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歲1~3個月方案
發育狀況
1.生理發育狀況
體重
男孩約10.73千克,女孩約10.11千克。
身長
男孩約79.87厘米,女孩約78.72厘米。
頭圍
男孩約47.09厘米,女孩約46.01厘米。
胸圍
男孩約47.42厘米,女孩約46.34厘米。
坐高
男孩約49.79厘米,女孩約48.82厘米。
牙齒
可長出9~11顆乳牙。
2.語言發育狀況
孩子的詞彙增多了,會說“謝謝”、“您好”、“我們”、“再見”等詞了。孩子對語言學習有一種特殊的熱情,特別喜歡與成人說話或聽別人說話,即使相同的話也喜歡聽好幾遍,不厭其煩。
3.動作發育狀況
經過前一階段的努力,孩子小步獨自走得穩當了,不但在平地走得很好,而且很喜歡爬台階,下台階時知道用一隻手扶著下。此時,家長不要阻止孩子,要鼓勵他,同時注意在旁邊保護他。這樣的活動既鍛煉了身體,又促進了智力發育,使手、腳更協調地運動。這麼大的孩子會用杯子喝水了,但自己還拿不穩,常常把杯子的水灑得到處都是。吃飯的時候,孩子常喜歡自己握匙取菜吃,但是還拿不穩。這麼大的孩子平衡能力還比較差。
4.心理發育特點
孩子的知識在增長,脾氣也在增大,當不如意時,他會扔東西,發脾氣,表示不服從。當孩子發脾氣時,不要喝斥他,小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用別的事情吸引他,他會很快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1歲多的寶寶,路走得穩了,活動範圍大了,隨之而來的是其獨立觀望意識開始萌生。喜歡用空盒子、小桶等有空間的容器裝玩具。在日常生活中,喜歡模仿成人的動作、語氣,喜歡玩球,會做把球舉過頭拋起來的遊戲。喜歡和大人一起做認指眼、耳、鼻、口、手等認識人體器官的遊戲。家長應盡量設置一個寶寶需要的活動環境,讓孩子感到滿足和如意。
父母的溫情和愛撫在1歲多的孩子眼中,已經不如以前那麼重要了,你的關照可能變成了一種限製,會引起他的不耐煩,在安全的範圍內,家長要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由活動。
寶寶的路越走越穩,說話也多了,與外人交往也多了,這正是鼓勵他與別的小朋友交往的好時機。開始孩子不知道怎樣與別的小朋友交往,但通過與新麵孔的接觸、交往、交換玩具等簡單活動中,寶寶能得到很多樂趣。每星期最好有2~3次機會與他們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讓寶寶用自己的獨特方式接觸別人,大人要多鼓勵,千萬不要加以幹涉,寶寶經過嚐試,會找到自己更合適的方法。
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小朋友之間發生小衝突,這是正常現象,大人不必多加指點,讓孩子自己學會處理衝突。如果兩個孩子搶玩具,家長也不要以成人的禮貌心理,強迫自己的孩子放棄自己心愛的玩具,那樣會讓孩子迷惑不解,且非常傷心。要讓孩子有機會保衛自己的權利,這也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規則。這也會為孩子今後的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礎。
飲食營養
1.喂養主要特點
隨著孩子乳牙的陸續萌出, 咀嚼消化的功能較前成熟,在喂養上與前兩個月相比略有變化,每日進食次數為5次,3餐中間上下各加一次點心。有條件的還可以繼續每日加一個雞蛋和250克牛奶。
孩子的膳食安排盡量做到花色品種多樣化,葷素搭配,粗細糧交替,保證每日能食入足量的蛋白質、脂肪、糖類以及維生素、礦物質等。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能使孩子保持較好的食欲,避免孩子挑食、偏食和吃過多的零食。為了保證維生素C、胡蘿卜素、鈣、鐵等營養素的攝入,孩子應多食用黃、綠色新鮮蔬菜。油菜、小菠菜、土豆、胡蘿卜、蕃茄、甜柿椒、紅心白薯、蘿卜、白菜、芥菜頭等蔬菜所含維生素、礦物質雖較黃、綠色蔬菜低,但也具有不可缺少的營養價值。每日還要吃一些水果。含維生素C較多的水果有柑橘類、棗、山楂、獼猴桃等。除此之外,每日吃魚肝油二次,每次仍為3滴,鈣片每日2次,每次1克。
2.食譜注意問題
要做到細、軟、爛。麵條要軟爛,麵食以發麵為好,肉、菜要斬末切碎,雞、魚要去骨刺,花生、核桃要製成泥、醬,瓜果去皮核,含粗纖維多及油炸食物要少用;刺激性食品不要給幼兒吃。
給幼兒製作的膳食要小和巧,食物的外形美觀,花樣翻新,氣味誘人,這樣的食品通過視覺、嗅覺等感官,傳導至小兒大腦食物神經中樞引起反射,就能刺激食欲,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進消化吸收功能。
要保持食物營養素。如蒸或燜米飯要比炒飯少損失蛋白質5%、維生素B1 18.7%;蔬菜要注意新鮮,先洗後切,急火快炒,蔬菜切了燙洗,可使維生素C損失99%以上;炒菜熬粥都不要放堿,以免水溶性維生素被破壞;吃肉時要喝湯,這樣可獲得大量脂溶性維生素。
3.營養促進智力發育
許多科學家對不同國家的兒童的智力發育與營養關係進行了研究,發現營養不足的孩子的反應性、想像力、智力都不如營養良好的兒童。日本的科學家曾對6對1~3歲的雙胞胎進行對比研究,給每對中的一個改善蛋白質的質與量(補充了幾種必需的氨基酸),經過兩三年後,補充氨基酸的與沒補充的相比其智力要高出10倍以上。營養不好的孩子對事物反應思維能力差,記憶力、語言表示能力也不強,這樣自然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發現孩子營養不良,家長應及時采取措施,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製訂合理的食譜,改善營養狀況。
4.含鈣食品及補充
對於小孩來說,奶類是其補充鈣的最好來源,母乳中500毫升奶含鈣170毫克,牛奶含鈣600毫克,羊奶含鈣700毫克,奶中的鈣容易被消化吸收。蔬菜中含鈣質高的是綠葉菜。如大家熟悉的油菜、雪裏蕻、空心菜、大白菜等,食後吸收也比較好。給孩子食用綠葉菜,最好洗淨後用開水燙一下,這樣可以去掉大部分的草酸,有利於鈣的吸收。豆類含鈣也比較豐富,每100克黃豆中含360毫克的鈣質,每100克豆皮中含鈣284毫克。含鈣特別高的食品還有海帶、蝦皮、紫菜、麻醬、骨髓醬等。
5.健腦食品及攝取
豆類
對於大腦發育來說,豆類是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質,黃豆、花生米、豌豆等都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糙米雜糧
糙米的營養成分比精白米多,黑麵粉比白麵粉的營養價值高,這是因為在細加工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營養成分損失掉了。要給孩子多吃雜糧,包括糯米、玉米、小米、紅小豆、綠豆等,這些雜糧的營養成分適合身體發育的需要,搭配食用能使孩子得到全麵的營養,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動物內髒
動物肝、腎、腦、肚等,補血又健腦,是孩子很好的營養品。
魚蝦類及其他
魚、蝦、蛋黃等食品中含有一種膽堿物質,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能被大腦從血液中直接吸收,在腦中轉化成乙酚膽堿,可提高腦細胞的功能。尤其是蛋黃,含卵磷脂較多,被分解後能放出較多的膽堿,所以小兒最好每日吃點蛋黃和魚肉等食品。
6.多吃水果的好處
水果的營養價值和蔬菜差不多,但水果可以生吃,營養素免受加工烹調的破壞。水果中的有機酸可以幫助消化,促進其他營養成分的吸收。桃、杏等水果含有較多的鐵,山楂、鮮棗含大量的維生素C,食用水果前應清洗。灑過農藥的水果,除徹底清洗外,最好削去外皮後再食用。
7.注意不宜食用食物
一般生硬、帶殼、粗糙、過於油膩及帶刺激性的食物對幼兒都不相宜。有的食物需要加工後才能給孩子食用。
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辣椒、胡椒等應避免給孩子食用。
魚類、蝦蟹、排骨肉都要認真檢查是否有刺和骨渣後方可加工食用。
豆類不能直接給孩子食用,如花生米、蠶豆等,另外,杏仁、核桃仁等這一類的食品應磨碎或製醬後再給孩子食用。
含粗纖維的蔬菜,如芥菜、金針菜等。因2歲前的小兒乳牙未長齊,咀嚼力差,不宜食用此類食品。
易產氣脹肚的蔬菜,如洋蔥、生蘿卜、豆類等,宜少量食用。
油炸食品宜少吃。
另外,孩子都喜歡吃糖,但一定注意不能過多,否則,既影響孩子的食欲,又容易造成齲齒。
日常護理
1.建立生活時間表
6:30~7:00起床、大小便。
7:00~7:30洗手洗臉。
7:30~8:00早飯。
8:00~9:00戶內外活動、喝水、大小便。
9:00~10:30睡眠。
10:30~11:00起床、小便、洗手。
11:00~11:30午飯。
13:00~13:30戶內外活動、喝水、大小便。
13:30~15:00睡眠。
15:00~15:30起床、小便、洗手、午點。
15:30~17:00戶內外活動。
17:00~17:30小便、洗手、作吃飯前準備。
17:30~18:00晚飯。
18:00~19:30戶內外活動。
19:30~20:00晚點、漱洗、小便、準備睡覺。
20:00~次日晨睡眠。
2.培養獨立生存能力
隨著寶寶動作技能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有了學習自我服務並為家人服務的願望和興趣。例如,一旦學會了走,他就樂意走來走去,幫大人拿東西;一旦學會了將勺子凹麵裝上食物,他就樂此不疲地練習自己剛剛掌握的這一技能。這正是培養寶寶獨立生活能力的契機。及時鼓勵和培養寶寶有規律、有條理的生活衛生習慣和能力,不僅能促進寶寶動作技能的發展,提高健康水平,還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使寶寶保持愉快的情緒。寶寶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能力,將會受益終生。
生活衛生習慣和能力主要有飲食、睡眠、大小便、穿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衛生習慣和能力。寶寶獨立生活習慣和能力的養成,關鍵在於父母能根據寶寶的生長發育特點,把握寶寶學習的最佳期(從“開始教育”到“多數人學會”之間的時間),才能事半功倍,達到良好的效果。1~2歲的寶寶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和最佳期如下:
2歲寶寶應具備的獨立生活能力
獨立生活能力:學拿勺子凹麵向上裝上食物(但吃不到嘴裏)
開始教育時間:300天
多數人學會時間:12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成人為他穿衣服時懂得配合(穿衣時會伸手入袖,穿褲時自己抬腿)
開始教育時間:300天
多數人學會時間:3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大便前會叫“唔”
開始教育時間:330天
多數人學會時間:13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開飯時知道食物燙能安靜等待,不動手打翻食物
開始教育時間:345天
多數人學會時間:14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抓帽子放在頭頂上
開始教育時間:12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4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自己用勺裝上食物放入口內
開始教育時間:12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4.5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有大小便時會及時找盆坐下
開始教育時間:12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5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自己用勺吃飯,能吃掉全量的一半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自己端杯喝水不漏或少漏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脫掉帽子和鞋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拿板凳來給大人坐下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模仿大人抹桌子、掃地
開始教育時間:15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8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脫褲衩
開始教育時間:16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19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大小便時會拉開緊帶褲子或扒開棉褲
開始教育時間:16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20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自己洗手並擦幹、學習用手絹揩嘴與鼻涕
開始教育時間:18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24個月
獨立生活能力:會一手扶碗一手用勺吃飯
開始教育時間:18個月
多數人學會時間:24個月
3.培養動手吃喝
1歲以後的小兒,總想自己拿匙子吃飯。因此,最好給小兒一把小匙,滿足他自己吃飯的要求。當然開始時會很不順利,即使自己能用匙子盛上飯,也可能一送到嘴邊就撒了,沒幾下就煩了,於是就用匙子在碗裏攪來攪去地玩起來。這時,媽媽應該幫忙喂,喂一會兒,孩子也許又想自己動手吃,可再給他匙子讓他自己吃。
讓孩子自己用匙吃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作為家長要有耐心。孩子自己吃飯,也許會掉得滿桌子都是,即使如此,也應當尊重孩子想自己吃飯的願望。有些孩子可能嫌用匙子吃得太慢而改用手抓著吃,大人不要強行製止,這也是走向獨立吃飯的一個過程。隻要堅持一段時間,1歲半以後孩子就能熟練地用匙子吃飯了。
1歲以後,就可以培養小兒自己拿杯子喝水了。剛開始孩子會用雙手捧住杯子喝,這時容易把水灑到外麵。因此大人給小兒往杯子裏倒水可以少倒些,也可幫著小兒用手扶著小杯喝。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到了1歲半,小兒就可以自己喝水了。
4.培養大小便習慣
小兒長到1歲後,家長應當注意培養小兒自己大小便的能力。生活中時常會碰到在孩子未滿周歲時,就訓練其自己排便的媽媽,她們每天按時讓孩子坐在便盆上大便,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小兒一接觸到便盆就會自動排便。然而,這僅僅是一種低級的訓練,也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神經係統的“條件反射”。實際上,1歲以內的小兒對自己的排便行為並沒有真正的意識,他們的配合完全是無意識的。
有些專家學者在調查5歲以上孩子的尿床症時,發現幾乎都和過早的訓練大小便有關。因為過早地接受這種排便訓練的孩子,日後會產生抗拒心理。所以,周歲以內的小兒沒有必要進行大小便的訓練。
大約在1歲到1歲半之間,孩子對排便逐漸有了較明確的意識,盡管他們這時不能確切地表達出來,然而細心的媽媽可以發現,小兒此時會在做事情時突然停下來,或麵部表情發生瞬息的變化。
因此,1~2歲的幼兒,是接受大小便訓練的最佳時期,此時他們對大便的先兆和排泄也有了更明確的意識。他們可能玩著玩著會突然停下來,過後顯出不太舒服的樣子,也可能用某種表情或某種聲音向父母表示尿布髒了,仿佛在期待有人前來替他們清掃一番。不過,真要在糞便排出之前及時發生信號,把大便拉在廁所裏,則有待於幼兒對腸運動的先兆產生充分的意識。而要實現這一點,不僅需要父母適時的鼓勵,而且還需要一個過程。
訓練小兒大小便,不能勉強,要在兒童自願的前提下進行,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訓練,不至於在以後產生大小便失禁的現象。隻要孩子大小便不在褲子和褥上,就應當適當地表揚。孩子不願意坐便盆不要強迫,坐3~5分鍾就應當結束,即使沒排出來,也不要斥責孩子。
訓練大小便,首先要讓小兒對便盆產生印象。在開始的一周裏,要讓他覺得這是一件新奇的玩具,可讓他穿著衣服去坐坐。要讓他覺得便盆像板凳一樣,並對它產生好感。如果孩子不願坐著玩了,那就應馬上讓他起來,不能讓他覺得坐便盆像在坐牢,而要使他自覺自願、高高興興地去做。如果第一周還坐得勉勉強強,那就再試一周。
當孩子對便盆有興趣以後,就可以開始訓練讓他知道便盆與大小便的關係。這時可以讓孩子認識的大孩子做範例,也可以告訴他,父母是怎樣大小便的,對他要耐心解釋。當孩子接受了大小便與便盆之間的聯係後,父母可以找個最有可能大小便的時候,把他領到便盆前,建議他坐上去試一試。如果孩子不肯,也不要勉強。隻要有一次成功了,那以後就好辦了。
每天這樣試一試,如果連續兩周,孩子一點兒沒拉到便盆內,就應當將這事放一放,過幾周以後再試,直到孩子開始流露出主動的意思,每天再試兩三次,看他拉不拉。若孩子成功地將屎拉進了便盆內,要給予熱情的表揚,並給予適當的獎勵,比如一塊糖或一個蘋果,這將對他起到鼓舞的作用。
另外,便盆最好選擇塑料的,以避免冬季孩子的皮膚碰上去感到太涼。
大小便的訓練對孩子來說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以往的大小便都是無意識的,現在能夠控製了,這會使他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剛開始的成功會讓他高興得每幾分鍾就想來一次。在這件事上的成功協作,也會使孩子與父母之間建立起一種新的信任,而且以往對食物和大便都無憂無慮的孩子現在開始以清潔為樂。這對於大人來講不再有更多的髒尿布,更重要的是孩子自此以後會養成愛清潔的習慣,同時也為以後培養更多良好的習慣打下了基礎,比如,讓孩子喜歡清潔的服裝、幹淨的身體、整潔的房間,做事也會井然有序,對孩子益處還有很多。
5.培養清潔衛生
排便後要給寶寶清洗肛門。
飯前飯後教寶寶洗手、擦嘴。
起床後、睡覺前以及進食後讓寶寶先用溫開水漱漱口,再喝點水。也可以用消過毒的紗布或脫脂棉沾點水給寶寶擦擦牙。
吃水果前教寶寶把水果洗幹淨。
6.培養早晚漱口
小兒的乳牙應當受到精心的保護,小兒從1歲開始就應接受早晚漱口的訓練,並逐漸培養小兒養成這個良好的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小兒漱口要用溫開水(夏天可用涼白開水)。為什麼小兒不能像成人一樣用自來水呢?這是因為小兒在開始學習時不可能馬上學會漱口動作,漱不好就可能把水吞咽下去,所以剛開始的一段時間最好用溫開水。訓練時先為小兒準備好杯子,家長在前幾次可為小兒做示範動作,把一口水含在嘴裏做漱口動作,而後吐出,反複幾次,小兒很快就學會了。
在訓練過程中,家長注意不要讓小兒仰著頭漱口,這樣很容易嗆著孩子的氣管,甚至發生意外。另外家長要不斷地督促小兒,每日早晚堅持不斷,這樣日子一長就能養成好習慣。為了讓孩子有一副潔白、健康的牙齒,家長們要精心護理小兒的牙齒。
小兒的乳牙在出生時雖然沒有長出來,但所有乳牙的齒冠(露出牙齦的部分)在胎兒時期就已在牙床內形成了。所以要想讓小兒有一副健康的牙齒,母親必須在妊娠時期就注意營養物質的攝取。經研究證明,具有強健牙齒作用的物質主要有:鈣、磷、維生素D、維生素C等。因此孕婦要多吃一些富含礦物質鈣、磷的食品(如綠色蔬菜和豆製品),要多曬太陽,或補充一些魚肝油。
四環素類藥物能引起小兒牙齒變色,並且常使牙釉質發育不良,以致容易發生齲齒。孕婦使用四環素類藥物後,藥物可以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小兒出生後長出的牙同樣會發生牙齒變色。因此,小兒及懷孕期間的婦女,應避免使用四環素類藥物。
要及時給小兒添加既能補充營養,又能幫助乳牙的發育的輔食,如添加餅幹、烤饅頭片等,以鍛煉乳牙的咀嚼能力。在小兒2個月左右適當添加些蔬菜、水果等。
要保持雪白的牙齒,就得從小養成口腔清潔及刷牙的習慣。孩子一般喜吃甜食,哺乳期間也是以甜食為主,糖類食物最易被口腔內的乳酸杆菌腐蝕,產生酸性物質,而酸是破壞牙釉質最厲害的東西。因此平時每隔一段時間,就給小兒一些溫開水喝,這樣可以達到衝洗牙齒和口腔的作用。臨睡前吃東西,特別是甜食,經一夜的變化,酸性物質對牙齒是一個極大的損害,在孩子睡前不要給糖和甜食,1歲以後就應當早晚漱口,3歲左右就要訓練小兒刷牙,預防齲齒的發生。
要糾正小兒不良的衛生習慣。如小兒有吮手指的習慣,長時間能夠引起牙位不正;小兒常吸空奶頭也有可能引起前牙發育畸形等。
家長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牙齒,如發現顏色、形態等方麵有異常變化時,應及時請醫生診治。
7.穿衣與穿鞋
鞋子
1歲以後,孩子經常外出,就需要穿鞋子了。最好選購稍大些,平底的方口或高腰鞋,便於孩子的腳趾在裏麵能自由活動,而且又不容易脫落。正好合腳的鞋子過不了多久就不能穿,因為孩子的腳長得很快,而那種過於肥大的鞋子穿上走路時既不穩又不方便。此時,孩子正處於發育旺盛的時期,一旦鞋子小不能穿就應馬上換新鞋。到了2歲左右,不穿高腰鞋也行,可穿普通的球鞋等。
衣服
能獨自行走的時候,就要給孩子穿一些舒服、柔軟、便於活動的、有伸縮性的衣服。雖然此時的孩子容易摔跤、受傷,但也沒有必要非給孩子穿長褲。衣服不必華麗,隻要合適就行了。
除了冬春季節,盡量穿短衣短褲,以便能讓皮膚多曬曬太陽。此時孩子穿的褲子容易掉,最好加上背帶,以便於孩子走動。
8.注意正確睡眠
小兒最好是單獨睡小床,如果沒有單獨小床,至少要有單獨用的被褥,不要與大人同睡一個被窩。這樣有利於小兒的健康,並有助於從小培養小兒獨立生活的習慣。床單、被套應以柔軟、耐洗、不易褪色的棉布或絨布為佳。小兒蓋被不宜太大太厚,隨著季節不同,要及時更換被褥,以保持溫暖和涼爽。被褥每周曬1次,被套、床單1-2周換洗1次,以保持清潔衛生。這麼大的小兒常愛踢被子,為防止小兒腹部受涼,可用浴巾或大毛巾折疊幾層,蓋在小兒腹部,這樣翻身或踢被子時就不容易踢掉。還可將被子的兩角(接近頭部的一邊)縫上兩根帶子,拴在床欄上,這樣被子就不容易被小兒踢掉。小兒被子厚薄要適宜,有些父母擔心小兒受涼,睡覺時給小兒蓋上厚厚的大被子,這樣小兒出汗多,反而更易踢被子而受涼感冒。小兒的枕頭不宜過高過硬,以3厘米左右高度為宜,枕頭填充物以木棉、蕎麥皮、蘆花等充填為好,不要用小米、綠豆這類硬的東西充填,以免人為地造成孩子枕禿。小兒常枕高枕頭易形成駝背,另外大而鬆軟的枕頭會堵住小兒的鼻口而造成窒息,因此高而鬆軟的羽絨枕頭不宜給小兒使用。
不少父母在晚上睡覺時怕小兒受涼,總喜歡把小兒放在大人中間睡,甚至讓小兒跟大人同睡一個被窩,這樣雖然夜間照顧孩子可能方便些,但對孩子健康是有害的。小兒睡在大人中間,身邊堆滿大人厚重的衣被,大人排出的二氧化碳又彌漫在周圍,使小兒處於缺氧狀態,呼吸窘迫,容易出現睡眠不安、做惡夢或半夜啼哭等現象,妨礙小兒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同時孩子睡在大人中間,床麵變得擁擠,大人如果翻身時不小心壓在小兒身上,小兒的身體柔弱,肌骨柔軟,是很危險的。如果小兒和大人同睡一個被窩,就更不好了,因為大人的活動範圍比小兒多,攜帶各種病菌的機會也多,但是大人抵抗力強,感染上或攜帶上病菌後不一定都發病。大人和小兒同睡一個被窩,易將病菌傳染給小兒,小兒抵抗力弱,就容易患這樣或那樣的疾病了。另外,一般大人不會和小兒同時睡覺,總是先將小兒哄睡著後,再幹一些其他事,如果大人和小兒同睡一個被窩,待父母上床睡覺時,發出的響聲會驚動孩子,引起他的哭鬧,使大家都得不到安睡。夜間,孩子一醒父母也要醒,有時父母一動,孩子也被驚醒,彼此都休息不好。因此父母應從小讓孩子獨睡。為夜間照顧方便可以把小床放在大床旁,這樣既有利於父母夜間照顧孩子,又避免了大人與孩子同睡一床的弊端。同時讓小兒獨睡,對培養小兒獨立性和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有重要意義。
小兒有一半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床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很重要的,現在年輕父母疼愛孩子加上家庭經濟條件不錯,大多給小兒睡上了席夢思、彈簧床,而且父母還喜歡將小兒的床鋪得很軟,覺得隻有這樣睡覺才舒服、暖和。但年輕的父母可能不會想到,睡軟床雖然舒服,但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利。在軟床上睡覺,特別是仰臥睡時,增加了脊柱的生理彎曲度,使脊柱附近的韌帶和關節負擔過重,時間長了,容易引起腰部不適和疼痛。小兒的骨骼骨質較軟、可塑性大,長期睡軟床,就會影響脊柱的生長,破壞脊柱正常的生理彎曲,引起駝背、脊柱側彎曲、畸形或腰肌勞損。國外有關資料表明,小兒長期睡在凹陷軟床上,發生脊柱畸形的占60%以上,而睡在硬木板床上,脊柱畸形隻占5%左右,所以不應讓小兒睡軟床。床上應少鋪一些褥子,特別是新的柔軟的褥子,以不冷為宜,這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護。小兒不宜睡軟床,但硬板床也不是最適合小兒的床,因為硬板床質地堅硬,不利於小兒全身肌肉的放鬆和休息,容易產生疲勞,影響小兒睡眠。最適合小兒睡眠的床是棕繃床。棕繃床柔軟並富有一定的彈性,使小兒在睡眠時肌肉得到充分放鬆,而且不會對身體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是小兒最理想的用床。
9.創造愉快玩樂環境
室內
這個時期的孩子大部分的生活內容是玩耍。孩子一方麵快活地遊戲,一方麵發揮自己的天分。做父母的必須重視孩子的玩耍。首先仔細觀察孩子的興趣大多集中在哪種玩具上,然後再發展他所喜愛的遊戲。
在這個時期,大多孩子都喜歡能進行全身運動的玩具,如秋千、滑梯、推車、橡皮球等等。
為發揮孩子的想像力,可以給玩積木壘各種造型,給他蠟筆或魔術墨水讓其在大紙上畫畫。孩子玩布娃娃、動物、小汽車、小火車、噴氣飛機等時,就開始建立他們的夢想王國。
讓他看畫冊,爸、媽給他朗讀內容,可刺激孩子建立夢想世界。在一歲半之前,對過於複雜的故事還接受不了,隻能對其講情節簡單的故事,否則孩子就很難理解了。喜歡汽車的孩子,隻對汽車畫冊感興趣;喜歡動物的孩子,不喜歡別的畫冊。
愛好音樂的孩子,看過電視或聽過收音機,就能記住歌曲,對這類孩子,可讓他聽童話唱片。不過,老是讓他聽收音機是不行的,這會使孩子對各種聲音的注意力減弱。喜歡敲打東西發聲的孩子,可給他小鼓或木琴玩。
室外
1~2歲的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小孩和大人不同,玩就是學習、工作,也可以說是他們的生活。孩子通過玩,可使身體的各種機能發達起來,學到許多知識,增加社會意識,豐富思想感情。
1歲以後就喜歡到室外玩,就是要從同媽媽在一起生活逐漸走向世界。從這一點來說,經常帶孩子到公園、廣場、遊樂場等有孩子玩的地方去是再好不過了,就是光看著人家玩,孩子也會挺高興的。
那些活潑的孩子到了五歲半就想鑽到大孩子群裏玩,而大一點的孩子卻認為他礙手礙腳而討厭他,但這種場合卻能使孩子真正懂得必須忍耐和克製自己。
在大人眼裏看來,玩泥巴、玩水是純粹的孩子氣、無聊,衣服髒了洗起來又覺得很累。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有沙子、泥巴、水的地方,就是孩子們天堂。雖然經常會有些孩子吃沙子,甚至把小石子也放進嘴裏,但孩子同時也會發覺既不甜又不好吃,以後就不會再吃了。如果一開始就這也不行、那也不成地予以禁止,孩子會感到煩悶無聊。讓他到外麵去盡情地玩耍,他會在接觸豐富的事物中獲得各種的知識,情緒也會隨之安定下來。
玩耍前,要把沙堆裏尖利的石頭揀去,不然孩子會有危險。而且,孩子們一起玩耍時,都以自我為中心,我的是我的,人家的也是我的,稍不留神,大的會往小的嘴裏塞沙子或把小的推倒。因此,1歲多的孩子出去玩時,媽媽應一直跟在身邊,以防萬一。
若上街買東西,可讓孩子幫助拿些輕巧的物品,他會為得到媽媽的重視而非常滿足、高興。
10.讓孩子自由活動
寶寶走得穩了,活動範圍擴大了,隨之而來的是開始有了獨立性的萌芽。你也會明顯地感覺到,能自由活動的寶寶更接近於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了。
對待初步獨立的寶寶,你的態度開始發生改變,寶寶不再完全地依賴你了,所以,這時的你要弄清楚寶寶能做些什麼,不能做什麼,要讓寶寶有適當的獨立活動的機會和自由。
你要布置一個能滿足寶寶需求的活動環境。這時的寶寶對周圍一切都充滿好奇心,有一種喜歡活動、喜歡探索的衝動。你對他的溫情和愛撫在他的眼中已經不如以前重要了,你的關懷有時可能變成了一種限製,寶寶甚至不願意接受。所以,你不妨適當地放開手,布置一個適合他運動需求的環境,如一塊安全的空地、秋千、木馬等等,對喜愛搖晃、跳躍的寶寶,是很有用的。
寶寶已不容易長時間安靜地坐住了。他喜歡成人帶他出去散步、兜風。一個在家裏不安分的孩子一旦外出,往往把全部興趣都指向外部環境,能夠安靜地在娃娃車上讓你推很長時間。因此要善於利用你的觀察,找出孩子喜好的活動場所。
日常起居時間的安排,也要盡可能地富於彈性。如果孩子不喜歡某項作息時間,不妨暫停止執行,等寶寶已經忘記反抗了,再繼續試行。這樣會省去很多糾纏時間。
11.與孩子一起遊戲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如,給孩子戴上小貓或者其他小動物的頭飾,讓孩子學這些動物叫。然後家長戴上其他小動物的頭飾去找。孩子會玩得非常高興和開心。這樣也能鍛煉孩子的思維、想像和尋找能力,同時也能發展孩子的空間知覺。
遊戲——看誰撿的快:把各種彩色的紙片或小玩具散在地麵上,每樣東西相距1~2米遠,讓寶寶和其他小朋友比賽,看誰撿的最多。
遊戲——滾球、投球:讓寶寶滾皮球,或讓他與別的小朋友比賽,把球投進一個較大的箱內,看誰投進的多。這樣通過彎腰、蹲下、站起、舉手等動作的訓練,達到促進大腦和體能的鍛煉。
12.防止出現意外事故
1~2歲的孩子最容易發生事故,其中最大的事故有交通事故、溺水、燙傷、誤服異物等。
這個年齡的孩子尚不懂得什麼交通事故,也不懂得什麼紅綠燈信號,更不知道什麼是人行橫道等。所以,每逢外出,媽媽就應密切注意來往車輛,牢牢牽住孩子的手,往往一不留神孩子就會掙脫媽媽的手飛跑到機動車道上去。因此必須時時警惕。不過,有的小孩見到車、火等就有一種本能的害怕心理。
溺水事故也經常發生於那些意外的場合,掉進小水窪、洗衣機、浴缸內都可能致命,河邊、海邊的溺水事故更容易發生。因此,用完洗衣機、浴缸後要將水放光。
疾病預防
1.不宜預防接種情況
一般來說,患急性傳染病及其恢複期,或者正在發熱,或者患心髒病、腎髒病、肝髒病、活動性肺結核和風濕熱,以前有哮喘、蕁麻疹等過敏史的小兒,不能進行預防接種,早產兒、難產兒及體弱的新生兒,需要等健康狀況好轉後才能進行接種。有驚厥及大腦發育不全的小兒不能接種百日咳疫苗,拉肚子時不能服用小兒麻痹糖丸。
此外,對某些預防接種還有特殊禁忌的:有結核病史或結核菌試驗呈陽性的小兒不能接種卡介苗;有癲癇、抽搐,或患過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如腦炎、腦膜炎、小兒麻痹症)者,不能接受百日咳疫苗、白喉類毒素及流行性乙型腦炎疫苗的接種;有免疫缺陷的小兒,不能接種活疫苗或活菌;有一個月內注射過丙種球蛋白者,暫時不能接種蕁麻疹活疫苗。
2.預防春季“三疹”
三四月份,是麻疹、風疹與病毒疹的好發季節。
“三疹”多見於小兒,且都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皆有發熱、咳嗽、咽痛、出疹等臨床症狀,加之目前不典型麻疹逐漸增多,故“三疹”極易混淆。正確識別“三疹”,對於預防、早期診斷和治療都是十分重要的。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發疹性傳染病。主要症狀是發熱39℃~40℃以上,流鼻涕、打噴嚏、眼結膜充血,此期約3~4天,稱為麻疹前驅期。在出疹前一天,約90%的病兒口腔內可見有麻疹黏膜斑,據此即可明確診斷。一般情況下發熱第4天見疹,出疹的順序是耳後、發際、頸部、前額,迅速地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後為四肢。隨著體溫的逐漸恢複,皮疹也依出疹順序消退,出現麥麩狀的脫屑,並留下棕色的色素沉著。麻疹患者如果治療不當,也容易出現並發症,較常見的有麻疹肺炎、喉炎、腦炎、中耳炎等。預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是注射麻疹疫苗,與麻疹病人密切接觸者應檢疫14~21天。若麻疹流行時,對易感者在接觸麻疹病人後的兩天內,應趕快接種麻疹病毒活疫苗,以達阻止麻疹流行的目的。
風疹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兒的體溫一般較麻疹為低,流鼻涕、淌眼淚輕微。常於發熱後的24小時內出疹。疹子先於麵部和頸部,可一日內遍及全身,第3天可以融合成片,極似麻疹,但其疹子比麻疹小,淺紅色。疹子從第4天起依次消退,退疹後無棕色的色素沉著斑,後頸部淋巴結腫大是它的特點。風疹對孕婦有害,懷孕3個月以內的孕婦感染風疹病毒時,容易發生胎兒畸形、死胎、流產等,最好中止妊娠。目前風疹疫尚未問世,對風疹一般以對症治療為主,要加強護理,讓孩子臥床休息,給予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風疹病兒在出疹的5天以後,就沒有傳染性了。因此,住在家裏的病兒,一般不需要隔離。
病毒疹一般為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呼吸道合並胸病毒所致。近年來發病數量日見增多,感染者多為11、12歲的兒童。初發臨床症狀較輕,皮疹出現沒順序,以胸、腹部出疹較多,其他部位少見,且皮疹消退快,退後不留任何痕跡。感染了病毒疹時,可有耳後、腋下淋巴結腫大。病毒疹傳染性較強,兒童感染了病毒疹後,需立即隔離治療。周圍人群應戴口罩,少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患兒家庭及上學的教室應進行空氣消毒。
3.預防蟯蟲方法
蟯蟲就是小白線蟲,主要感染1歲以上的小孩,尤其是在幼兒園、托兒所集體生活的小孩,感染此病的較多。實際上蟯蟲的生命力隻有1~2個月,如果注意衛生,不吃藥治療就能自愈。
蟯蟲病是這樣得的:人吞入蟲卵後,蟲卵在胃及十二指腸內孵化,在腸中發育成成蟲。當夜間孩子熟睡時,肛門處於鬆弛狀態,蟯蟲便爬到肛門排卵,使孩子感到奇癢。有的孩子用手去抓,造成手的汙染,不但可使自己再次感染蟯蟲,而且手摸過的東西還會感染他人。當然,蟯蟲卵也很容易汙染被褥及其他地方,要給孩子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勤洗被褥,勤洗燙內褲,玩具要定期消毒。提倡孩子盡早穿滿襠褲。經過這樣預防,1~2個月後,不吃藥蟯蟲也就消失了。
4.百日咳治療方法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由飛沫傳染。細菌侵入人體呼吸道生長繁殖,呼吸道黏膜發生炎症,產生大量黏稠分泌液。百日咳流行較廣,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冬末春初多見。任何年齡的兒童都可患百日咳,但以1~6歲為多。
百日咳的臨床特點是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常伴有深長的雞啼樣吸氣聲。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傳染期長,從潛伏期末的1~2天,至病初的2~3周,均有極強的傳染性,這正是集體兒童中易流行此病的原因之一。
新生兒也可感染,5歲以下兒童占發病人數的85%。城市中春夏季易流行,潛伏期平均7~14天(最長21天),病程2~6周,重者可長達2個月以上。百日咳病程長,恢複慢,會給孩子帶來許多痛苦。如因劇烈咳嗽會使小嬰兒舌係帶發生潰瘍,還可並發肺炎、中耳炎等症。
百日咳患者因為咳嗽嚴重可產生多種並發症,肺炎是最常見的一種,除咳嗽外,還可出現高燒、氣急等症狀。過於劇烈咳嗽可使毛細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最多見的是眼結膜下出血,眼睛周圍皮膚出現出血點,也有鼻出血、腦出血等。原有肺結核的小兒患百日咳後,常使病灶擴散,引起粟粒性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
百日咳雖能自行痊愈,但因病程較長,影響小兒健康。因此必須盡早積極地給予適當治療,以縮短病程。
首先,必須及早隔離患者,不使與其他小兒接觸,防止傳播。病兒不需要臥床休息,多在戶外新鮮空氣環境中活動,往往可使咳嗽減輕。盡量避免哭吵、煙塵等誘發咳嗽的不良刺激。飲食宜少吃多餐,嘔吐後適當補充一些食物。痙咳明顯的患兒,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可用氯黴素或無味紅黴素治療,較大兒童可服用禽膽片(百日咳片)或中草藥治療。夜間咳嗽嚴重的,可服用鎮靜藥,幼小的百日咳患兒,如發生青紫、窒息或抽搐,必須及早住院治療。
5.流行性感冒治療方法
流行性感冒又稱流感,是由於流行性感冒病毒導致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播力強。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頭痛、全身酸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等。
本病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健康帶病毒者排病毒少而短暫,故在流感傳播上不起很大作用,但輕型患者卻起重要的傳播作用。可從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經飛沫直接傳染,如飛沫汙染手、用具、衣物等亦可發生間接傳染,但因流感病毒在空氣中存活不超過30分鍾,故以直接傳染為主。
本病患者以兒童及少年為多,5~20歲發病率最高,而4~5個月以下的嬰兒極少受到傳染。
潛伏期約數小時至1~2日。起病急驟,可有高熱、畏寒、頭痛、背痛、四肢疼痛、疲乏等,不久即出現咽痛、幹咳、流鼻涕、眼結膜充血、流淚,以及局部淋巴結腫大、肺部出現粗羅音。偶有腹痛、腹瀉、腹脹等消化道表現。在嬰幼兒則臨床表現每與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相似,炎症涉及上呼吸道、喉部、氣管、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及肺部。常突發高熱,伴全身中毒症狀及流清鼻涕,常見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偶見皮疹及鼻衄。體溫可在38℃~41℃,高熱時可出現驚厥。幼小嬰兒還可出現嚴重的喉、氣管、支氣管炎伴黏稠痰液,甚至發生呼吸道梗阻現象。
流感常發生並發症,最重要的是繼發或附加的細菌感染,如中耳炎、化膿性鼻竇炎和肺炎為較常見。
本病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應著重一般護理和並發症的防治。患兒宜臥床休息直至體力恢複,應嚴密隔離以防繼發細菌感染或傳染他人。嬰幼兒尤須注意合宜的喂養。有高熱、煩躁不安時應給以對症治療。高熱病人一般采用乙酰水楊酸、非那西丁及氨基比林等藥品。並發細菌感染時須及早給以抗菌藥物。
6.燙傷的防止方法
1歲多的孩子,對於周圍的事物似懂非懂,事事好奇,常常喜歡摸這動那,模仿大人做事。因此,家長要處處注意把可能危害孩子的危險品和障礙物排除。例如,熱水瓶要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而且要經常給他講,這個燙手,不能動;喂奶吃飯時要注意溫度;吃飯時要把熱粥熱飯盡量往中間放,以防孩子在桌邊亂扒時燙傷孩子,生爐火的家庭,最好在火爐周圍放個防護網,還要注意千萬不能把孩子一個人留在房子裏。
總之,像熱水、燙飯、熱鍋、開水、爐火等都要放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要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上,多加小心為宜。
7.大便排不出的處理
孩子排不出大便很痛苦,可用手指沾些熱肥皂水插入孩子的肛門裏,慢慢地撥動硬便,把它弄碎後用手指帶出來。或用開塞露等,也可很快排便。
孩子大便幹燥可服些輕瀉劑,服藥後12~24小時後可排便。最好的辦法是預防便秘,給孩子的飲食中加些玉米、萵苣、韭菜等纖維素含量多的食物。要耐心地,不要威嚇地訓練孩子坐盆,有些孩子是因為不喜歡坐盆而不大便,使糞便在直腸變成硬塊。還有的家長讓嬰兒坐馬桶大便,孩子兩腳不能接觸地麵,也造成大便不易排出。
8.用藥劑量推算方法
1.嬰兒量:2歲以下嬰兒劑量=年齡(月數)/150×成人劑量。
2.老幼用藥劑量快速折算法:
年齡用藥量
60歲以上3/4~4/5成人量
15~18歲3/4成人量
12~15歲3/5成人量
8~12歲1/2成人量
6~8歲1/3成人量
4~6歲1/4成人量
2~4歲1/6成人量
1~2歲1/8成人量
初生兒~1歲1/24~1/12成人量
培養方案
1.情商EQ培養
情商EQ,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係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出版的《情感智力》書中提出的。情商其實是指情感智力,“EQ”是“情感智力”的英文縮寫。
何謂情商,是指良好的道德情操,是樂觀幽默的品性,是麵對並克服困難的勇氣,是自我激勵,持之以恒的韌性,是同情和關心他人的善良,是善於與人相處,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簡言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會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內容。
隨著世界步入網絡時代,人際交往的增多,情緒智商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它被人們普遍認為是通往成功的必備素質。丹尼爾教授認為個人的成功,智商的優劣占20%,情緒智商的優劣占80%。由此可知,如果要造就一個優秀的孩子,讓他將來事業有成,從小就要重視情緒智商的培養。
2.情商的構成
人類智慧行為的心理結構十分複雜,有許許多多的因素可影響到它的功能,它雖然複雜,但仍然可以把它分為兩大係統:
認知性心理功能係統,即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
非認知性心理功能係統,它們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及處理各種內外信息等具體操作,而是對活動的起始、維持、強化、定向、引導和調節起到一定的作用。
情緒智力的構成包括以下五個方麵:
自我意識
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這是情緒智力的基礎。“人有自知之明”,就是指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