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的恐龍明星(1 / 1)

三疊紀的恐龍明星

三疊紀是恐龍最早出現的時期,雖然早期的恐龍沒有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威風,但是,它們依然是那一時期聯合古陸上的有力統治者,也是動物王國裏的佼佼者。它們都有哪些明星呢?

板龍: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成年後大約有8米長,後肢較強大,進食的時候能將前腿豎起,後腿支撐可以吃樹上的葉子。板龍是草食性恐龍,它的遺骸在歐洲被挖掘出來。板龍的腦袋很小而脖子卻很長,其後是長長的背部和尾巴,它的前後肢都有五指(趾),但第五指(趾)已經退化,板龍有樹葉狀的牙齒,邊緣還有鋸齒,但由於上下顎的結構不太適合咀嚼,因此,它也隻能利用胃石來磨礪食物。

匹薩諾龍:這是迄今發現得最早的鳥臀目草食性恐龍,身長1米左右,用後足行走,現在的阿根廷曾是它們大量繁殖的故鄉。

鼠龍:這種草食性恐龍大部分也是生活在阿根廷那一帶,它既可以四肢行走,也可以兩足行走,長著一條長而有力的尾巴,身長3米左右。

裏克霍隆龍:這種恐龍體型較大,身長大約4米,屬於草食性恐龍,它的化石最早在非洲的萊索托被挖掘出來的。

瑞維托龍:這也是一種草食性恐龍,個頭不大,身長約1米,用後足行走,它來源於美國新墨西哥州。

鞍龍:在三疊紀時的草食性恐龍中,鞍龍算得上是一個大個子了,身長約10米,但體重較輕,動作輕盈,前肢各有5趾,趾上長著大大的甲爪,它的活動範圍是在今天的德國境內。

科羅拉多斯龍:這種草食性恐龍是在阿根廷找到的,屬於早期蜥蜴類爬行動物,這種恐龍用四肢行走,但也可將前肢豎起,身長4米左右。

合踝龍:這是一種肉食性恐龍,身長3米左右,用兩隻後腳行走。它們骨骸化石發現於非洲的津巴布韋和美國的亞利桑那州。

躍足龍:和其它恐龍相比,躍足龍就像一隻玩具恐龍,身長僅60厘米,重量不超過兩斤,看上去和一隻鴨子的大小差不多,但偏偏這樣超微型的恐龍是食肉恐龍,看來它也隻有捕食那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和一些昆蟲了。

腔骨龍:腔骨龍體形也不大,長約3米,用後足行走,牙齒尖利。而且據考證,這是一種連同伴和後代都吃的食肉恐龍。它體態輕,骨頭是中空的,靈活機敏,這種恐龍最早是在美國被發現的。

坐骨龍:這也是一種凶殘的食肉性恐龍。屬於最早發現的恐龍品種之一,出土地點在阿根廷,這種恐龍體形不大,隻有2米左右,用後足行走,但凶猛異常,捕食能力極強。

黑瑞拉龍:這種恐龍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恐龍之一,用後足行走,捕食其它動物,體形中等,大約3米左右,牙齒尖利。它是在阿根廷出土的。

敏龍:一看名字就知道這一種非常敏捷靈活的恐龍,體型較大,長約5.5米,肢體比較纖細,但顎部強而有力,能撕裂任何動物,它們曾生活在西歐地區。

阿裏瓦龍:這種恐龍發現於南非,身長大約8米,體重達1.5噸,在當時,可是最重的食肉恐龍之一了。

南十字龍:南十字龍是在巴西發現的一種非常古老的恐龍,也是肉食性的,用後足行走,牙齒尖利,身長2米左右,個頭雖不大,但是,對於獵物可一點也不留情,常常幾條南十字恐龍圍攻比自己大的獵物。

瑞歐哈龍:這種恐龍也是在恐龍的故鄉阿根廷發現的,瑞歐哈龍體型較大,長約11米,它屬於早期蜥蜴類爬行動物,腦袋小,身軀大,脖子和尾巴都比較長,比一般的肉食恐龍顯然大得多。

黑山龍:這種恐龍骨骸是在南非發現的,是屬於早期的蜥蜴類爬行動物,腦袋小,脖子長,身軀龐大,四肢粗壯,身長大約12米,尾巴又細又長,占去了身體的一大部分,像條鞭子,是相當有力的防身武器。

副細顎龍:一看這名字,就知道這種恐龍下顎小,不是那種善於撕咬的食肉性恐龍,副細顎龍的身長隻有1.2米左右,前肢的5個腳趾中,有2個較短。它們曾生活在今天的德國境內。

祿豐龍:發現於我國雲南祿豐,是我國已知最古老的原蜥腳類恐龍,是後期出現的龐大的蜥腳類的祖先類型。祿豐龍生活於三疊紀的晚期,體長5—6米,能用四足或兩足行走。主要以植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