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抱著一絲希望敲開了一戶人家的大門,見到女主人後,他很謙恭地表達了自己的需要。女主人微微一笑,回身就進了房門。大學生有點納悶,難道說給點水都不可以嗎?一會兒,他看到女主人走了出來,手裏捧著一杯熱氣騰騰的牛奶。大學生感動萬分,喝完鞠了一躬就離開了。
若幹年後,大學生成了有名的醫生,開了自己的診所,很有錢,也很有地位。但是他仍然無法忘記當年那位女主人,還有那杯牛奶。有一天,他的診所來了一位重病患者,他欣喜地發現,正是那位善良的女主人。他知道這樣的病症一般的家庭是負擔不起醫療費的,但是他一分鍾都沒有猶豫就給予了救治。病人的生命得救了,但是醒來後,她又發愁了,因為自己的家境是負擔不起這麼昂貴的醫療費的。當她想著回家籌款並結束治療的時候,她見到了自己的付費單,上麵是:“一杯牛奶,已付!”此時,她淚流滿麵,她覺得自己是被上帝疼愛的人,才有了這樣的好運。
誰是我們的上帝呢?誰在主宰我們的命運呢?當然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善良,並做出善舉,就會品嚐善的果實,而一個人善良的品性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給孩子全麵的善良教育
一提到“善良”,我們就會想到心眼好,不害人,於是我們的教育就容易落在不坑人、不害人上麵。這樣的教育其實是不全麵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下有的孩子對別人是不夠和善的,態度很差,有的家長會覺得這與善良無關。其實,一個人的性情、態度、言語等不夠溫柔和平,是容易傷害到別人的,這就違背了善。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有的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會想方設法讓別人不舒服,其實這樣做雖然是“以牙還牙”,但也是懷著惡意的。
所以,善的教育需要更全麵一些,才能使孩子真正做到純真溫厚,沒有惡意,和善,成為心地好的人。
1.盡早教孩子樹立善惡標準
要想女兒沒有惡行,就要先讓女兒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善的行為,什麼樣的行為是惡的行為。我們首先要告訴孩子傷害別人的事情,比如打人、罵人、破壞別人的物品、破壞自然、抨擊別人,都是惡的行為。而愛護自然、尊重他人、愛護別人的名譽和物品、盡可能地給別人帶來快樂,都是善的行為。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要不斷地提示孩子什麼樣的做法是善的,什麼樣的做法是惡的。當孩子有了善的行為的時候,我們可以對他說:“你做得很對!”當孩子有不善良的行為的時候,我們要對他說:“不能這樣做,這會讓別人很難過!”
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女孩在外邊玩的時候,一位老奶奶不小心踩到了她的裙子,她立刻扯著嗓子喊:“長沒長眼睛啊?”媽媽聽到了,對她說:“奶奶老了,眼花了,不是故意的。你這樣大聲很不禮貌。你應該說,奶奶,您踩到我的裙子了。快跟奶奶道歉!”女孩眨巴著眼睛說:“奶奶,對不起!”
當孩子有不善良的行為的時候,我們給孩子指出來,並教會孩子正確的做法,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善行,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孩子對人態度溫和
善良有一個最為重要的表現,那就是性情、態度、言語等要溫柔和平。那些挑釁的、找茬的、傲慢的、冷漠的話語,別人聽起來都會不舒服,都會帶給別人不好的感覺,所以都是不友善的。而禮貌的、溫和的話語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我們從小就要教孩子對人態度和善,即使生氣的時候也不要發火,而要努力控製自己的情緒。不管什麼樣的分歧,都應試圖通過溝通的方式來解決,而不是發脾氣,這樣有利於孩子養成溫和待人的習慣。
3.帶孩子做善事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最柔軟的部分,這是善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我們帶孩子去接觸窮苦地方的人、命運悲慘的人、生病的人、遭受意外傷害的人,都能激發孩子內心深處的善良。我們對這些人慷慨地出手相助,表達的是我們對弱勢群體的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就是善良的態度。孩子習得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在學著做一個善良的人。
孝順,不僅僅是聽話
最近在小區裏聊天,幾位阿姨談起家長裏短,說有個女孩又離婚了。我說:“她不是去年就離婚了嗎?”“什麼呀?”一位阿姨撇撇嘴,說,“去年是離了,可離了不久,她媽媽就看上了一個男孩。男方因為年齡大了,就提議早點結婚。她媽媽覺得有道理,又擔心對方遇到更好的女孩後不要自己的女兒了,就答應了下來。經曆了一次失敗婚姻的女兒,本打算好好地休整休整再開始第二段戀情,可是看到媽媽那麼急切,覺得對方條件也確實還說得過去,就答應了。結果,婚後不久,女孩就發現了那個男孩有賭博的壞毛病,規勸無效後,不得不再次離婚了。”
阿姨們說,那是個好姑娘,特別孝順父母,怕媽媽擔心,這次離婚後好久都沒跟媽媽說,自己偷偷在外麵租房子住。不過就是因為太聽媽媽的話了,第二次才草率結婚,結果沒多久,又離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