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這一觀點的例證,是英國一名化石商人在來自中國的70個恐龍蛋化石中發現一個有胚胎化石,也說明恐龍蛋的受精率頗低。恐龍滅絕與分子雲衝入

主張分子雲衝入假說的人認為是宇宙中巨大分子雲撞入太陽係,使地球大氣中產生很多宇宙塵土。塵土具有強烈的折射作用,把太陽光反射或散射向空間,從而引起氣候惡化,同時含氧量也減少,使恐龍陷入一種缺氧狀態,而導致恐龍絕滅。

分子雲在銀河係中並不是均勻分布的,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心麵附近。由於太陽係在銀河係中心麵上下運動,有時候就是進入到分子雲中去。這種分子雲在銀河係內大約有3000個。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太陽的運動,有3%的分子雲可能會和太陽係發生“衝撞”。衝撞的主要結果,會產生大量的塵埃和氫氣,氫氣遇到地球上外逸的氧氣,經過一係列的摩擦衝撞便氧化成水,從而使大氣中的氧分急劇減少,在這種缺氧狀態下,對肺呼吸不太發達的恐龍來說,無疑也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如此,它們在窒息的環境中,慢慢地死去。

這個假說,其一,到目前為止還沒任何證據讓人確信曾經有過分子雲進入太陽係;其二,假設確有分子雲與太陽係衝撞之說,所產生的氫和地球上的外逸的氧,在熱合力的作用下能產生水汽,那麼,濕重的水汽很快會和周圍眾多的塵粒結合,形成冰雹或濁雨還回地球,不存在缺氧一說;其三,恐龍的肺呼吸量和其他爬行動物諸如鱷和蜥蜴一樣,甚至強於它們,因為恐龍有極快的奔跑能力。

所以,分子雲衝入假說相對於其他的幾個原因,更有些立不住腳,也隻是我們的一個猜測罷了。恐龍滅絕與生物競爭

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提出了生物間競爭規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些基礎上,又有人提出了一個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生存競爭說。

的確,地球生命史上有不少動物絕滅是與生存競爭有關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是一條無情的自然法則。

在由恐龍時代過渡到哺乳動物時代的過程中,恐龍們是怎樣一步步被哺乳動物消滅的呢?

在三疊紀晚期,恐龍剛剛從古老的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而從獸形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的哺乳動物也已出現在地球上,看上去哺乳動物不是恐龍們的對手,但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哺乳動物顯然又比恐龍們高明。

一是,哺乳動物是恒溫動物,有調節體溫的汗腺,毛發以皮下脂肪組織,對較冷,較熱的環境都能適應。

二是,哺乳動物腦子高度分化,腦量也比恐龍多得多,牙齒也有了更為精細的分化,消化器官和功能更加完善。它們對機體各種活動的指揮十分自如,適應環境的能力,都大大地超過了恐龍。

三是,生殖方式,哺乳動物的胎兒在母體內成長,生出來後,用乳汁哺育後代,這顯然,哺乳動物幼兒的成活率比恐龍高得多。

後來溫帶環境的形成,哺乳動物日益繁盛,慢慢地把恐龍擠下了曆史的舞台。持反對意見的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與哺乳動物之間的生存競爭是有的,但按當時哺乳動物的實力,根本不是恐龍的對手。在整個中生代,恐龍牢牢地占據著陸地環境,隻給哺乳動物留下了很小的生活天地。

在恐龍眼中,像哺乳動物這樣的競爭對手,無足輕重。它們身上那點肉,大恐龍看都不看一眼;隻有那些小恐龍才會捕捉它充饑。

況且在恐龍絕滅時,哺乳動物還並不強大。哺乳動物是在恐龍滅絕100多萬年之後才獲得空前的發展。因此這個恐龍滅絕的原因的說服力也不夠強烈。恐龍滅絕與生物堿中毒

至今,這種說法比起其他的還較有說服力,它引起人們注意的一種通俗解釋是:植物界的變化給巨大的、以植物為食的動物帶來了生存的危機。這一假說之所以引起人們的注意,是因為在1.2億年以前的早白堊紀,最早的有花植物出現了,它們雖然裝扮了單調的自然環境,卻實際上為恐龍準備好了絕滅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