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究竟隱居在哪裏
公元前655年,晉國內亂,公子重耳倉惶出逃,屬臣介子推隨公子重耳淪落他鄉,顛沛流離20載,其間曆盡艱辛。在一次流亡途中,食盡糧絕,重耳已是餓得奄奄一息。這時,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供重耳進食。重耳因此而保住性命。介子推此舉稱得上是以身報主、忠心耿耿的忠臣。事後,內亂平息,重耳回國即位,稱晉文公。
作了君主的晉文公,對有功之臣大加封賞,但卻唯獨忘了以身救主的介子推。待他想起時再找介子推,已遍尋不見。聽屬臣講,介子推不為仕途,已攜老母去深山隱居了。
明末人氏馮夢龍在其《東周列國誌》一書中介紹,晉文公為尋到介子推,聽從屬臣之意放火焚山,欲逼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不為名所惑,與仕途絕緣,在大火中母子相抱而死。
介子推潔身自好、寧死不仕的情誌,被後人傳為佳話。
但是,在史學界卻有一個尚未弄清的問題,那就是介子推到底隱居在何處?
據《左傳》載:“晉侯求介子推不獲,以綿上為之田。”《史記》中也記有:“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
綿上山在西河界仙(現山西介休縣)以南。由此,有學者對史書記載介子推隱居綿上山提出疑問。因為介休位於霍山以北,而霍山以北在當時屬狄人領地,介子推怎麼可能遠赴異邦尋覓隱身之處呢?
另據學者考證,乾隆年間修纂的《萬泉縣誌》中記載,萬泉縣(現萬榮縣)西南有一座綿上山,又稱綿山,今又稱孤山。這裏的環境較為適宜隱居,而且又在晉文公統轄的版圖之內。這裏極有可能是介子推的隱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