半圓形黏膜突起,比較堅硬,可以上下合攏。到6個月左右,嬰兒開始出牙,出牙是牙齒發育和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牙的過程是覆蓋牙齒上的牙槽骨自動吸收,牙根生長,將牙冠頂出牙齦。當牙冠將牙齦頂開1個小口以後,牙冠與牙齦之間的潛在間隙與口腔相通,口腔裏的細菌就會進入這個間隙,可使牙齦發生輕度炎症,出現紅腫癢痛。出牙的時間和順序是有一定規律的,下牙略早於上牙,常常是成對萌出,6~9個月出門牙,12~14個月出第1顆大牙,14~18個月出犬齒,第2顆大牙則要到2歲時才長出。若1歲時未萌出門牙,或3歲時未出齊20顆乳牙,則要到醫院檢查是否發育有障礙。

嬰兒出牙時一般無特別不適,但個別嬰兒可出現突然哭鬧不安、咬母親乳頭、咬手指或用手在將要出牙的部位抓劃,口水增多,甚至有的嬰兒會發燒,食欲不振,腹瀉和生口瘡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牙齦輕度發炎有關。此時,母親要耐心護理,分散嬰兒的注意力,母親不要用手或筷子去抓劃牙齦。若小孩自己咬破或抓破牙齦,可塗少量龍膽紫藥水,一般不需服藥。因為一旦牙齒萌出,牙齦紅腫和上述症狀就會自行消失或減輕。

由於出牙與嬰兒添加輔助食品的時間幾乎一致。若嬰兒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則可能是出牙的反應,也可能是抗拒某種輔食的表現,可以先暫停添加,觀察一段時間就可知道。

嬰兒在6個月後,開始對小食品感興趣,大人可把蔬菜果條放在他麵前的小桌上,示範給他看如何吃,讓他學習,他可隨時拿來咬嚼,在進食時,他如果要吃,也不要阻攔。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嬰兒就會脫離隻會吮食物的階段,而學會咀嚼。嬰兒經常吃些蔬菜果條,不但有利於牙齦和牙齒得到良好刺激,減少出牙的痛癢,對牙齒的萌出和牙齒功能的發揮都有好處。嬰兒在咀嚼食物時,必然增強整個牙頜係統的運動,這種功能性運動對整個頜麵和牙齒的生長發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頜骨變得更加強大且與其他部位更加協調,以便乳牙和將來的恒牙能整齊地排在上麵,保證成年時有一口漂亮的牙齒。

日常護理

1.保護牙齒

小兒出牙之後要注意保護牙齒,睡覺前不要吃食物,平時少吃甜食,每天早晚讓孩子喝白開水以清潔口腔。

另外,不要讓孩子養成吮手指、吃假奶頭等壞習慣,這些都影響牙齒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