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粒子束武器對目標的毀傷作用比激光大。特別是,粒子束比激光武器更能夠穿進目標的深處。
不過,從技術上說,粒子束武器目前的發展水平同作為武器使用的要求之間仍有一定的差距。
太空“殺手”射束炮
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粒子束武器,是一種利用高能強粒子流射束擊毀目標的射束武器,也稱做“射束炮”。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研製成一種叫做“神炮”的粒子束武器,將它配置在衛星或宇宙航行器上,用來攔截處於主動段的洲際核導彈等目標。
粒子束武器一般分為帶電粒子束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
這種射束炮的作用原理是,用接近光的速度發射電子。質子、中子或重離子等離子流。並通過聚焦產生高能量的熱效應,從而引起敵方導彈彈頭爆炸,或者以粒子束射束來破壞導彈上的電子裝置,從而降低核彈頭的殺傷威力,甚至使其失效。
美國研製的“神炮”射束炮,發射的是一種中性粒子束。
當空間偵察器發現敵方發射洲際導彈時,即開始對導彈進行監視,並不斷向“神炮”發送有關敵導彈的數據。在敵導彈脫離大氣層時,運載“神炮”的飛行器或衛星隨即根據指令機動到最佳射擊位置,向目標發射粒子束,將敵導彈擊毀。
為了使射出的粒子束能及時將目標擊毀,這種射束武器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裝備,包括能產生數百萬伏電壓和具有10~1000兆瓦功率的發電機、粒子加速器、在短暫時間內存儲大量電能和引發脈衝的儲能器,以及磁場聚焦放射器等。射束炮通常用高能閃擊或脈衝方式發射。用脈衝方式發射時,其射程可達10千米以上,在幾毫秒的時間內即可將目標擊毀。
射束炮的突出特點,一是它的能量高度集中,威力大;二是效能高;三是速度快,在不到1秒鍾的時間內可摧毀1000千米以外的目標,因而成為理想的反導彈和反衛星武器;四是無慣性,使用方便靈活,可以隨時改變射束的發射方向;五是不受天氣條件影響,具有“全天候”的作戰能力。微波武器
普通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γ射線等,從本質上說,它們都屬於微波。在物理學上用波長和頻率來表現電磁波的性質。
在電磁波中,已有好幾種被用來作為武器,比如X射線激光器、γ射線激光器等。現在人們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微波來製造武器,這就是微波武器。
微波是指波長在分米、厘米、毫米範圍內的無線電波,其頻率為3~300千兆赫。在這個頻率範圍內的無線電波可以用天線輻射出去,所以把這一頻段叫做“射頻”。微波的波長接近於光波,它具有同光波相近的性質。又因微波的傳播是直線前進的,所以它是屬於直線波。
微波武器是這樣一種裝置:用超高頻微波發射機和高增益定向天線,來發射高強度的、彙聚的微波射束,以殺傷敵人和破壞敵人的武器裝備。
研究和試驗表明,強微波對人體和電子元器件具有殺傷和破壞效應,而對一般的武器裝備則無明顯作用。
微波對人體的殺傷效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熱效應”。超強微波能造成人體的外部損傷,如皮膚灼傷、眼睛出現白內障等,嚴重時可導致死亡。二是“非熱效應”。較弱微波能穿過人體皮膚,使人的神經係統受損,出現神經混亂、行為反常等現象;並使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出現頭痛、煩躁不安和記憶力衰退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