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擁有優等人格,女孩才有幸福的資本(2)(3 / 3)

聽大家這麼說,我想,做個孝順孩子當然沒錯,但是如果孝順到處處聽父母的話,完全不考慮自己的意誌、意願,那麼,就是“愚孝”了。

孝順,是人的基本特質

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誌。漢代就有“舉孝廉”的做法,隻有孝順父母,才能當官。另外還有“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名句,足見,孝順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東漢人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得病去世,他在傷心的同時更加倍地孝敬父親。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先將父親的床鋪扇涼、趕走蚊蟲,然後再請父親就寢;寒冷的冬天,他用自己的身體將父親的被子焐暖,然後再請父親安睡。黃香的孝順美名因此遠揚,被人稱作“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即使在現代,也有很多孝順的典範,有背婆婆去打工的兒媳婦、有背母親看病的孝順兒子,等等。當然也有不孝順的,有的殺了自己的父母,有的靠父母養著,有的跟父母吵架,等等。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孩子孝順不孝順,全在於父母的教育。

《沈陽日報》做了一次關於孩子如何理解孝順的調查,調查對象是小學生。參加此次調查的100多名小學生全部是2000年之後出生的,其中有95%是獨生子女。麵對“你怎麼理解‘孝’”這一問題,有90%的小學生答案都是“聽父母的話”和“好好學習”。孩子們普遍認為,孝順父母以及長輩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成績好,平時聽父母的話。超過70%的孩子平時在家會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80%的小學生認為父母平時工作很辛苦,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在如何具體對長輩盡孝方麵,80%的孩子回答不出父母的生日,也沒有送過父母禮物,一些孩子甚至連父母的具體工作單位也說不清楚。

孩子們有多“孝”,通過上麵的調查我們已經有了判斷。那麼,家長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孝順嗎?此次調查,家長們無一例外地給孩子的孝順評分非常高,超過80%的家長給孩子的評分達到90分以上,直接給100分的家長也不在少數。

究其原因,記者發現,家長們對孩子的要求非常之低,許多家長可以說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簡單一句話:隻要待在家裏,多陪陪父母就行。最多也就是要求孩子做點家務。

看來,當下家庭對孩子是否足夠孝順並不是很重視,也不知道怎麼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在這裏,我們就教家長一些方法。

一定要培養孩子擁有孝順的美德

古語雲:“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連動物都知道報答父母偉大的養育之恩,更何況人呢?而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敬愛、不孝順,那他一定是不會懂得感恩的。所以,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孝順的美德。

1.“孝順”教育不是可有可無

一個孩子是否孝順,體現的是這個孩子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而不孝順的孩子人格是不健全的。當下,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停留在讓孩子學習好、將來有本事、出人頭地上,而忽略了人格培養。是否孝順是一個孩子是否具有愛心的表現,而愛心是人格的核心內容。人格不健全,孩子的社會化程度就低,很難最大化地實現自己,也就是說,孩子到達不了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的頂峰。

所以,孝順教育無論是從培養孩子成才來講,還是從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否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麵。

2.父母要給孩子孝順的機會

在上麵的調查中,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受到的關於“孝”的教育都是來自於學校。90%的學生是在學校學習的《弟子規》,隻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平時在生活中父母對他們進行過“孝”的教育。

試想,即使學校給予了孩子充分的“孝順”的教育,但是到了家裏,父母把孩子當成皇帝一樣伺候著,那麼孝順頂多停留在思想層麵,而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孩子便“孝”不起來。孩子們本身都是孝順的,我們在提升他們知識與能力的同時,也應該給他們機會,教會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付諸實踐。

千萬不要覺得我正當年,孩子太小,我的事情他不懂,家裏的工作我一伸手就做了,他也做不來。那樣,就會培養出孩子的“享受”習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孝順品質。當孩子吃東西時,父母應該與他一起分享;平時多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適當地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讓孩子有機會主動關心父母。

3.接受父母合理的建議

“順”字看似簡單,但是做起來不容易。特別是在當下這個開放自主、資訊多元、傳播便捷迅速的時代,孩子的大腦裏裝滿了各種各樣的想法,很容易使他們自以為是,而看不起父母的建議。所以,要想讓他們聽話,我們先要鎮得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