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

荷蘭的馬斯特是赫特城外一些富含白堊岩石的山丘。人們在開采白堊岩石的時候,在礦場經常能找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1770年,在城外彼得山下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頜骨化石,比一個人的身體還大。在四英尺大的頜骨上長有短劍般牙齒。當時在這裏采集化石的德國退休軍醫霍夫曼出高價,買了一大塊頜骨帶回家。他拿給荷蘭解剖學家坎珀鑒定,坎珀認為是古代一種鯨的遺骸。但他的小兒子卻認為不像是鯨,鯨是哺乳動物,這塊化石的特征更像爬行動物。他認為這是生活在古代海洋中的一種巨大的蜥蜴。可是當今世界上並沒有這樣大的蜥蜴,於是有人想,這種頜骨很可能是屬於一種史前鱷魚的。

幾經輾轉,有一些化石碎片被帶到了法國巴黎。

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有一位26歲的年輕生物解剖學家,名字叫居維葉。他對從荷蘭運回的這批化石很感興趣。於是,他對這個差不多拚成一個完整的下頜骨。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居維葉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說這不是大象頭骨。也不可能是猛瑪象的遺骨,他認為這塊頭骨屬於一處熱帶巨大的蜥蜴。如果按照現代生存的蜥蜴身體比例計算,這種蜥蜴身體長度應該超過40英尺(12米)。

與此同時,英國一位叫科尼貝爾的牧師在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的情況下,終於把這類古代生物命名為“滄龍”。滄龍並不像蜥蜴,而是一種水生的食魚龍,它具有變成了鰭的四肢和一條健壯的尾巴。口中有銳利的牙齒。另外還有一位牧師、生物學家巴克蘭,他從這種古代深水中可怕的巨蜥的頭骨來推測,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說:“不論它是多麼奇形怪狀,看來它的大小要大大超過所有的現存蜥蜴類;或許能在蜥蜴類中找到它的水生種屬”。

其實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滄龍是類屬於恐龍的一支。禽龍化石的發現

1822年,英國醫學博士基德恩·曼特爾博士的夫人在蘇塞克斯州采石場采石時,在白堊紀前期(約1億年前)的地層中,找到了幾顆某種動物的巨大的牙齒。

這些牙齒又大又奇特,曼特爾和妻子都沒有見過這麼大的牙齒,他們便請地質學家賴爾幫助鑒定。賴爾也說不出來這些牙齒屬於什麼動物,便把化石帶給居維葉,居維葉認為這犀牛的上門齒。曼特爾不同意居維葉所主張的犀牛是和巨型爬行類同時生存的觀點,因為牙齒是在上覆的土壤中找到的。按照居維葉的建議,曼特爾把這塊化石又送到了倫敦皇家外科學院的亨得博物館。在這裏,他看到了南美鬣蜥,這兩者竟是如此相似。這種鬣蜥的小牙齒和中生代岩石中采到的巨大牙齒實在太像了,於是曼特爾不加考慮就想給兩者取上同一個名稱。他推測,如果真有一種鬣蜥長著這麼大的牙齒,身長應該有60英尺。牧師、博物學家尼科貝爾看到他的命名後指出,有這種牙齒的古生物和南美洲鬣蜥畢竟不同一種動物,建議他另取名字。曼特爾經過認真考慮,把這種巨大的牙齒化石叫做鬣蜥的牙齒。

此後,曼特爾又采到一些牙齒化石,並在比利時的一個煤礦中先後發現了31具帶著牙齒的骨骼化石,經過拚湊,其中有幾具骨架十分完整,根據骨骼複原了動物的真實麵貌。很明顯,這是一種已經絕滅的古代的爬行動物,在陸地上生活,體型很大,前肢較短,大拇指變得像釘子一樣,反肢粗壯,拖著一個巨大的尾巴。在美國一些煤層中發現的腳印間隔15英尺,腳長3英尺。口中牙齒平坦,可以知道它們以植物為食。

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的恐龍,我國用的名稱是“禽龍”。直到現在,禽龍拉丁文學名的原意還是“鬣蜥的牙齒”。翼手龍化石的發現

1784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發掘出第一個翼手龍化石。化石首先被送到意大利博物學家柯林伊的手中。柯林伊是曼海姆公爵博物館館長,化石陳列在博物館的櫥窗中。柯林伊本人認為這是一種在原始海洋裏遊泳的脊椎動物,不是魚,也不是獸。看過標本的學者們各持己見,許多人認為是一種奇異的鳥。一位叫薩默寧的進化論者認為,這是介於鳥與蝙蝠間的過渡類型。另一位進化論者奧肯認為,可能是爬行動物。

1801年,柯林伊把這件骨骼化石畫了一張素描,寄給在巴黎的居維葉,居維葉是識別外貌相似、結構不同動物的能手。根據素描中的特征,他看到,這個動物大體與蝙蝠相似,趾上的爪很像蝙蝠,頭上有像啄木鳥一樣向前伸出的嘴。圖中的嘴特別巨大,嘴裏生著鱷魚一樣的牙齒。脊柱和四肢像蜥蜴,有一對很大的眼睛。他對頭骨和頜的關節特別注意,因為頭骨的構造最能代表每種動物的特征。最後他確定,這是遠古時代一種能夠飛行的爬行動物,定名為翼龍。拉丁文原意是“帶翅膀的指頭”。

以後發現帶翼會飛的爬行動物多起來了,都歸為翼龍類。翼手龍是翼龍的一種。翼龍身體的結構像現代的鳥一樣輕巧,有一張很大的嘴巴和一雙很大的眼睛,尾巴極短。較粗的骨骼裏麵都是空的,充滿空氣,這樣就減輕了身體的重量。頭骨又薄又輕,脊椎骨又小又短,全身的骨頭連接得非常牢固。

各種翼龍身體大小相差十分懸殊,最小的翼龍身體隻有麻雀那麼大。1972年至1974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了3個大型的翼龍,最大的一個兩翼展開長15.5米,這是人們了解的能夠飛行的動物。越大的翼龍飛行能力越不強,隻能滑翔,不是飛翔。翼龍生活在海邊、湖邊,以魚類和其他動物為食。魚龍、蛇頸龍化石的發現

魚龍、蛇頸龍的骨骼化石都是由英國的一位叫瑪麗·安寧的人發現的。

1841年的一天,12歲的瑪麗·安寧在海邊發現了一副基本完整的巨大骨骼。經辨認,這是一種海生爬行動物,但誰也不知道叫什麼名字。後來被命名為“魚龍”。

魚龍的體形像魚,尤其像金槍魚,是一種流暢的紡錘形。皮膚外麵沒有鱗片,這又像海豚。嘴巴很尖,眼睛很大,口的邊緣排滿尖銳的牙齒。四肢變成了鰭,尾部和背部也生著鰭。

魚龍體長2米左右(也發現過14米長和20米長的大個子),善於遊泳,以魚類和各種軟體動物為食。

古生物學家觀察魚龍化石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爬行動物應該是產卵生殖,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中有一副魚龍成體骨架,在體腔裏還有7副小魚龍的骨骼,其中有一個小魚龍正好夾在魚龍媽媽臀部泄殖腔的地方。在德國也發現過這種母子同體的化石。種種跡象表明,魚龍不像是卵生,也不可能是胎生,而是卵巢產的卵不排出體外,在輸卵管裏孵化、發育,待長成小魚龍,有了獨立生活能力,才從母體產出。這種生育方式是一種假胎生,叫做卵胎生。在現代生活的動物中很常見,如蚜蟲、蠍子、鯊魚。在爬行動物中,有些蜥蜴和蛇也是卵胎生。

1824年,瑪麗·安寧意外地發現了蛇頸龍化石。

蛇頸龍的樣子像一隻大海龜,大多數具有細長的脖子,頭頸部像蛇。身體扁平,尾巴中等長度。四肢的骨骼和陸生爬行動物沒什麼兩樣。骨骼外麵長的是寬厚的鰭腳,用鰭腳劃水。遊泳的速度趕不上魚龍和海豚。比現代的龜鱉快得多。它們都長著鋒利的牙齒,屬肉食性動物。有強有力的鰭腳可以爬到岸上,或是躲避敵害。

蛇頸龍在地球上生活的年代非常久遠,大約從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一直到6700萬年白堊晚期,持續了1億多年。

我國四川威遠也發現過蛇頸龍化石,定名為威遠中國龍。這個發現說明,7500萬年前,四川盆地是一片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