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感、行為的獨特模式,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人格具有智慧的力量、意誌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所以,培養女孩擁有優等人格,就等於讓女孩擁有良好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行為品質,這樣的女孩就會具有創造好生活的能力和獲得幸福的資本。
絕不可以失去自信
有一個女孩曾經給我發郵件說,她要參加區裏舉辦的英語大賽了。雖然是年級老師推薦的,不過也是經過層層篩選才被選中的。但是,她還是覺得心裏虛虛的,擔心萬一不能取得好成績,拿不到名次,會辜負大家。到時候怎麼麵對老師殷切的目光、同學羨慕的表情呢?唉,真是苦惱!她是多麼希望去更廣闊的世界展示自己,可是真的有機會了,又非常擔心,連覺都睡不好。
我知道這是一個成績不錯而又積極上進的女孩,隻是比較缺乏自信。因為缺乏自信,接下來的比賽對她而言可能就會是一場“帶著枷鎖的表演”,無法展現出她的實力和水平,於是我及時地給她做了疏導。
擁有自信,才能擁有更多
自信,是自己對自己能力、水平的信任,也就是說,自己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有什麼樣的特長以及有哪些不足。隻有當一個人有了自信,才能製訂適合自己的目標,才能根據現實情況做出合理的判斷,從而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所以,擁有自信就擁有了客觀看待現實的眼光,擁有了對自己的正確預期。而不自信,則會把簡單的事情想複雜,把稍微複雜一點的問題就當成困難了。
一個人有沒有自信,帶來的結果將是天壤之別。孫宇晨是一名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北京大學的學生。大一時,他在《萌芽》雜誌發表了文章《一道論證題》,告訴人們“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彌補任何的遺憾,隻要你下定了決心”。大學四年後,他以北京大學曆史係總分排名第一的成績畢業。
考入北京大學,這是經曆了怎樣的恒久的努力才實現的夢想啊!大多數人的思維可能都是這樣的。但是,孫宇晨顛覆了人們的慣常思維。整個中學階段,孫宇晨從來都不是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好學生”。初中,他玩了三年網遊。進入高中後,他對網遊的熱情驟減,但是對小說的興趣開始濃厚,讀書幾乎占用了他所有的時間。到了高二,他的成績“穩居倒數前十”,物理成績尤其差,隻有二三十分,孫宇晨不得不轉為文科生。
這個時候,他想到常規的升學之路已經不適合自己,便開始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帶著極高的期望,他先後報名參加了第八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和北京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但是卻失望而歸。
殘酷的現實讓他不得不再一次審視自己眼下的路該怎麼走,他再一次選擇了高考。為了取得好成績,他近於嚴苛地為自己定下了五項要求:第一,把所有與應試無關的書全部搬回家,隻留下一本《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第二,絕對不進圖書館,所有課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收起對老師的愛憎,以獲得應試的知識為目的;第四,保證晚自修的時間,3小時積極進行應試訓練;第五,製訂每天的計劃,並嚴格完成。
進入高三年級的時候,他的模擬考試成績是450分,他給自己偷偷定下衝刺目標: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漸漸地,他的成績逼近了600分,但增長勢頭也就此放緩。這個時候,他又在思考怎麼才能獲得更大的進步。
就在距離高考還有6個月時,他獲得了第九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複試資格。孫宇晨拋下所有顧慮,前往上海參加複試。他順利拿到一等獎,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程鬱綴和招生辦公室主任劉明利給予了他參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資格:高考時可於錄取分數線下20分錄取。而這意味著,若想考入北京大學,他還需要在剩下的5個月內將成績再提高50分。然而,他做到了。
後來,他這樣解釋這種“完完全全的飛躍”:每個人的潛能其實往往是被過低的自我預期所壓抑的。也就是說,是我們自己不夠自信,才看低了自己,錯過了能做到的事情。有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高看”自己一眼,因為沒有做不到的,隻有想不到的。
自信女孩是培養出來的
如果哪個女孩不夠自信,總是表現得畏畏縮縮,那麼,我們就要好好了解一下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因為她的不自信與她的生活環境、所受到的教育是緊密相連的。
1.分析不自信的原因,確定合理的期望值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不自信是人的自然本性,當人降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基本的生存不得不依靠父母,這在兒童的潛意識中紮下了“我無能”的根。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父母不重視培養女孩獨立自主的意識,她就無法克服不自信,一旦遇到問題,不自信就會如影隨形,從潛意識之中跳出來。
於是,伴隨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成了養育孩子的重要內容,因為孩子有無自信關係到孩子能否擁有健全的社會化人格,是否掌握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如果孩子從小就不被我們喜愛和重視,而且家庭地位比較低,父母不夠勤勞、上進,那麼孩子因為缺乏溫暖、經常遭到別人輕視等,就會形成對自己過低的看法。特別是在孩子自尊心建立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總是貶低孩子,孩子在做事、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獲得肯定的評價,就會覺得自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