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恐龍窩化石的發現
一些研究恐龍的古生物學家說,雌恐龍也像其他動物一樣,造窩、產卵、孵化、照料幼仔。得出這一結論的依據就是恐龍窩化石。
1978年,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塔那州的一處白堊紀晚期的地層中,發現了恐龍窩的遺跡。這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
這個恐龍窩是橢圓形的,直徑約2米,中間深75厘米,這個窩完全建在一個土墩子上。窩的構造並不奇特,它與恐龍的近親鱷魚的窩非常相似,隻是規模要大得多。
這個窩好像是恐龍寶寶的幼兒園,裏麵有11個恐龍寶寶的骨骼化石。窩外不到2米遠的地麵上,還有4個幼小的恐龍化石,它們的大小與窩裏的小恐龍相同。
科學家在離窩不到百米遠的地方,發現有成年鴨嘴龍化石,它和幼龍是同類,可能這就是恐龍寶寶的爸爸和媽媽。
在離窩不遠處,科學家又發現一組小鴨嘴龍化石,但比窩裏的幼龍要大兩倍。小恐龍牙齒已開始磨蝕,表明它們已吃過一段時期的東西。
這些龍寶寶的分布和牙齒磨蝕的情況告訴我們,龍仔能吃食物,而且還能爬到窩外活動。它們的食物是由雌恐龍弄來的鮮嫩的樹葉。
在那個恐龍窩附近,科學家已挖出有200個鴨嘴龍標本,其中年幼的恐龍占80%。它們個兒大小是成年恐龍體長的1/20到1/2。
古生物學家根據這些珍貴的資料推測,小恐龍在未到成年恐龍體長1/2前,都是成群地在一起生活,而且受到自己媽媽的精心照料。恐龍的“龍骨”與化石
恐龍既然是一類絕滅了的爬行動物,也就是說它在世界上的一切活動,都已成了曆史的陳跡,故我們隻能通過它們遺留在地層裏的化石和印痕來了解它們。那麼,人們會問:什麼是化石?簡單地說,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經過自然界的作用埋在地下,經過長期的地質作用變成了和石頭一樣的東西,我們把它稱為化石。化石在被人們發掘出來以後,經過研究和複原,能夠說明古代生物生存時的形態和生活習性,進而解釋地質現象。
人們又會進一步問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在通常情況下,變成化石的大多數是生物遺體的硬體部分,硬體部分變成化石要經過石化作用。許多人覺得很奇怪,怎麼動物的骨頭會變成了石頭呢?這個道理說起來也很簡單,現在我們先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鹹雞蛋是人人熟悉的食品。新鮮的雞蛋是不鹹的,可是把雞蛋浸在鹽水裏,醃上幾個星期後,雞蛋就會變鹹了。為什麼呢?因為鹽水中含有鹽分子,鹽分子通過滲透作用而進入雞蛋內,因此鮮雞蛋就逐漸變成了鹹雞蛋。鹽分子進入雞蛋的多少與溫度、壓力、鹽水的濃度有關。假如一個蛋在鹽水供應充足的條件下,把它醃上千百年之久,這個蛋還仍然會是一個鹹雞蛋嗎?不會,這時候它實際上已經變成與化石相似的東西,也可以把它叫做“化石蛋”了。盡管它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可是裏麵的物質卻不相同了,原來的蛋白、蛋黃已被無機的鹽類所代替和充填,蛋殼裏也充滿了無機鹽類。恐龍化石的形成與上述醃鹹雞蛋的方式相似。假如在7000多萬年以前,一條恐龍的遺體偶然地被埋在地下,沒有被打破,也沒有遭到細菌的作用而分解。地下含有豐富的地下水,水中含有較多的無機鹽類,這些無機鹽類就是我們用壺燒水時在壺底沉澱下來的水堿(它們多是碳酸鈣),這些無機鹽分子逐漸代替和置換了有機質,經過漫長的歲月,這條恐龍就變成了化石。這個作用我們稱為石化作用。實際上石化作用是在一係列化學和物理的作用下完成的,因此是一個複雜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由於岩石性質不同,地下水所含的礦物質也不一樣。前麵談到的可以叫作鈣化,一般的骨骼和貝殼等形成的化石都是經過鈣化的。但有些化石是由矽質充填的,叫作矽化(過去叫作矽化),如許多本化石就是經過矽化的。由鐵質沉澱充填的叫作鐵化,不少海生的介殼類化石就是經過鐵化而成的。在澳大利亞有一種寶石叫蛋白石,常常是由海生動物骨骼經矽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