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及早改變糟糕行為,女孩心理更健康(1)(1 / 3)

心理和行為是相對應的,好行為塑造出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凝聚出好行為。所以,當孩子行為糟糕的時候,我們不要停留在行為的表麵或者結果上,對孩子大加嗬斥,而要透過行為剖析孩子的內心世界,然後糾正孩子的錯誤想法,這樣才能治本,不耽誤孩子的人格發展。

殘忍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

那天,我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一隻可愛的小兔子被一個年輕的女孩活生生地折磨死了。我不知道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即使想發泄,也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怎麼可以拿小動物當道具?

生活中有很多人親切地稱小動物為“兒子”、“寶貝”,就在於小動物非常可愛,很通人性,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這些人一定理解不了那些虐待小動物的行為。有的媽媽為了鍛煉孩子的膽量,便鼓勵孩子掐死金魚、挖掉貓咪的眼睛,而今天,我們又看到了年輕女孩虐待小白兔的一幕。除了讓人難以理解外,我不禁想:女孩們那麼溫柔可愛的外表下麵何以藏著一顆如此殘暴的心,以至於做出如此殘忍的事情?

或者缺乏愛心,或者壓力太大

關於女孩殘害小動物,我想到的原因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就是缺乏對動物的愛心。

從女孩小的時候,我們就教育她們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教育她們尊敬師長,善待同學,可是,很多家長的愛心教育僅限於對人方麵,而忽略了孩子對自然界、對動物、對植物的愛。真正的愛,是對整個世界都充滿溫情,所以,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愛的教育僅限於對人,那麼孩子就會缺乏對動物、對自然界的關愛。

那些殘害小生命、踐踏草坪、隨意折斷植物枝條的孩子大都缺乏對動植物的愛心。所以,當孩子任意殘害它們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給孩子以引導,告訴他們這些動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它們是人類的朋友。有的動物甚至能夠保護人類的生活,比如,貓可以捉老鼠,使我們的食物不被老鼠啃食、使我們的物品不被老鼠破壞、使我們的健康不受鼠菌威脅。有的動物能夠啟迪我們的智慧,比如,人類模仿魚類和海豚發明了船和潛艇;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能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麵具等。還有的動物能夠保護主人,這方麵已經有很多影片,比如《狗狗心事》、《忠犬八公》等。

當然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貢獻還有很多,要想利用好,還需要我們充分地了解動植物,多和動植物接觸。人和動植物聯係的紐帶就是愛,如果我們愛它們,它們就會和我們交朋友。當我們把動植物對人類的好處說給孩子聽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動植物都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不能殘害它們。

另一種原因就是因為壓力太大,不知道如何發泄,於是就發泄到了不會說話的動植物身上了。麵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的壓力源在哪裏,然後想辦法幫助孩子解除,這樣才不會使孩子的性格發生扭曲。

所以,我們要想女孩不殘忍地對待動植物,需要做兩方麵的工作:一是培養女孩對動植物的愛心,二是幫助女孩解除心理上的壓力。這樣,女孩的內心祥和自然,也就不會通過殘害動物、摧毀植物來發泄內心的不痛快了。

教女孩不殘忍之法

那麼,我們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從內心深處就以平等、友愛的姿態對待小動物呢?

1.隨時糾正孩子對待動物的態度

孩子對待動物的態度不是一下子就有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養成的。當孩子沒有建立起對待小動物的正確態度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會亂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及時地糾正孩子的行為。比如,當孩子去動物園要拔孔雀毛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製止孩子的行為,並告訴孩子,這樣孔雀會很疼,甚至會因此生病,那樣的話,我們再來動物園就看不到這麼漂亮的孔雀了。如果動物園裏沒有孔雀,還有什麼意思呢?

2.培養女孩對動物的愛心

人和動物都是有感情的,像小貓、小狗、小兔子、小烏龜等小動物都很通人情,當女孩照料這些小動物的時候,就會對它們產生感情,同時小動物也會給孩子以回應,比如,小女孩一進家門,小狗就會迎上來,圍著她轉來轉去表示親昵;而小烏龜、小貓則會抬頭呼應小主人的逗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些小動物不僅僅是女孩飼養的寵物,還是她們心靈上的伴侶,讓她們在業餘時間不再孤單。

當孩子飼養了一隻小動物的時候,就會覺得動物是非常可愛和友好的,也就把動物當成人類的朋友了,自然不會虐待和傷害它們。

3.正視孩子的壓力

某公司董事長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務,許諾自己將早到晚回。有一次,他看報看得太入迷以致忘了時間。為了不遲到,他便在公路上超速駕駛,結果被警察開了罰單,最後還是誤了時間。這位董事長憤怒至極,回到辦公室時,為了轉移別人的注意,他將銷售經理叫到辦公室訓斥了一番。銷售經理挨訓之後,氣急敗壞地走出董事長辦公室,然後將秘書叫到自己的辦公室並對他挑剔了一番。秘書無緣無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氣,就故意找接線員的茬兒。接線員無可奈何,垂頭喪氣地回到家,對著自己的兒子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父親痛斥之後,也很惱火,便向自己家裏的貓狠狠地踢了一腳。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