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的恐龍明星
距今1.44億年到距今6500萬年間的8000萬年,是白堊紀恐龍們的世界。那時,氣候變得更加溫暖濕潤,四季也分明了,枝葉繁茂的有花植物也開始出現,高大的橡樹和山核桃樹也成片成片地出現,更加適宜的氣候和環境,使中生代的這些霸主們的生活也達到了頂峰。許多新的恐龍在白堊紀期間進化出來,這時,地球上恐龍的種類之多遠遠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食草恐龍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它們一道跋山涉水,尋找枝葉繁茂的地方,共同度過白堊紀的每一天。而食肉恐龍們則已具備了肉食性的方式所需要的一切:尖牙、利齒以及力量,它們日日尋覓獵物,優越的條件使它們敢於進攻比它們大幾倍的食草恐龍,當然,它們對美味的恐龍蛋和細嫩的小恐龍更加鍾情,它們是古大陸上可怕的獵手,手中掌握著操縱自然界生靈生死存亡的大權。當然,它們的命運有時也操縱在別的食肉恐龍的手中。現在,就讓我們看看白堊紀的恐龍明星吧。
擬櫛龍:它的化石發現北美洲的西部地區。它是一種大型的食草性恐龍,連頭帶尾長約10米。擬櫛龍最大的特點是頭上長著一個彎曲而中空的頭冠,據考證,擬櫛龍可能利用它中空的部分來發出聲響。
慈母龍:慈母龍是鴨嘴類恐龍中的一種。英文稱慈母龍為“Maiasauns”,意思是“好媽媽蜥蜴”。慈母龍照顧幼仔真是無微不至。一般它們把蛋產在高原地區,這樣既可以避免洪水,又可以覺察周圍的動靜,小慈母龍出世之後,一直與父母住在一起,有人預測,認為小慈母龍一直要長到10-12歲後,才能自己找東西吃。所以,一般來說,小慈母龍要與父母共同生活15年之後,成年的慈母龍才會放心地讓它們到廣闊的原野上去闖蕩一番。這種恐龍為養兒育女,含辛茹苦,嘔心瀝血,所以才把它們稱做慈母龍。慈母龍成年後一般身長9米左右,曾生活在北美洲地區。
甲龍:是白堊紀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龍。背部有堅硬的骨甲、骨甲上長有骨刺。因為它身披厚甲,體型巨大,所以有“活坦克”之稱。它們的特點是:有寬闊,堅固的頭骨和棒槌狀的尾巴。它的頭骨上有骨質的眼瞼,可以抵禦肉食恐龍鋒利的爪子,背部、脖子、尾巴也用甲板武裝,甲板上還有一些釘狀物和板狀物,眼睛上部有三角形的骨甲。甲龍的尾巴別具特色,尾巴至少有30千克重,更可怕的是尾巴末端長著一個棒槌狀的東西,這條尾巴揮過去,打著誰誰都受不了,所以,即使遇上凶殘的暴龍之類的食肉恐龍,它也不怕。當然,需要穩住自己的陣腳不要讓對方掀了四腳朝天,因為柔軟的腹部一旦暴露出來,那可就慘了。甲龍身長6-7米左右,估計重達2噸,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地區。
豪勇龍:豪勇龍長著一張扁扁的嘴巴,背上長著一葉長長的扁扁的鰭,從背部一直延伸到尾巴,長達7米,這麵鰭的作用可能是用來控製體溫的,冷的時候,鰭對著太陽,吸收熱量,提高體溫,熱的時候,到蔭涼的地方,有風的地方散熱,降低體溫。豪勇龍是一種曾生活在非洲尼日爾的草食性恐龍。
禽龍:禽龍的名稱來源於它那蜥蜴般的牙齒。它的上下頜的前部沒有牙齒,後部的牙齒兩邊都有鋸齒,互相咬合在一起。身長約10米,身高5米,兩足行走,後肢粗大強健,最奇特的地方是前肢的大拇指像個大釘子,這是自衛的武器。前肢有四個手指,第四個手指和其它的手指配合,可以抓握食物,鉤斷樹枝,保持身體走路時的平穩。禽龍跑起來速度很快,平均每小時能走35公裏。它的頭較大,有點像鳥頭,長有角質的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