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個連續發展的過程,一步一步努力走好,就能一點一點地收獲幸福。婚姻是女孩生活中的大事,嫁人如第二次投胎,關係著女孩一生的幸福。這項重要的選擇凝聚的是女孩從出生起就開始的對於婚姻的認識和理解。她們有什麼樣的認識,就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她們對婚姻的認識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和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給予女孩認識婚姻的機會。
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那天,在網絡上讀到一篇很有意思的媽媽日記,是描述女兒探尋出生問題的。
女兒小時候,總是愛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媽媽有時候就笑著回答她:“是因為上帝看到爸爸媽媽太孤單了,就把你這個可愛的小天使送給我們做伴來了。”女兒看到媽媽不是很認真的樣子,就沒再說什麼。之後常常是,玩著玩著就會突然問:“媽媽,那我又是怎麼冒出來的呢?”媽媽更覺得可笑了,就隨口說:“你就像那個孫悟空一樣啊,也是從大石頭裏蹦出來的!”她平時很喜歡看電視劇《西遊記》,看到那個神通廣大的孫大聖,竟然也和自己的出處一樣,覺得還滿意吧,就沒再追問了。
有一次睡覺前,她又問媽媽:“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媽媽又說:“你就是從石頭裏蹦出來的呀!”沒想到她突然緊緊地抱住媽媽,有點膽怯地說:“媽媽,你不要說我是從石頭裏出來的。”“為啥呀?”“從石頭裏出來好可怕!”“從石頭裏出來有什麼可怕的呀?孫悟空不也是從石頭裏出來的嘛。”“反正我一想到從石頭裏出來就覺得恐怖,媽媽,你不要再這樣說了,好嗎?”為了不給女兒造成心理陰影,媽媽之後便盡量不去觸及這個話題。
後來,她再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媽媽就換了個版本,以講故事的形式告訴她:“有一次,媽媽上街買菜,聽到有人大聲叫賣:‘賣寶寶咧,賣寶寶咧。’那個人挑著一對籮筐,一前一後各放著一個小孩,媽媽看到前麵的那個小孩好乖喲,不哭不鬧地坐著,又白白胖胖的,覺得好可愛。後麵的那個小孩呢,又哭又鬧,還長得黑黑瘦瘦的,不好玩。媽媽就花了一塊錢買了前麵那個小孩。”“那後麵那個小孩賣多少錢?”女兒傻傻地插話。“後麵的那個小孩不乖,就是五毛錢媽媽也不會買呀。”“後來呢?”“後來那個白白胖胖的小孩長大了,就是你呀。”媽媽點著女兒的鼻子說。“媽媽我不信,我就是你生的!”女兒半信半疑地看著媽媽,有點著急了。“你看你長得不像媽媽呀。”媽媽把女兒抱到鏡子前,臉挨著臉地比較。女兒仔細端詳了一下,皺了皺眉頭,大概是覺得不像吧。
上文中的媽媽詳細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和女兒探討出生問題的,我不知道談話中的女兒年齡有多大,感覺大概三四歲吧,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媽媽以玩笑的態度來回答女兒這個問題,就顯得非常不妥當。如何不妥當,我們下麵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你是父母愛的結晶
每位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相同的問題,那就是:“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媽媽,我是您生出來的嗎?”“小狗狗是從它媽媽的肚子裏生出來的,我呢?”“第一個人是從哪裏來的?”……不管哪個問題,不管孩子怎麼問,都代表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到開始思考自己是從哪裏來的。
孩子一般從四歲左右開始問這個問題,這個時候他們的小腦袋瓜裏已經知道了男人和女人談戀愛、結婚,然後生寶寶,由對外界的觀察投射到自身身上,他們會想到,寶寶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除了受內在生命發展秩序的指引外,還在於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觀察,所以,不同的孩子因為個性氣質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問這個問題的時間也大有不同。但是,不管孩子什麼時候問這個問題,我們都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什麼樣的回答是正確的引導呢?
有一位媽媽在論壇裏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女兒現在三歲了,那天問我她是從哪裏來的。我告訴她是從媽媽的肚子裏生出來的。因為我是剖腹生的她,所以給她看了刀口的位置,她就很害怕。請問我該如何回答比較好呢?
一位媽媽說,我跟女兒說她是像蝴蝶一樣,把媽媽肚子咬開一個小口飛出來的。她隻是問我痛不痛,並不害怕。她喜歡蝴蝶,也看過動物世界裏蝴蝶的生長過程,所以膽小的她並不害怕。
還有一位媽媽說,爸爸和媽媽相愛、結婚。爸爸用愛在媽媽的心裏種了一粒種子,種子發芽,開花,結果,最後就生出了寶寶。
上麵的兩種回答,第二種顯然比第一種要準確,更能在孩子心中建立起對生命誕生的正確認識。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回答得越科學越鄭重,對孩子的心智發展越有好處。例如,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由爸爸媽媽創造的,爸爸和媽媽認識以後,開始戀愛,結婚後住進同一個房子,當他們決定生一個小寶寶時,爸爸便把一粒種子種到媽媽的肚子裏,那粒種子在媽媽的肚子裏像一棵小樹一樣慢慢長大,長大到媽媽的肚子放不下時就開始尋找出口,這個出口長在媽媽身上,就是生命的通道,通過生命的通道寶寶就從媽媽的身體裏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