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熱異常是地震的前兆嗎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北京等地天氣異常炎熱。從我國曆次地震來看,震前天氣突然變熱(無論春、夏、秋、冬)是一個比較突出、普遍的現象。請看以下的例子: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穀8級大震前,天氣特別炎熱;雖然是9月了,但還是炎熱難耐。

1925年3月16日,大理地震前,黃霧四塞,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見露,形成典型的幹、熱、陰霾的天氣。

1933年,四川省迭溪大地震,也有這樣的記載:“連日皆極晴朗炎熱,震前尤甚,下午二時半地震。夜間氣象陡變,狂風大作,暴雨忽來,十時許地忽又大動。”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震區地麵解凍早,返潮春天來得早。氣象資料記載,震前數日,日平均氣溫從-13℃上升到12℃,升高達25℃。

1969年7月26日,廣東陽江地震,震前幾天,當地氣候很特殊,天氣特別悶熱,人感不適。

1970年1月5日,雲南通海地震。二月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月份,但地震前幾天,天氣變熱;臨震前夜裏感到特別悶夜,不少人睡不著,風吹到臉上感到有熱氣。

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地震,地震前出現的近日最高溫,比曆年同期都高。

1974年5月1日,永善地震,地震前幾天特別悶熱,比6月份還熱。

我國夏季,常為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團所控製。震前的“熱異常”促進了對流作用的加強,伴隨而來的常是傾盆大雨,大雨過後天氣更熱,震前達到高潮。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北京、天津等地就降了傾盆大雨,過後又發生強烈餘震。春、秋兩季,熱異常往往引起陰雨連綿或久旱不雨,視地區不同而異。

有人發現氣壓變化越大時,地震的次數越多,而山區的地震發生在氣壓下降時發生地震比例較大。

“冷熱交錯,地震發作”、“久晴動,久陰動”、“早震晴,晚震陰”等諺語,都說明了天氣變化與地震的關係。天氣變化時,可能是大氣對地殼各處壓力不均,促成快要發生地震地區的斷裂活動的加劇;或者是地殼的即將斷裂釋放出熱量使天氣變熱。曆史上還常有大旱大澇後發生地震的情況,這可能是地下水的多少發生變化,破壞原來的平衡,觸發了地震。

地震與天氣的變化是有關係,但具體有多大關係,有什麼規律,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曆史上的特大地震

葡萄牙裏斯本大地震

葡萄牙首都裏斯本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它位於橫貫全國的特茹河入海口,整個城市坐落在7座小山上。市區中雄偉的教堂依山而建,繁華的街道上商店林立,人群熙熙攘攘,到處都呈現出一派大都市的繁華景象。

1755年11月2日,星期六,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是基督教的萬聖節。上午9點多鍾成千上萬的聖徒們聚集在市區內的6座大教堂裏虔誠地向上帝膜拜,悠揚的鍾聲和祈禱聲不絕於耳。突然,大地像波濤中的輪船一樣不停地晃動起來,裏斯本發生了7.8級的破壞性大地震。

伴隨著地麵的顫抖,從地下傳來雷鳴般的響聲。教堂和其他建築物開始倒塌,聖·維森特大教堂中的600多名聖徒幾乎全部遇難;聖·卡塔裏納教堂砸死了400人,聖·保羅教堂砸死了300人;整個市區2萬多座建築物中有1.7萬座變成了廢墟。幾分鍾內就有大約3萬人被奪去生命。僥幸從屋裏跑出來的人們,都被眼前的情景嚇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跪倒在大教堂廣場上,祈求上帝的憐憫,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

在大約15分鍾的大震過後,地麵仍然像痙攣似地顫抖著,許多人擁上大街,向寬闊的海岸跑去,以為那裏一定是躲避房倒屋塌的好地方。然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被地震攪起的海水正像惡狼一樣向人們撲來。一位幸存者在海嘯中死裏逃生,他在事後回憶道:“突然,海邊一片驚呼聲:‘海水上岸了,我們全完了!’我轉向大海,看見海水飛速向岸邊湧來,這種速度是任何狂風的力量所達不到的。一瞬間,一團巨大的浪濤像山峰一樣帶著響聲衝上岸來,泡沫四濺。許多人被卷走,更多的人陷在齊腰深的水裏,其餘的人如喪家之犬一樣瘋狂地逃走。”

在地震掀起的滾滾煙塵中,教堂裏的蠟燭和居民家裏的爐子在許多地方引起大火。無情的烈焰燒毀了商店裏的貨物,檔案館裏的珍貴資料,華麗的歌劇院和富麗堂皇的皇宮。許多人雖然從倒塌的建築物和凶猛的海嘯中死裏逃生,卻死於濃煙的窒息和烈火的焚燒。大火一直燃燒了7個晝夜,遍體鱗傷的裏斯本最終毀滅於大火。

深愛著臣民的年輕國王約瑟夫為民著想,在震後實行埋葬死者和賑濟災民的政策,不但在一周內全部埋了死者,而且使幸存的20萬人免遭饑餓。朝廷用15年時間重建了裏斯本,拆除了破舊的平房,拓寬了原有的街道,使一座新的裏斯本重新屹立在大西洋東岸。

智利大地震

智利位於南美洲的西岸,整個國家沿海岸呈南北向的條帶狀分布,延長達4000餘千米。這裏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但也是多發地震的國家。據統計,全世界每年記錄的近萬次地震有21%發生在這裏(絕大多數是非破壞性地震)。1939年1月24日發生的大地震給智利帶來了一場巨大的災難。

午夜時分,古城奇廉還沉浸在一片喧鬧的夜生活之中,奇廉國立戲院內300多個座位全部滿員,人們正在觀看一部新公映的電影。然而,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夜裏11點35分,戲院的天棚和四壁在地殼的顫動中突然向他們砸來,所有的人甚至來不及叫一聲便被掩埋在瓦礫中。

奇廉,這個有5萬人口的城鎮損失最為慘重,由於街道狹窄彎曲,加之房屋低小零亂,使得發震後全城到處都是一片廢墟,幾乎無路可走,給救援帶來極大的困難。大約有1萬人死亡,兩萬人受傷。

在距首都聖地亞哥400千米的省城康塞普西翁,情況也同樣嚴重,有75%的建築被毀,地震將上萬名礦工封在井下;15座天主教堂被夷為平地,死傷近5萬人。

地震過後,震區的氣候極不正常,不但溫度很高,而且烈日當空,灼熱的陽光照在無數的屍體上,散發著難聞的氣味。人們心裏明白,如果不采取緊急措施,瘟疫很快會奪走幸存者的生命。由於地震將鐵路、公路交通全部破壞,大批救援人員被阻滯在城外,政府電令奇廉和康塞普西翁兩市居民想盡一切辦法迅速撤離災區。留在市區的少量士兵和救護人員因無水和沒有飲食,也處在極其困難的境地。據《紐約時報》報道:“可憐的士兵和救護人員在酷熱的太陽下一刻不停地掩埋屍體,救護傷員,從建築廢墟中營救幸存者,可他們連足夠的水也喝不到。”

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自然它那強大的威力戲弄著渺小的人類。烈日之後緊接著是一場強大的暴風雨。肆虐的狂風卷走了臨時搭起的帳篷,冰涼的暴雨抽打在人們身上,災民們再一次陷入了無家可歸的境地。漆黑的夜色裏,人們在刺骨的寒風中縮蜷著身體,有人從此再也沒有站起來。

這次大地震使智利中部富庶的產糧區受到極大損失,工業也一度陷入癱瘓狀態,多年後人們才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來。

日本關東大地震

日本國以略呈弧形的島嶼遍布在亞洲大陸的東南外緣,以多地震而著稱於世,每年發生地震千餘次,被稱為“地震列島”。

1923年9月1日正午時分,天氣晴朗,豔陽高照,在從東京到橫濱28千米範圍內的都市區中,人們和往常一樣緊張地忙碌著,職員和工人們陸續走向餐館和食堂,準備享受美味的午餐;年輕的家庭主婦們早已做好了飯,等待著從學校歸來的孩子們,生活平靜得令人毫無警覺,誰也沒有想到魔鬼正從地下深處襲來。

11時58分,東京南部90千米處的相漠灣海底突然發生8.3級強烈地震,地震和它所引發的海嘯襲擊了日本關東平原地區。首都東京和最大的港口城市橫濱損失最為慘重。在第一次震動過去24小時之後,又發生了一次強烈餘震,隨後的一周餘震不斷,大約有幾百次之多。

伴隨著大地的抖動,驚慌的人們衝向大街,頓時,馬路上被擠得水泄不通。在無奈無助的驚恐中,人們拚命地尋找避難場所,你推我擠,東倒西歪,互相踐踏,哭喊聲、叫罵聲響成一片,可是整個城市裏哪兒還有可躲避的地方呢。

倒塌的建築造成了幾萬人的死亡,但隨之而來的一場大火又上演了一幕更慘烈的悲劇。

由於日本關東地區素來多地震,加之當時的經濟條件所限,房屋多為木質結構,恰逢發震時又正當做午飯的時候,所以,漫天大火瞬間而起,整個東京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大火初起時,消防人員和一些居民還試圖將火撲滅,但地震已將所有的供水管道破壞殆盡,人們隻能望火興歎。《日本紀事報》的一位記者描寫道:“人們雖然逃離了震魔,又遇上了火妖。他們倒在地上,渾身都是火燙的血泡。比起那些被燒得隻剩一把灰的人來說,他們也許是幸運的。那一堆堆、一片片灰燼,究竟包含著多少生命呢?沒有人知道。數不清的人被火燒死,發出的惡臭,幾十裏外都可聞見,特別在運河一帶,數百名逃生者被燒死在那兒。”

夜幕被熊熊烈火撕毀,天空一片猩紅色,如此巨大的火災前所未有,一切都在熾熱的烈火中毀滅。東京城中的15家醫院隻有一家幸存,其餘的14家全被大火燒毀;著名的皇家大學圖書館的所有珍藏書刊和文件煙飛灰滅,蕩然無存。在這次地震和大火中有30萬幢建築倒塌,近5萬人死亡,10萬人受傷,幾十萬人無家可歸。東京像受了重傷的巨人,倒在大地上,奄奄一息。

離東京28千米遠的橫濱市,也遭到了同樣的厄運。這個當時有50萬人口的港口城市,曾被稱為“外國人的樂園”、“充滿異國情調的不夜港”和“日本富商的花園式勝地”。但是,無情的地震和大火毀滅了這裏的一切。整個城市變成了無法辨認的廢墟,碼頭和港口全部被破壞,街路上的巨大裂縫像惡魔的嘴一樣大張著,可以吞下卡車,被火燒焦的屍體一堆堆到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