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的恐龍明星(1 / 2)

侏羅紀的恐龍明星

荒涼缺少植物的三疊紀過去之後,侏羅紀時代的地球則變得更加生機盎然了,天空晴朗,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沙漠逐漸減少,成片成片的鬱鬱蔥蔥的樹林出現了,不隻有低矮的蕨類、藻類植物,還有高大的針葉樹、銀杏樹,豐富的食物,適宜的環境使恐龍們迅速繁盛起來,前所未有的巨型恐龍們爭相亮相,競爭自己的生存空間,這些龐然大物們在平原與樹林之間遊蕩,粗大的腳印深印在泥土之上,這是它們休息時的景象。它們找食填肚子的時候又會是另外一副景象。食肉恐龍餓了,對比自己大幾倍的食草恐龍也敢發起進攻,食草恐龍急了,對凶惡的食肉恐龍也會掃出自己的巨尾,抬起自己的巨腿攻擊過去,塵土飛揚,樹枝抖動,恐龍與恐龍之間進行殊死的搏殺,毫不手軟。

這就是當時的侏羅紀恐龍生活的情景。

當然,每個時代都少不了明星,在恐龍的繁盛的侏羅紀就更多了。

羊毛龍:這種恐龍屬於鳥腳類恐龍,它的骨盆樣子象鳥的骨盆,是一種小型的食草恐龍,身長大約2米。走動的時候,既可以四肢著地,也可以用兩條後腿行走,這種恐龍的化石發現於南非。

梁龍:這是典型的蜥腳類恐龍,長約26-27米,比網球場還大,梁龍脖子又細又長,上麵頂著一個小腦袋,它的眼睛很大,視覺良好,鼻孔朝天,長在頭的頂部。牙齒外形像釘子,長在嘴的前部,數目很少,頂多不過十二個至十六個,它的脖子有7.5米多長,由十五塊頸椎骨組成。細長的脖子一抬頭就可以伸到樹的頂端,吃各種嫩葉,梁龍曾生活在北美洲。

腕龍:腕龍的拉丁文意思是長臂蜥蜴。它的體型僅次於地震龍。1900年,最早發現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州。1907年,在坦桑尼亞也有發現,這次發現的腕龍標本顯示它身長約23米,站起來有12米高,相當於3層樓房的高度,估計體重達80噸,它的前肢比後肢發達,這樣能幫助它支撐較重的脖子,它的脖子長度可達10米。據估計,它一天要吃掉1500公斤植物,比大象多10倍,因此,可以想像它那不大的腦袋,不大的嘴隻有一刻不停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此外,它還有一個蜥腳類恐龍共同的特點——鼻孔長在頭頂上。

巨椎龍:這種恐龍發現於南非和北美,長著長長的脖子和尾巴,身軀笨重,身長達4米,當然,和腕龍比起來,它隻能算是一種中小型的食草性的恐龍。它前肢發達,四肢粗壯有力。

歐斯尼龍:歐斯尼龍是當之無愧的小型食草性恐龍,身長不過1.4米,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嘴巴長得像鳥嘴,生活在北美洲的廣闊地區,以吃蕨類和藻類為生。

尖尾龍:尖尾龍是劍龍家族中的一員,背上長有尖刺,身長4.6米左右,生活在歐洲地區,四足行走,頭小尾巴長。

嗜鳥龍:它的名字又叫“鳥類的盜賊”,身形比較小,大約2米左右,這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估計曾經以各種小動物或其它動物的蛋為食物,它們曾生活在北美洲。

角鼻龍:這個名字的意思是:“長角的蜥蜴”,樣子十分凶狠,長著鋒利的牙齒,在鼻子和眼睛上方還長有角,拖著一條長長的有力的尾巴,凶神惡煞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捕食的高手,角鼻龍是在北美洲出土的,它是典型的食肉性恐龍。

椎棘龍:在英國的南部地區曾經生活著椎棘龍。它們怪模怪樣似乎從水裏爬到陸上還沒完全進化好。因為它們的背上長著一隻巨大的鰭,椎棘龍用後肢行走,後肢比前肢長而且有力,這種恐龍的身長在8米左右,當然包括它那條長尾巴。

大龍:大龍長著一顆大大的頭,一張開嘴,就露出鋒利的牙齒,它頭大脖子短,肌肉特別發達,下顎有力,這種長相一看就知道是以獵食其它動物為生的,它用兩足行走,身長9米,尾巴長而有力,身體笨重。這種恐龍最初發現於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