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農婦生了兩個兒子,轉眼間兒子長大成人,各有各的事業。大兒子賣傘,小兒子織布。按理說,兒子們有自己的事情做,不去外邊惹是生非,做媽媽的應該非常開心才是。可是,這位農婦每天都不開心:下雨了,她擔心小兒子織好的布沒地方可以晾曬;天晴了,她又擔心大兒子的傘賣不出去。就這樣,這位農婦沒有過過一天快樂的日子。
如果我們以不知足的心態對待當下的自己,那麼,不管我們每天有多大的收獲,我們做了多麼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都是不開心的,因為我們的眼裏隻有不足,沒有擁有的東西,我們總是感覺自己處於缺失狀態,所以,我們不快樂。沒有快樂,人生就真的失去了樂趣。特別是童年的時候如果不快樂,那孩子的一生都會快樂不起來。
從童年起,做個知足的人
為了讓孩子從小就品嚐快樂的滋味,做個幸福的人,我們就要培養孩子具有知足的心態。
1.修剪不必要的欲望
有的時候,很多人被自己太多的欲望所累,才會不知足。那天看一檔法製欄目,是關於一個搶劫團夥被抓獲後的跟蹤報道。犯罪嫌疑人裏有一個小夥子,他本來是一名大學生,但是覺得即使大學畢業了也買不起房,於是就輟學做生意去了。剛開始,生意做得還不錯,賺了一些錢,後來卻把所有的錢都賠進去了,又結識了一幫不正經的朋友,經常無所事事地在一起聊天、喝酒。
這個時候,這位大學生交了一位女友,兩人感情很好,最主要的是女友不嫌他窮,願意跟他一起創業。可是,他覺得讓女友過這樣的日子太虧了,為了讓女友過上好日子,他成了搶劫犯。後來,有記者采訪他,問是和女友一起過窮日子好,還是現在好。他說,當然是過窮日子好啊!
是啊,雖然窮,但是有快樂,有彼此的心心相印,有自由,有美好的未來在等待著。可是如今,那些當初沒有放在眼裏的東西都成了夢寐以求的奢侈品。
所以,麵對鋪天蓋地的誘惑,我們需要保持內心的冷靜,修剪掉不必要的欲望,這樣才能堅守住當下的幸福,日子也會過得更快樂。
要想孩子具有修剪欲望的本領,家長自己首先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不做非分之事,滿足於當下的生活,這樣,孩子就會耳濡目染。其次,當孩子有了不切合實際的物質要求的時候,我們要告訴他:“這個咱們買不起!”“咱們一個月隻能去外邊吃一餐飯,要不咱們的錢就不夠了。其實,在家裏吃飯又幹淨又有營養,一家人又能在一起,也很幸福!”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對孩子說說我們生活上的“富有”。比如,“奶奶八十多歲了還很健康,還能和我們一起聊天,我們的心裏很溫暖!老天爺很厚待我們啊!”“我們今天有飯吃,已經很幸福了。因為有很多小朋友現在還處於饑餓之中。”這樣,孩子就能認識到自己是幸福的人,心中的知足感就慢慢滋生了。
2.不要盲目比較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在被別人比較:被與同事比較工作能力、被與同學比較誰出息大、被與熟人比較容顏的靚麗、被與同齡人比較誰的孩子有出息。而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比較別人,除了上麵那些內容,我們還比較孩子們的學習成績、特長、性格、外表等等。如果我們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較,孩子就會有不踏實感、不滿足感,於是就會盲目地和別人比較,比學習、比吃、比穿、比特長,比得內心焦慮,惶恐無比,哪裏還看得到自己已經擁有的能力呢?
不夠善良難以成為好人
那天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是一個二十歲的女孩打車回家,在路上看到雪地裏躺著一個人,女孩便央求司機在此停車:“師傅,你快停車,雪地裏躺著的那人我來時就看見了,這都快一個小時了,他還沒走呢,這大冷天的,還不得凍死啊!”司機停車後,看到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躺在雪地裏。女孩和司機一起把老人抬上車,司機問她和老人是什麼關係,女孩說:“我不認識他,我就是怕大冷天的凍壞人!”
看到這裏,任誰心裏都會湧上一股溫暖,覺得那老人真是幸運,遇到了這麼善良的女孩!我相信有了這次經曆,那個老人如果遇到類似情況,也會出手相助。因為,被救助過的人一旦品嚐了善的甜果,他們也會向善。善良的人一定是有愛心的,因為有愛才不會傷害別人,所以,善是成就好人格的基礎。
善良,才能積累福德
人與人是相互影響的,當我們善待別人的時候,也會得到別人的善待。所以,一個善良的人是福德無限的。因為他的善傳遞給了很多人,每一個人又在製造一個新的善的循環鏈。一個人做過的善事越多,被循環的次數越多,得到的福報也就越多。
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一個窮困的大學生,利用假期去推銷產品以獲得一些收入。他挨家挨戶地走,走了一天,說破了嘴皮,也沒有推銷出一套產品,此時心情萬分沮喪,最糟糕的是奔波了一天連一口水都沒有喝上。此時的他已經不想著推銷什麼產品了,隻想著喝口水潤潤喉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