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讓孩子自己選擇
讓孩子自己選擇,體現的是我們對孩子的尊重,這份尊重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還包括當孩子的選擇不是很完美的時候,甚至是錯誤的時候,我們都不發火,而是理解孩子的選擇。我們一定要明白,孩子有孩子的標準,他們的標準和我們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定不要以我們心中的標準去評價孩子的選擇。
讓孩子去選擇,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孩子創造選擇的機會。有一位媽媽覺得自己的女兒比較靦腆,就不斷地給女兒創造表達自己需要的機會。夏天的時候,女兒口渴了,想喝飲料,這時,媽媽就會對女兒說:“媽媽給你錢,你自己去買。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己去買,然後喝;一個是不買,渴著。”開始的時候女兒跨越不了自己的膽怯,選擇了忍著。以後,又遇到這樣的選擇,女兒覺得忍著真是太不舒服了,於是就選擇了自己去買。雖然是心裏打著鼓對售貨員說出了自己要買什麼,可是買回來後,女兒別提有多高興了!她幾乎是高聲喊叫著回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我買回飲料了!您喝一口!”那架勢,就像一個凱旋的將軍。
孩子的選擇能力就是在這樣不斷選擇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做成了一件事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3.提升孩子的思考、判斷能力
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是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鍛煉出來的,體現了一個人的學識和經驗。同時,也受製於孩子的性格。很多衝動型的孩子,容易憑直覺做出判斷,於是,就會出現考慮不周到的情況。麵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需要給他們更多的自己思考的機會,提升他們的分析判斷、權衡利弊、歸納綜合的能力。
舉個簡單例子,上學忘記帶雨傘是很多孩子都會遇到的事情,有的媽媽就嘮叨說自己的孩子從來沒主動帶過傘,每次都得家人去送。而有位媽媽則說:“我女兒長這麼大忘記過三次,忘記了就自己想辦法,現在,我女兒已經養成了每天出門看天氣的習慣。”
什麼事情,隻有養成了不逃避的習慣,才能在麵對的過程中提升對事情的認識,從而學會思考,成為有主見的人。
爛好人隻會拖了自己的後腿
有個已婚女士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說在高中時候曾經強烈追求過她的一位同學如今又找到了她,頻繁地約她出來聊天、吃飯。這位同學當下發展得很好,很有錢,但是家庭生活卻不幸福,原因是妻子不夠賢惠。女士很同情自己的同學,也就出來聊了幾次天,但是,絕沒有逾越正常交往的尺度。
可是,另外兩個人卻不這麼想,一個是女士的老公,另一個是同學的妻子,他們懷疑他們兩人舊情複燃,還為此產生了家庭矛盾。女士很苦惱,她說,這麼正常的交往竟然會被懷疑,這個世界還有沒有信任呢?並且很氣憤。我勸她,以後約會的時候帶上雙方的愛人,不就沒有這樣的誤解了嗎?可是,女士非常不理解,她覺得那樣就沒法聊天了。我說,那就不要見麵了。當同學之間的關係影響到家庭的安寧的時候,還是不見為好。她還是覺得我的意見不夠好,因為她覺得沒有理由拒絕同學的正常聊天的要求。
至此,我真是無語了。我覺得有些沒有存在必要的事情就該果斷的拒絕,猶豫不決帶來的將是更大的麻煩。
不懂拒絕的女孩要吃虧
當下的時代是一個充斥著巨大誘惑、文化多元、價值多極化的時代,各種各樣的行為、做法都在登堂入室,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拒絕能力,一味遷就、順從,很容易陷進去或者被蒙蔽,給自己帶來傷害。
我曾經看過一篇報道,說香港十三四歲的少女跟男友到時鍾酒店發生性行為,這種俗稱“爆房”的情況的普及,是否意味著時下的少女在性方麵很開放?一項調查發現,43%有性經驗的受訪少女稱,自己是在沒有特別原因下糊裏糊塗奉獻“第一次”的;32%的受訪者稱,自己是由於不懂拒絕才獻身的。調查團體指出,受訪少女對性並非沒有底線,隻是為了取悅男方才妥協的,建議學校的性教育加入自主訓練,教導女生堅拒另一半的性要求。
參與調查的中大社會工作學係導師譚巧蓮表示,研究反映有受訪少女“言行不符”,她們理性上知道不能隨便發生性行為,卻因為不懂拒絕,在半推半就之下與人發生了關係。她說,香港中學性教育仍屬單向的知識灌輸,較少與學生交互。她建議加入自主訓練,教導學生兩性平等的觀念,女生可主宰自己的身體,男生也要尊重另一半的意願。
不懂拒絕,不僅僅傷害了自己的身體,還會惹來其他的麻煩。比如,被蒙騙了財務、被栽贓陷害等。
女孩之所以不懂拒絕,原因很多,最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最為普遍的一點就是害怕失去。這似乎是一種本能,當別人提出什麼要求的時候,特別是很在意的人提出來的時候,女孩擔心如果拒絕就會失去這樣的一種關係,於是,忍著自己的不便利,就答應了。如果一個人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那麼,到頭來受罪的就是自己了,因為長久地遷就別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