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物的遺體能變成化石以外,生物的遺跡也可以形成化石。蠕蟲在泥沙中爬行,一邊掘土前進,一邊吃土壤中可以吃的營養,如果條件適合,這種蠕蟲活動的痕跡也可以形成化石,這就是遺跡化石。遺跡化石中最使人感興趣而且在科學上意義較大的是腳印化石,特別是恐龍的腳印化石。

生物活著時要進行分泌、排泄、生殖等活動,這些物質經過石化後變成的化石就叫作遺物化石。卵生動物的蛋也會保存成遺物化石,如恐龍蛋化石和糞化石。化石是生物繁衍盛衰的直接證據,好像生物進化曆史上的文字檔案。古生物學者就是研讀化石文字檔案的人。

有神論者們堅信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它們彼此之間沒有親緣關係。他們甚至提出,化石是上帝創造萬物時留下的鑄模,即所謂“遺棄物”。我國封建社會的曆史很長,由於科學不發達和統治者故意把傳說中的“龍”神秘化,所以很久以來人們對化石和“龍骨”的解釋似是而非,並把它們蒙上一層唯心主義的色彩。《太平寰宇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玄武山一名三隅山,在玄武縣東二裏,其山六屈三起,出龍骨。傳雲:龍升其山,值天門閉,龍升不達,遂死於地,後沒入地中,民掘其骨入藥用。這段話中有關“龍骨”成因的解釋是,龍要升天,正好天門關閉,於是摔死在地上,骨頭埋入地下,民眾挖它的骨頭作藥用。它把“龍骨”和化石說成是龍死後的骨頭變成的,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國的地質古生物工作者在山西保德、府穀,寧夏同心一帶曾經進行過大量的調查采集工作,獲得不少有價值的“龍骨”,經過研究,這些被當做中藥用的“龍骨”,並不是什麼“龍”的骨頭,也不是恐龍或其他古代爬行動物的化石,而是距今6000萬年至10000年以前的犀牛、馬類、鹿類、牛類、象類等哺乳動物的骨骼。中藥中的“龍齒”,也是這些動物的牙齒化石,它們都是經過石化作用而變成化石的,含有微量元素和鈣,具有藥效而被中醫采用。隨著製藥工業的發展,它們將被新的藥品代替,而“龍骨”則成為人們了解自然,研究地球曆史和生物進化史的有價值的科學材料。在我國雲南發現的恐龍化石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盛產恐龍化石的“超級大國”之一,恐龍化石埋藏豐富,而且分布極廣。

我國雲南祿豐就是其中一個化石豐產地區。

1940年,大名鼎鼎的雲南祿豐龍被我國著名的地質古生物學家楊仲健教授研究了出來。

其中,許氏祿豐龍是雲南祿豐的一種恐龍。它全長約6米,站起來有2米高,脖子很長,差不多是背長的80%。但不是很好用,活動起來有些不靈活。頭是三角形,也不算很大。牙齒瘦小扁平,像樹葉,上麵有鋸齒,是用來吃植物的。它用四條腿走路,走起來很快,如果發現了想襲擊它的肉食恐龍,能飛快地逃走。它的前肢短小,後肢粗壯,前肢隻有後肢的三分之一長。它的尾巴非常粗大,可能起平衡和支撐作用,有時還用來當作武器。

蘆溝龍是雲南祿豐龍群中的一種肉食性恐龍。它的大小和一隻鴕鳥差不多,站起來有1.5米高。它有一個小而尖的頭骨,頭的兩側長著一對大又尖的眼睛,眼眶較高,視力不錯。蘆溝龍生活在叢林中,細長、靈活的脖子,頭抬起來就能發現捕食的目標。它的嘴巴尖尖的,嘴裏長有小錐子一樣的牙齒,易於撕咬獵物。它的前肢短小,像人的手一樣,可以非常靈活地捕捉動物;後肢是用來直立行走的。

金山龍是雲南祿豐龍群中的原蜥蜴類恐龍。金山龍體形巨大骨骼重而粗壯,頭骨不是很大,頭長差不多有38厘米。這種恐龍牙齒數目較多,所有的牙齒加起來有20多枚。金山龍生活在三疊紀晚期,它是一種草食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