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歲4~6個月方案(1 / 3)

第二章1歲4~6個月方案

發育狀況

1.生理發育狀況

體重

男孩約11.16千克,女孩約10.83千克。

身長

男孩約82.31厘米,女孩約81.62厘米。

頭圍

男孩約47.54厘米,女孩約46.52厘米。

胸圍

男孩約49.08厘米,女孩約47.32厘米。

坐高

男孩約50.96厘米,女孩約50.79厘米。

牙齒

此時大約萌出12顆牙,已萌出上下尖牙。

2.體格發育狀況

1歲半的小兒肚子仍比較大,腹部向前突出。這時他已經能夠控製自己的大便了,在白天也能控製小便,如果來不及尿濕了褲子也會主動示意。

3.語言發育狀況

1歲半的孩子開始認真地學習語言,翻動書頁,選看圖畫,能夠叫出一些簡單物品的名稱;能夠指出方向;能夠說4~5個詞彙連在一起的句子,如:“在桌上”;會有目的地說“再見”;能夠按照要求指出眼睛、鼻子、頭發等。

1歲半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仍很短,他不會坐下來安靜地聽你講5分鍾故事。

1歲半的孩子對陌生人會表示新奇,很喜歡看小朋友們的集體遊戲活動,但並不想去參與,愛單獨玩。喜歡自己所喜愛的玩具,女孩子常會像大人一樣抱著布娃娃,開始模仿大人做家務,如鋪床、掃地等。

因不用奶瓶吃奶,1歲半的孩子更喜歡吸吮手指了,特別在睡覺之前,躺在床上,一邊吸吮手指,一邊東張西望。

很難坐下來安靜地吃飯,總是走來走去。當有什麼事情做不好,不順心時,他還會發脾氣,哭鬧。

1歲半的小孩喜歡規律的生活,他們對所有的突然變化都會表示反對,比如,從奶奶家搬到姥姥家居住,他會不適應,會哭鬧;或者去幼兒園、托兒所,他們也需要很多天來適應。

4.運動發育狀況

1歲半的小孩已經能夠獨立行走了,還會牽拉玩具行走、倒退走,會跑,但有時還會摔倒。有意思的是,他能扶著欄杆一級一級地上台階,可卻常常喜歡四肢並用往樓梯上爬。讓他下台階時,他就向後爬或用臂部著地坐著下,1歲半的孩子會用力地扔球,會用杯子喝水,灑得很少。能夠比較好地用匙,開始自己吃飯。

給他玩積木,他會把3~4塊積木疊在一起。

5.心理發育特點

1歲半的小兒活動範圍、活動花樣又較前豐富了許多,喜歡爬上爬下,喜歡模仿大人做事,如擦桌子掃地等,喜歡模仿著做廣播操等活動。如果家長耐心教他數數、念兒歌,寶寶會很有興趣的學,他會眼看大人的節奏說出每句兒歌的最後一個押韻的音。這個時期是教孩子說話的好機會,家長不要錯失良機。

寶寶的語言能力在天天進步,在與大人日常生活、遊戲、交流的同時,學會了不少詞句,從1歲左右隻會說一個詞,到18個月時,寶寶大約會20~30個詞語。這時他在自己玩玩具時,也開始自言自語地說話了。他在搭積木時會小聲嘰嘰咕咕,家長可參與到孩子快樂的遊戲中,跟他對話交談。這時切忌用兒語與他對話,因為可能會耽誤孩子學話的進程。家長要習慣用規範的發音與孩子對話,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鼓勵孩子大膽說話。

飲食營養

1.喂養特點及措施

1歲多的小兒,飲食正處於從乳類為主轉到以糧食、蔬菜、肉類為主食的過程。隨著小兒消化功能的不斷完善,孩子食物的種類和烹調方法將逐步過渡到與成人相同。1歲半的孩子還應注意選擇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品,以保證足夠營養,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1歲半的小兒已經斷奶,每天吃主餐飯,再加1~2頓點心。若晚餐吃得早,睡前最好再給孩子吃些東西,如牛奶等。

給孩子做飯,飯要軟些,菜要切碎煮爛,油煎的食品不易消化,小兒不宜多吃,吃魚時要去骨除刺,給孩子吃的東西一定要新鮮,瓜果要洗幹淨。孩子的碗、匙最好專用,用後洗淨,每日消毒。孩子吃飯前要洗手,大人給孩子喂飯前也要洗手。

2.食品製作方法

煎麵包

把麵包切成2厘米厚的片,每片中間再切一條縫(不切斷),在縫內抹一層果醬。然後將一個雞蛋打入250克牛奶中攪勻,加少量糖,把夾果醬的麵包放入牛奶中泡。平底鍋放適量油燒熱,放入麵包片煎成兩麵金黃色即可食用。

蛋奶攤餅

麵粉、牛奶(或奶粉)、雞蛋、白糖攪勻,打成糊狀。將平底鍋燒熱,倒入麵糊攤成薄餅,可根據孩子的口味不放白糖而放鹽或蔥末,做成鹹味餅。

蒸蛋糕

大油150克,溫化,白糖250克,放盆中攪動,邊攪邊打入雞蛋5個。攪成白色稠糊狀,再加300克麵粉攪成麵糊。可放適量切碎的果料。然後將麵糊倒入模中蒸熟。

3.攝取蛋白質的限量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的每一個部位、組織、細胞都含蛋白質。如果缺乏蛋白質,人體就會發生代謝紊亂,發生貧血、浮腫,易患各種疾病,小兒則生長發育遲緩。1歲半的小兒每天大約需要多少蛋白質呢?一般在40克左右,其中至少應有一半是動物蛋白。

具體地說,1歲半的孩子每天最好吃250克牛奶,1~2個雞蛋,30克瘦肉,一些豆製品,有條件再吃一些肝、排骨或魚。這樣就能夠基本滿足小兒對蛋白質的需求量。

4.注意食欲不佳

當孩子開始獨自飲食時,他們的發育速度就開始放慢,攝取熱量的需要量比1歲時要少。除了對熱量的需求量相對減少外,孩子會產生特殊的飲食習慣,顯示出一些新的獨立性。正常兒童,隻要供給適量的均衡飲食,很少會出現因為吃得太少而影響其正常的生長和發育的情形。如果你的孩子生長和發育得很正常,你就不需擔心他吃不飽。如果你的家庭提供的是均衡飲食,你就不必同時給孩子另補大量的維生素。注意一定要讓孩子均衡飲食和進食含鐵元素豐富的食物。在孩子9~18個月齡,如果仍讓孩子以乳製品為主食就有可能導致缺鐵。肉類、穀類、一些水果和青菜都含有豐富的鐵質。

在此年齡階段,你的孩子也許會特別偏好某些食物(尤其是非常甜的食物)和特別厭食另一些食物。這段時間可能形成終生偏食的壞習慣。所以,不要因孩子的哭鬧要挾而滿足他的飲食嗜好。讓他進食家庭其他成員平素吃的食物和蔬菜,如果他很餓的話,還要保證他吃得夠量。迫不得已時還可以對其進行一些控製,如要等到孩子把另外幾道菜吃掉才允許他進食甜食或其他一些孩子所喜歡吃的食物。孩子可能因此哭鬧發脾氣,但為使孩子在早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付出這點代價還是值得的。首要一點是一定要使家庭成員在孩子喂養方麵意見統一,並在飲食習慣上做孩子的榜樣。

5.注意過量進食

人們總以為吃得多,身體才會健壯。實際上進食過量對孩子是不利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害處。

增加胃腸道負擔

過量進食後,胃腸道要分泌更多的消化液和增加蠕動,如果超過小兒的消化能力,就會引起功能紊亂,發生嘔吐、腹瀉,嚴重的可發生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中毒症狀。

造成肥胖症

長期過量進食,造成營養過剩,體內脂肪堆積,成為肥胖症。

影響智能發育導致“脂肪腦”

因攝入的熱能過多,糖可轉變為脂肪沉積在體內,也沉積在腦組織,形成“肥胖”,使腦溝變淺,腦回減少,神經網絡發育欠佳,使智能下降。過食可引起腦血流量減少,因為飽餐後,血液相對地集中於消化器官的時間較長,使腦部血流量減少的時間也延長,經常過食,使腦經常處於相對缺血狀態,勢必影響小兒腦發育。過食可使大腦的語言、記憶、思維能力下降。由於過食後,使大腦負責消化吸收的中樞高度興奮,而抑製了其他中樞,故影響智能的發育。

總之,小兒進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必須養成適量進食的習慣。

另外,睡前吃得過飽更不應提倡。其害處有:晚餐進食太多,睡覺易做惡夢,影響消化吸收,本來睡眠狀態下,胃腸道消化功能應減少,因過食增加胃腸道負擔,易導致消化紊亂性疾病,易造成夜間磨牙,易發生遺尿。造成小兒睡眠差、易驚醒、煩躁不安。

6.注意不要多吃零食

寶寶愛吃零食,適量給寶寶吃一些零食,可及時補充寶寶的能量以滿足機體需要,也給寶寶帶來快樂。但一定要適量,時間合適,量合適,食物選擇恰當,不然會影響寶寶的正常飲食。

寶寶的胃容量還小,而活動量卻很大,消化快,所以往往還未到吃飯時間就餓了。這時可給寶寶一些點心和水果,量不要多,那些太甜太油膩的糕點、糖果、巧克力等不適合經常作為寶寶的零食,因為這些食物含糖量高,脂肪多,不易消化吸收。在正餐前1小時內不宜給寶寶零食,以避免影響正常進餐。

有許多家長都說寶寶特別嘴饞,一見零食就流口水,吃了還要,要個沒完,但又說自己的孩子飯量越來越小,真讓人著急。這明顯是一對因果關係,寶寶零食吃多了,正常飯量自然就會減少。那麼怎麼辦呢?家長在給寶寶零食時一定要注意方法,控製好零食量,最簡單的例子,不要把一大盒子的零食讓寶寶看見,否則寶寶知道還有很多,便自然會吃了還要。家裏可置放一些裝零食的小罐,一次裝少許,讓寶寶知道吃完就沒有了,沒有了寶寶自然也就不會纏著要了。此外,不要為讓寶寶達到某些要求而用零食去哄騙他,吊他的胃口。

家長也可根據寶寶的生長發育狀況,選用一些強化食品作為寶寶的零食,但這樣做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以防短期內大量補充某種營養素造成身體不適,甚至中毒。

寶寶在吃完零食後,最好喝幾口溫開水,以清潔口腔,防止齲齒。

7注意進食時“含飯”

有的小兒吃飯時愛把飯菜含在口中,不嚼亦不吞咽,俗稱“含飯”。這種現象往往發生在嬰幼兒期,最大可達6歲,多數見於女性,以家長喂飯者為多見。發生原因是家長沒有從小讓小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按時添加輔食,小兒沒有機會訓練咀嚼功能。這樣的小兒常因吃飯過慢過少,得不到足夠的營養素,全身營養狀況差,甚至出現某種營養素缺乏的症狀,生長發育亦遲緩。家長隻能耐心地教,慢慢訓練,可讓其與其他小兒同時進餐,模仿其他小兒的咀嚼動作,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進行矯正。

日常護理

1.建立生活製度

小兒一天的主要生活內容包括睡眠、吃飯、大小便以及玩耍。如何合理地安排好這些生活內容,對小兒的心理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從小為小兒建立合理的生活製度,使小兒的生活有規律,神經係統、消化係統能協調工作,還有益於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睡眠對小兒很重要,因為小兒的神經係統還沒有發育成熟,大腦皮層的特點是容易興奮,又容易疲勞,如果得不到及時的休息,就會精神不振,食欲不好,以致容易生病。如果睡眠充足,可以使腦細胞恢複工作能力。小兒睡眠充足,醒來後情緒就好,並且睡得好,長得高。科學家曾測定,小兒在熟睡時的生長速度是清醒時生長速度的3倍。小兒在睡眠時分泌生長激素,較清醒時多。一般這個年齡的小兒每天需睡13-14小時,每天睡1-2次,每次1.5-2小時,晚上睡眠10小時。

小兒的消化功能較弱,每次食量不宜過多。為保證小兒能從膳食中得到充足的營養,應增加餐次,一般說,這個年齡的小兒每天需就餐5次,包括吃飯和吃奶及點心,兩餐之間間隔約3小時左右。

小兒的身體正處在生長發育比較迅速的時期,應保證有一定的活動時間,包括室內活動及戶外活動。每天戶外活動時間至少應有2小時,使孩子能接觸新鮮空氣和陽光,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每個小兒都有各自的生活規律特點,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為孩子製定生活製度。在製定生活製度時,吃飯和睡覺應是中心環節,家長首先要把小兒每天吃飯、睡眠的時間固定下來,再穿插配合其他生活內容,形成一定的生活製度。

2.衣服的式樣

便於穿脫

1歲半寶寶可以逐漸培養自己穿、脫衣服,衣服不要有許多帶子、紐袢和扣子,內衣可為圓領衫,外衣釘2~3個大按扣即可,容易穿脫。

不影響活動

1.上衣要稍長,以免活動時露出肚子著涼。

2.不宜過於肥大、過長,使孩子活動不便;不宜太瘦小影響動作伸展。

3.衣領不宜太高太緊,以免影響孩子呼吸,限製頭部活動;最好穿背帶褲,因鬆緊帶太緊易影響呼吸運動、骨路發育;太鬆則褲子易下掉影響活動。

4.女孩不宜穿過長連衣裙,最好穿兒童短褲,以免活動時摔跤引起事故。

3.孩子的打扮

寶寶不宜燙發和化裝。

不宜男扮女裝式或女扮男裝。

不宜穿緊腿褲。

不宜穿過於貴重精致的服裝。

4.培養穿脫習慣

培養孩子穿戴整齊和愛整潔的好習慣。教寶寶穿戴衣物時,衣褲要扯平,外衣要扣好,係好鞋帶,戴正帽子;脫下的衣褲鞋襪要按順序整齊地放在固定的地方。要根據寶寶的年齡特點,逐步培養寶寶穿戴衣物的能力。

1歲後要鼓勵寶寶自己穿戴衣物。

可先學戴帽、脫帽、脫鞋、脫襪子、脫去簡單的內衣、內褲和上衣,再學穿鞋、穿襪子、自己穿上鬆緊褲子,逐漸培養起自我服務的能力。

要給寶寶仔細講解每一個動作。如脫衣,要先把著孩子的手放在背後,使孩子一隻手拉住另一隻袖子往下拉,另一隻手往上抽;解扣子,右手手指按住扣子,從扣眼裏往下按,左手往外拉衣服。要循序漸進。

如12~14個月孩子能抓起帽子戴在頭上,但過1~2個月才能戴正。寶寶在學穿鞋時開始分不清左右,穿襪時不會扯後跟。

因此,要仔細、耐心、循序漸進。如讓寶寶脫掉已脫去一隻袖子的上衣或已拉到膝蓋的短褲,穿鞋前將鞋先擺好,係鞋帶的鞋可改成結扣子的鞋:用鬆緊帶穿進結帶的洞裏,在末端釘上扣子,以便穿、脫;同時應先做示範動作,然後讓寶寶自己練習。並給孩子講解衣物的名稱、顏色及各種穿衣的動作,以提高寶寶獨立穿衣的興趣,及早掌握與穿衣有關的語言和技能。

5.培養當助手

現在,寶寶那雙會走路的小腳可以使他無處不到了。他的探索絕無禁區,每一天都充滿著新奇的發現。寶寶最初的獨立傾向也在這探索和發現中悄悄地萌發。

模仿父母、模仿周圍的同齡小夥伴,這是寶寶學會獨立的一個重要途徑。你操持家務時,寶寶跟著你走來走去,儼然一副“助手”模樣。你的一舉手一投足,很可能不經意間就被寶寶學會。你的穿衣脫鞋的動作是寶寶最容易模仿的活動之一。寶寶開始可以解開自己的衣扣、鬆開自己的鞋帶,你不要把這看作是調皮,也不要怕給你添了麻煩,寶寶能夠學會自己脫衣脫鞋,這是值得高興的成就!

你要留心在照料寶寶時讓他用自己的能力來幫助你。如你要為寶寶洗澡時,就可以鼓勵他自己解帶、脫鞋:“我們一起來為寶寶脫鞋,先拉一拉這根帶子,對,把它解開,再鬆開鞋,往下用勁,好了,鞋子脫掉了。”這對寶寶來說,也是很好的手眼協調的鍛煉。穿衣、脫襪等等,都可以作這種訓練。

這時的寶寶,會很樂意為你“效勞”,為你取一份報紙、搬一張小凳等等,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他會高興地跑來跑去。你不妨多讓孩子有一些這樣的服務機會,這不僅練習了孩子的動作,更可以促進他的語言理解和記憶能力,因為你對孩子的口頭說明要靠他自己去理解執行。孩子完成了指令,你說一聲“謝謝你”,會讓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多與寶寶共同活動,讓他做你的“小助手”。

6.讓孩子多活動

寶寶進入了一歲半,媽媽的欣喜自然又增加一份。這時的小寶寶也確實會有許多新的表現,讓爸爸媽媽看在眼中,喜在心頭。寶寶小小的步伐走起路來開始顯得比較平穩,他喜歡跟著媽媽在屋子裏轉來轉去,媽媽稍不注意,回頭時可能發現寶寶已經獨自爬上了椅子、沙發或矮茶幾,這可讓媽媽大吃一驚,一邊趕緊抱他下來,一邊又覺得孩子可真是比以前“能幹”了。

這時的寶寶也喜歡用自己的小手擺弄各種物體。自己動手讓玩具動起來,會讓他非常開心。如果你抱著寶寶讓他去按牆上的電燈開關,用不了兩次他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他會反複地開、關,並且每次都會抬頭去看燈光的亮和滅。由自己的動作引起的變化讓寶寶樂在其中。比如你擠牙膏時,不妨讓小寶寶試一下,他很可能也能擠出來,並對自己的白色作品洋洋自得呢!這時讓寶寶玩“串珠”最合適不過了,隻是要防止寶寶誤吞。

這一時期自由而安全的活動空間對寶寶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你室內環境是按成人自己的方便設計安排的,那麼現在就需要稍作改變了。你一定要為寶寶準備一隻屬於他自己的小板凳,好讓他搬來搬去,爬上爬下,不要忘了對寶寶攀爬容易夠著的電路插座采取安全保護措施。

當然,最好的活動空間還是在室外。可以適當延長室外活動時間,讓寶寶獨自上台階、“過小橋”(走窄路)、坐小滑梯,寶寶從中得到的樂趣會大大超出你的想像。

7.增加孩子玩的內容

15~17個月的孩子,活動範圍增大,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小鏟、小桶、小圓環等玩具,從而增加孩子玩的內容,開發孩子的智力。為了鍛煉手腦協調能力,在家長的看護下,可以用一個小瓶裝上一些五顏六色的扣子,讓孩子將扣子倒出來再裝進去。還可以給孩子準備兩個小方盒,裏麵放一些小木棍和小玩具,讓孩子把木棍和玩具從這個盒子裏拿到那一個盒子裏。孩子喜歡玩水和土,在夏天,可以給孩子準備一盆水,一個小碗,再放上五顏六色的塑料玩具,讓孩子盡興地玩。也可以給他準備一盆沙土和一個小桶,他會把沙土裝進小桶,裝滿後再倒出來,然後再裝再倒,多次反複地玩耍。此時千萬不要因為怕弄髒孩子而限製

他的活動。

疾病預防

1.患慢性病不能打預防針

患營養不良、佝僂病、慢性腎炎、結核病、心髒病等慢性疾病的孩子,暫時不宜打各種防疫針,應采取其它預防措施,防止傳染病,並積極治療慢性病,待其康複後才補打防疫針。因為,防疫針都是用細菌、病毒及其代謝產物製成的,有一定毒性,接種後出現一些輕微的反應,這些對健康的孩子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對慢性病患兒來講則可能承受不住;另外,接種疫苗後在體內產生抗體的整個過程,除了免疫係統參加外,也需要其它係統的組織器官的密切配合,如肝髒的解毒功能,腎髒排泄功能等,這樣勢必會影響這些有病器官的恢複,對病兒的健康不利。因此,為了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有利於他的康複,在孩子患有慢性病時不宜打防疫針。

2.大便有血的處理

在孩子的糞便中發現血絲時,有兩個主要問題需要考慮。首先要確定糞便中異常顏色的原因;其次是消除擔心和害怕心理,後者可能是更重要的。成年人都知道,不正常的流血多是癌症或其他嚴重疾病的潛在信號。兒科醫生認為孩子糞便中的血絲不會是癌症,也不認為存在嚴重的或危及生命的疾病。所造成的原因往往都是良性的,即使需要治療也常是容易的。

當兒科醫生聽到某個孩子排出帶血的糞便時,首先他(她)會問:“這是血嗎?”我們經常發現孩子,特別是輕微腹瀉的孩子,常拉出像血一樣的糞便,實際上這是食物或藥物中的顏料染上的,如草薄或櫻桃凍,淺紅色的藥物。天然食物如櫻桃或甜菜等。每當產生懷疑時,可化驗糞便,這樣可以消除父母的疑慮。

如果糞便裏的紅色物質確實是血,而且是以條紋出現,糞便又非常硬,或孩子在排便中顯出疼痛,那麼就可能是因肛裂出的血,肛裂就是肛門周圍皮膚黏膜的較小撕裂或刺傷,大多數糞便帶血的病例都是這個原因。肛裂幾乎總是由便秘或硬便造成的,並會使排便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肛裂後的排便要比流血本身還要痛苦。用熱水洗澡,調節飲食量,再配合藥物治療,可有良好的效果。同時用幾次溫和的輕瀉劑,並多吃些水果和蔬菜也會使糞便軟化,促使肛裂愈合。

發現孩子糞便中有血的第三類原因是許多不同感染所引起的腹瀉。這種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腹瀉,有時出現一種短暫的但又引人注目的血性糞便。孩子可能會發高燒,看上去病情較嚴重,不僅大便裏有血,偶爾還有膿、黏液和未消化的食物。當兒科醫生看到這種病情時,他們首先會仔細觀察是否有脫水的症狀,然後再作實驗室檢查,不僅要確定腹瀉和出血的原因,測定血細胞數,還要做糞便的培養和塗片,以從顯微鏡下找出特殊感染的證據。某些腹瀉可以服用抗生素來治療,因此所有患這種疾病的病人都要由醫生診斷和治療,特別要注意急性菌痢。

3.必須急送醫院治療病例

嬰兒在病重時,絕不會有任何笑容。

高燒,下痢,劇烈嘔吐時。

突然元氣頓失,臉色改變,嘔吐、精疲力盡,而且眼光不安定時。

痙攣。

腹瀉的糞便中混有大量的黏液時。

表情痛苦,手腳緊縮,長久哭鬧不已時。

呼吸困難,呼吸次數增加伴有高燒時。

突然眼光無神,臉色發青,四肢冰冷時。

看上去異常安靜,嗜睡時。

拒食,連接6小時以上無進食要求,伴有煩躁不安定。

4.抽風急救措施

2~3歲以下的小兒常因高燒而抽風。小兒抽風,家長不要驚慌失措,應該讓病孩躺在床上,解開衣服,免得妨礙呼吸。為了防止抽風咬傷舌頭,又不讓舌頭向後倒,可用布包裹筷子頭,放在牙齒之間,並壓住舌頭,這樣可保持呼吸通暢。

對抽風嚴重的小兒,可用指頭掐上唇中間的“人中穴”及雙眉中間的“印堂穴”。小兒正抽風時,不要喂水、喂藥,以免吸入氣管發生窒息或引起肺炎。如小兒發高燒,可用冷濕毛巾敷在小兒額上,也可用濕水擦身;在夏季,宜用冷水擦小兒四肢。若用酒精加一半水擦皮膚,退熱效果更好。由於發生抽風的原因很多,在做上述處理的同時,應盡快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5.包皮過長和包莖的處理

正常嬰幼兒都可能有包皮過長的情況,但包皮應該能夠向陰莖龜頭後方翻轉。若包皮口狹窄,緊包陰莖龜頭,不能上翻,就稱為包莖。對先天包皮過長的孩子,家長可經常反複給孩子翻包皮,以擴大包皮口。但手法要輕,使孩子能夠接受。露出龜頭後,要清洗聚集的汙垢,然後複位。如果將包皮強行上翻,又未及時複位,包皮口會卡在陰莖溝處,使包皮和陰莖頭血液、淋巴回流受阻,引起充血水腫,容易發生感染甚至壞死。

6.滴眼藥水的方法

給孩子滴眼藥水,家長要先洗手,拿過眼藥水瓶。看清藥後,不要將滴鼻劑等誤滴,然後讓孩子頭向後仰,向上看。家長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輕輕分開孩子的上、下眼瞼,右手拿藥水瓶先擠出一滴棄掉,然後從離孩子眼約2厘米高度滴下藥水,要滴在白眼球上,別碰睫毛,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上眼瞼,讓藥水充滿結膜。隨後輕壓內側眼角,防止藥水流進鼻子。讓孩子閉眼2分鍾即可。

7.預防蛔蟲方法

15~17個月的孩子,自己能夠吃東西、喝水,但還沒有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很容易感染蛔蟲症。為了預防蛔蟲,要教育孩子一定要在飯前便後把手洗幹淨;常剪指甲;不要隨地大小便;不吸吮手指;生吃瓜果要洗淨去皮;不要喝生水。家長要給孩子勤曬被褥。做到以上這些,不但可以預防蛔蟲,也預防了許多其他傳染病。

培養方案

1.心理發展的特征

幼兒心理的發展,是在生理發展所提供的物質前提下和在幼兒前期心理發展的基礎上繼續進行的。

幼兒心理發展總的特征有以下兩個方麵:

具體形象性和無意性

由於幼兒知識經驗貧乏和第二信號係統不夠發展的原因,使得他們的抽象概括能力很差,邏輯思維水平很低,主要依靠感知覺和直觀表象去認識外界事物,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幼兒有意識地調節、控製自己的能力也很差,有目的的獨立思考能力有限,他們極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支配而改變原來活動的方向,因而心理活動和行為帶有明顯的不穩定性。

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

由於幼兒大腦皮層抑製過程的增強和第二信號係統的初步發展,使得他們行為活動的自覺性得以逐漸發展,這為個性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又由於幼兒生活範圍的擴大,與周圍人們頻繁的交往,從事以遊戲為主要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受到有目的、有計劃、有係統的學齡前教育,使得他們開始逐漸形成對客觀世界較為穩定的態度和傾向性以及一定的行為方式,這是最初個性形成的標誌。幼兒心理是朝著進一步完善化的方向發展的。

2.心理健康的特點

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與否,現在已經有了比較客觀的標準,但是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卻很難確定。目前鑒定孩子心理健康與否,一般是把公認的心理健康的孩子所具有的基本特點作為標準的。具體地說,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標準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麵:

智能發育正常

正常的智能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基本心理條件之一,是他們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的重要保證。智能水平通常以智商表示,如果一個孩子的智商明顯地低於同齡人的水平就屬於不正常,一般把智商在70以下的孩子看作是智力落後,智商在70以上包括智商130以上的超常孩子都屬於智力正常。當然僅靠智能測驗還很難完全反映孩子的智能水平,還應當結合孩子在學習和活動中的各種實際表現綜合判定。

有積極樂觀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孩子,他的情緒是愉快的、進取的,他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對他人充滿了友情,對學習和工作充滿了信心和熱情,這種積極的情緒能夠提高活動水平,有利於身心健康。而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整天為失望、壓抑、急躁所困擾,把學習看做負擔,把親人當作仇敵,經常自己折磨自己。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自己的夥伴,願意與人交往,樂於幫助別人,能與同學團結友愛。他們體諒別人的困難,寬容別人的過失,從不因小事和別人計較。他們尊敬教師,孝敬父母,願意為大家服務。反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尊重、不信任他人,不願與人交往,內心世界孤獨,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人爭吵、慪氣。

能夠正確認識自己

心理健康的孩子不僅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且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潛力,他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恰當地安排學習和生活,參加適宜的課外活動,並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正確看待自己,或者高傲自大、目中無人,或者自輕自賤、怨天尤人,這兩類孩子都無法在學習和生活中正常發揮自己的才智。

有健全完美的性格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遠大的革命理想和正確的人生目標,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他們情緒開朗,待人坦誠,勇於負責,敢於創新,能夠正視困難,無所畏懼。心理不健康的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社會、集體和他人,缺乏責任感和同情心,自私自利,在困難麵前動搖退卻。

能夠正確對待現實

心理健康的孩子力圖將自己的言行與客觀事物的發展協調起來,使自己的思想、信念及行動跟上時代的步伐,如果發現自己的需要、願望與社會的要求或大多數人的願望不一致,就會放棄或者修改自己的計劃。他們適應環境,接受新事物、新思潮的能力也很強。相反,心理不健康孩子的願望脫離實際,常常處於空想、幻想、瞎想的狀態,與現實的衝突不時發生,他們對環境的疑慮、怨恨越來越嚴重。

3.心理疾病的種類

與心理健康相反的是心理疾病,又稱心理異常,是指孩子大腦功能發生故障,心理不能正常反映現實,在語言、情感和行為上出現多種歪曲現實,無中生有的反常表現。

人的心理疾病表現很多,從患病的程度來看有輕重之分,一般把較輕的叫做非精神病性心理疾病,而把較重的叫做精神病性心理疾病,習慣上又將前者稱為心理偏異、精神不健康,把後者叫做心理變態、精神失常。

根據我國情況,兒童心理偏異的情況大致有如下幾種:

依賴性格

有的孩子自幼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做什麼事情都要依賴別人,甚至到了小學高年級還要家人每天接送、代做值日掃地,沒有大人時連很小的事都做不成。

放縱行為

有的孩子非常任性,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稍不如意就耍賴,甚至大吵大鬧,聽不進批評和勸說。孩子要買什麼東西,家長必須立刻就辦,否則就躺在地上不起來。

無興趣病

有的孩子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特別討厭學習,整天毫無目的地轉悠,大人和他說話也反感。有的孩子覺得人活著受罪,不如死掉好。

逆反心理

有的孩子不僅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還“對著幹”,“你要我向東,我偏要朝西”,無端地頂撞大人。有個女孩因父母逼其每天練琴,憤恨地將琴砸毀,還咬破了自己的手指。

心理偏異和心理變態的區分是相對的,心理偏異若得不到矯治就會發展到心理變態。根據心理衛生專家的調查和分析,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變態問題比較突出。

多動症

多動症又叫輕微腦功能障礙。其主要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情緒波動大。極易衝動,自製力弱。這類孩子多數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於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受到很大影響。

焦慮症

焦慮是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原因的恐懼心情。這種心情如果反複出現,就形成焦慮症。它在情緒和行為上表現為過於敏感、缺乏自信、經常哭鬧、睡眠不安、食欲不佳等。

恐懼症

恐怖是指孩子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不必要的懼怕情緒,因而要想盡辦法逃避。如有的孩子怕打雷閃電,有的怕狗怕貓,有的怕黑暗、曠野,當有上述情況時,孩子異乎尋常地害怕、緊張,並有心跳加快、臉色蒼白等症狀。

攻擊行為

這類孩子情緒極不穩定,整天東奔西竄,撒野哭鬧,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他們與人的關係常處於對立狀態,報複心理嚴重。這些孩子對完美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

嫉妒症

這類孩子心胸狹隘,且自以為是。對別人的優點和成績很難服氣、容忍,總感到自己比別人高明,看到他人成功比看到自己失敗還難受,常常詆毀別人,非要將優勝者拉下馬來。

貪婪症

這類孩子極端自私,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許別人用自家的東西,而見了別人家的好東西卻想據為己有,物質占有欲很強,當無理要求不能滿足時就大哭大鬧,不講公德,損人利己。

性過敏症

這類孩子過分熱衷於性的引誘,沉湎於性交的想像之中,常常被原始的性欲所左右,以不良的手段(玩弄生殖器等)來滿足性衝動,有的甚至忘乎所以,戲弄異性,導致犯罪。

懦弱症

這類孩子的心理發育較遲,對事物刺激反應遲緩,興趣低下,有些本來隻需付出一點努力就可做的小事,他們也不願做,沒有信心完成。遇事缺乏主見,隨波逐流。他們喜歡與比自己小好幾歲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受到他人欺負也不會自衛,甚至甘願挨打。

4.孩子的氣質類型

氣質,就是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例如,有的人性如烈火、脾氣暴躁;有的人性情溫柔、和藹可親;有的人熱情洋溢、談笑風生;有的人含蓄深藏、沉默寡言等等。

氣質和一個人的身體內部生理因素有著深刻的關聯,因而往往被人誤認為是先天決定的。如人們常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其實,人的氣質乃是指那些決定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全部動力。它在一個人各種行為活動中,都會始終如一地有同樣的表現。氣質表現在人的思維、情感和意誌的過程中,它的形成、發展與變化主要由後天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的程度所決定的。

如何判斷孩子的氣質類型呢?

巴甫洛夫在研究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基本規律時,發現人類可以分為四種不同的“神經類型”: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抑製型。與此相對應可分為四種不同的氣質類型。根據不同氣質類型的典型表現,我們可以判斷孩子的不同氣質。

興奮型

這種氣質的孩子精力旺盛,熱忱果斷,進取心強,大膽剛毅;但往往性情暴躁、主觀性強,自製力差,易衝動等等。這類孩子往往工作能力強,勤學上進,但組織紀律性較差,愛與同學發生矛盾。

活潑型

這種氣質的孩子機智,善於交往,適應性強,爽朗熱情但往往愛粗心大意,情緒不穩,生活散漫等等。這類孩子在學生中有較好的人際關係,文體活動較為擅長,但紀律上較為散漫,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作業、考試也很少取得優異成績,大小總要出點錯,考完發回卷子就能改對。

安靜型

這種氣質的孩子堅定頑強,沉著踏實,耐心謹慎,自信心足,自製力強,但也往往容易固執守舊,精神怠惰,動作緩慢等。他們往往是那些聽話、守紀律、學習認真、成績優良的孩子,但他們又很少有創新的精神,思維不活躍。

抑製型

這種氣質的孩子孤僻消沉,猶豫膽怯,缺乏信心,退讓自卑;但也往往會平易近人,謙虛謹慎等等。這些孩子平時表現膽小,課堂上不敢發言,對做成任何事情都缺少信心,但對交給的任務盡心盡責。

我們在和孩子的接觸中,通過觀其言行,便可判斷出他的氣質類型。了解了孩子的氣質類型,才能更好地幫助他、教育他,從而收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