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蛋屬羊膜卵。羊膜卵的特點是外麵包有一支既堅固又耐幹燥的鈣質外殼,殼上有許多小氣孔,可為胚胎發育提供空氣。恐龍蛋殼厚2-7毫米,是世界上最厚的蛋殼。

在蛋殼的裏麵,含有一個大卵黃,為胚胎供應養料;一個被羊膜包裹的羊膜囊,其中充滿了羊水,胚胎沉浸在羊水中。另外還有一個囊,是存放排泄物用的。

羊膜卵構造精巧,合理,在陸地上不會幹涸、失水,胚胎在裏麵既安全又舒適。

羊膜卵的出現是脊椎動物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的飛躍,是動物生殖方麵的一大進步,為它們在陸地上繁殖後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世界各地發現的恐龍蛋大約有數萬枚之多,但其中絕大多數都弄不清楚是什麼恐龍下的。

還有,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化石恐龍蛋大部分是素食恐龍生的。食肉恐龍的蛋則很稀少。後期恐龍蛋殼為何變薄

本世紀70年代,德國有幾位科學家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找到了數量極多的恐龍蛋殼化石。在研究中一個令人不解的怪現象,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這些蛋是恐龍在絕滅之前一小段時間留下的,在電子顯微鏡下,蛋殼特別薄的大約占90%。在這一連續沉積的地層中,早期的蛋殼正常的厚度大約是2.8毫米;而時代最晚與恐龍絕滅的時期相當的地層裏,蛋殼厚通常隻有1毫米左右。這樣薄的蛋殼化石,在法國和比利時交界的比利牛斯科爾比埃的相應地層中也有發現。

這麼薄的蛋殼顯然很容易破碎,胚胎也易脫水而死亡,以至於無法孵化出小恐龍。科學家還發現,許多胚胎在孵化前就已經死了,這是因為蛋殼太薄,沒有能力為正在發育的恐龍胚胎骨,提供必不可少的鈣質。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恐龍蛋殼變薄了呢?

科學家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雌恐龍的內分泌紊亂造成的。恐龍的含鈣質的蛋殼與鳥類的蛋殼相似,當鳥類內分泌失調時,就會產下異常的蛋。

許多因素都有可能損害鳥類對鈣質的新陳代謝能力,從而產下有缺陷的蛋,甚至終止繁殖活動。這些因素是:缺少食物、受到驚嚇、惡劣的氣候引起的不適、食物中缺乏鈣質、體內“生物鍾”受到幹擾等等。

那麼使恐龍內分泌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地球氣候發生異常,氣候溫度變得太高或太低,恐龍很難適應氣候的變化,致使恐龍們的內分泌出現紊亂,產下了不合格的蛋。

另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出現了含有毒素的有花植物,吃了這些植物,雌恐龍身感不適,新陳代謝被擾亂,還有,那時齧齒型動物開始出現,它們專吃恐龍蛋,雌恐龍受到驚嚇,新陳代謝受到幹擾。因而大大影響了蛋的質量。

在古氣候史上,白堊紀末地球的氣候的確曾發生過劇烈的變化,往昔恐龍喜歡的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氣候漸漸為幹旱寒冷的溫帶氣候所代替。從恐龍的薄薄的蛋殼化石裏也可以得出這一巨大的改變。氣候的突然變化使恐龍難以適應。可見,在“恐龍時代”最後歲月中,恐龍的日子很不好過。白堊紀恐龍蛋的數量

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人們開始對恐龍蛋有了最初的發現,但那時,並不知道那些就是恐龍蛋。後來,在破殼的蛋內,發現了還未出殼的恐龍胚胎,這才知道這些蛋是恐龍蛋。

以後,世界各大洲都相繼出土了一些恐龍蛋化石,最多的一次是1993年,在我國河南省西峽等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僅西峽一縣就出土了5000多枚。

這麼多的蛋化石被發現了,科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這大部分化石是屬於白堊紀末期的。

為什麼白堊紀末期的恐龍蛋化石這麼多,而其他時代的恐龍蛋化石卻那麼少呢?

是那個時代的恐龍特別愛下蛋,最容易成為化石嗎?不是。

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恐龍滅絕前的情形。白堊紀末的恐龍蛋化石,之所以多,說明當時恐龍孵化率很低,大量蛋不能孵出小恐龍,結果長期埋在沙中變成了化石。相反,其他時代的恐龍蛋大多已孵出了小恐龍,因而形成化石的機會很少。

至於白堊紀末期恐龍蛋不能孵化出來的原因,目前大體上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白堊紀末氣候變得幹燥、寒冷,雌恐龍內分泌失調,導致生下了沒有孵化能力的薄殼蛋。

第二種說法是恐龍的性別是由孵化時的溫度決定的。白堊紀末時氣候開始變得寒冷,致使孵出的恐龍雌多雄少,造成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雌恐龍下的蛋是沒有受過精的蛋。因此,就不能孵化出小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