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小怡從小就備受溺愛,父母和兩個比她大很多的哥哥都把她當成掌上明珠。她聰明伶俐又漂亮出眾,無論在哪裏都是人們注意的焦點。大學時她是校花,追捧者眾多,可在宿舍裏她卻是最讓人討厭的人,因為她總是不打掃衛生、不疊被子、半夜大聲打電話……還經常叫別人給她打飯,卻不知道說謝謝。後來找了個男朋友,對她也是百依百順,她動不動就耍脾氣。後來,男朋友和她提出分手,說:“你這個‘刁蠻公主’,我可伺候不了你一輩子。”她實在是想不通,自己這個“仙女”竟然被人甩了?繼而非常憤怒,決心狠狠地報複他。
上例中的小怡就是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診斷標準。一般認為,自戀型人格障礙有如下特征表現。
缺乏同情心。
有很強的嫉妒心。
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所沒有的特權。
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分的幻想。
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所了解。
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盡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如何治療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一般可采用以下治療方法。
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因此,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可以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征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出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分。要時常告誡自己:必須努力工作,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讚美;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要爭取應得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學會愛別人
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獲得愛,才能真正體驗到放棄自我中心觀的好處。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隻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什麼是表演型人格障礙?
26歲男子劉某,13年前,因不明原因逐漸表現出愛模仿戲裝演員的動作,身著戲裝或其姐的紅毛衣,頭紮鮮花,抹口紅,打扮自己,行為舉止女性化。同時,容易發脾氣,自己的願望如不能得到滿足,就煩躁,甚至打人;變得非常自私,把家裏電視機和洗衣機搬至自己的房間,不許別人使用;愛聽表揚的話,與人談話時,總想讓別人談及自己如何有能力、親戚如何有地位、自己外貌如何出眾等,如果別人談及別的話題,病人常常千方百計地將話題轉向自己,而對別人講話的內容則心不在焉;常常感情用事,以自己高興與否判斷事物的對錯和人的好壞,對別人善意的批評,即使很婉轉,也不能虛心接受,不但不領情,還仇視別人,迫使別人不得不遠離他;常到火車站站口或公共汽車上幫助檢票、售票,表現得很有公益心。近幾年來,與人發生糾紛的次數有所增加,給家庭帶來許多麻煩。
表演型人格障礙,又稱癔症型人格障礙、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或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礙,其主要特征是:人格的過分感情化、誇張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該人格障礙較多發生於少年期後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逐漸趨向成熟,至中年達到明顯緩解。主要病因是幼年創傷性體驗、家庭因素、文化影響等。
表演型人格障礙有什麼特征?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表情誇張像演戲一樣,裝腔作勢,情感體驗膚淺。
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
自我中心,強求別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誌,不如意就給別人難堪或表現出強烈不滿。
經常渴望表揚和同情,感情易波動。
尋求刺激,過多地參加各種社交活動。
需別人經常注意,為了引起注意,不惜嘩眾取寵、危言聳聽,或者在外貌和行為方麵表現得過分吸引他人。
情感反應強烈易變,完全按個人的情感判斷好壞。
說話誇大其詞,摻雜幻想情節,缺乏具體的真實細節,難以核對。
雖然此類型人格障礙的症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的逐漸成熟而減輕,但這並不等於可以不治而愈,在應激狀態下該症有歇斯底裏爆發的可能。
如何治療表演型人格障礙?
提高認知法
幫助患者正視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缺陷及其危害,才能揚其長避其短,適應社會環境。
情緒自我調整法
表演症型人格障礙患者情緒表達誇張,旁人常無法接受。對於別人討厭的情緒表達要堅決予以改正,對於別人喜歡的則適當保留。還可請好友在關鍵時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後請好友對自己的表現加以評價,然後從中體會自己情緒表達的過火之處,以便在以後的情緒表達上適當控製,達到自然、適度的效果。
升華法
讓表演型人格障礙者把興趣轉移到表演藝術中去,使原有的表演能量得到升華。投身於表演藝術是表演型人格障礙者的一條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什麼是強迫型人格障礙?
某19歲男孩,家在農村,父母均為農民。在家排行老大,下有一弟一妹。從小他就很懂事,知道父母很辛苦,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一點兒時間也不許自己浪費,成績一直名列班上前幾名,初一以後還任班幹部,深得老師的喜歡。初一後半學期,父親節約開支給他買了塊表,作為獎勵。初二上半學期,他害怕將表弄丟了,結果果真在一次早操中將表丟了,他深知父母掙錢不容易,內心極度內疚,常常有意識地到寢室和馬路邊努力尋找,希望能夠發現,但始終沒找到,也不敢告訴父母,成績也開始下降。後來他們家添置了沙發,平時他喜歡坐在沙發上看書。一次母親說別坐壞了,以後不準坐在沙發上看書。從此他果真再也不敢坐沙發,後來發展到看見椅子也害怕了。他勉強讀完初中,其後一直待業在家,成天為看病四處奔波,父母為此花去了不少錢,他更覺得不好受。令他最苦惱的恐怕是小便失禁,老想去廁所,但又自覺不該去。越想控製則想去廁所的念頭就強烈。尤其是吃飯之後想去廁所,拚命克製自己不去,結果吃了飯就吐,按胃病治了很久也未奏效。如此持續了3年,苦不堪言。近段時間以來,他老是想著自己是否渴了或者餓了,椅子該不該坐,泡在盆裏的衣服是現在洗還是過一會兒洗,反複檢查電燈開關,出門反複看是否關好鎖好,等等。
上例中的男孩是典型的強迫性人格障礙患者。強迫型人格障礙以過分的謹小慎微、嚴格要求與完美主義及內心的不安全感為特征。男性約為女性的2倍,約70%強迫症病人有強迫性人格障礙。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有哪些?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因個人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導致優柔寡斷、懷疑及過分謹慎。
需在很早以前就對所有的活動做出計劃並不厭其煩。
凡事需反複核對,因對細節的過分注意,以致忽視全局。
經常被討厭的思想或衝動所困擾,但尚未達到強迫症的程度。
過分謹慎多慮、過分專注於工作成效而不顧個人消遣及人際關係。
刻板和固執,要求別人按其規矩辦事。
因循守舊、缺乏表達溫情的能力。
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強迫型人格障礙。
如何治療強迫型人格障礙?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幼年時期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曆直接有關。父母管教過分嚴厲、苛刻,會使孩子做事過分拘謹、小心翼翼、思慮甚多、優柔寡斷,並慢慢形成經常性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一些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如醫生家庭容易使孩子形成“潔癖”,產生強迫性洗手等行為。強迫型人格與遺傳也有關係。幼年時期受到較強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會產生強迫型人格。
對強迫型人格障礙的治療,主要應采用自我心理療法。
聽其自然法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糾正主要是減輕和放鬆精神壓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都聽其自然,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做了以後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對做過的事進行評價。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自己意誌的努力,症狀會有所緩解。
當頭棒喝法
當一個人過分執著於經典與規矩時,他對活生生的多變的現實就常會感到無所適從。強迫型人格障礙者習慣於按教條辦事,總是按“應該如何,必須如何”的準則去做,像個機器人。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砸開鎖鏈、打開牢籠,讓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為。當頭棒喝便是打開牢籠的妙法。應努力尋找生活中的獨特事件,讓這些獨特事件帶來新的觀念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以起到“當頭棒喝”的作用,改變墨守成規的習慣。
如果發現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必要時還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時“棒喝”一下。
什麼是依賴型人格障礙?
某大一新生,女,19歲,父母為工人,家庭生活溫馨。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兒,備受寵愛。上大學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從不承擔任何家務勞動,甚至連衣服鞋襪也不用自己洗。進大入學後,非常想念異地的家,對大學生活極不適應,產生了許多心理矛盾與困惑。她日日夜夜都在想家,晚上上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很難入睡。夢中經常夢到的都是爸爸、媽媽。她也知道是夢,但就是不願醒過來。醒來一睜眼就心煩、心酸,真不想起床。不想吃早飯,也不想服從校規去出早操,但又怕身體垮了父母著急,便強迫自己起床鍛煉、吃飯。在校園裏散步,聽見廣播裏放的音樂有媽媽之類的歌詞就要哭,一邊走一邊哭,走回寢室時,已哭成了淚人。在校園裏、在街上,到處聽見的都是當地人的口音,深深覺得自己是被拋棄到異地的遊子,孤獨極了。班上組織春遊、秋遊,她毫無興趣,看到同學玩得高興,她更是感到孤獨、傷心。而且,看見天上的鳥兒,看到車站、碼頭,看到電影上的南方景色,她就想回家,回到寢室鑽進被窩就哭。周末,看見本地同學紛紛回家,更是傷心加劇。她的學習成績一天天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別人笑話,看不進書卻不敢不看。好多作業沒做,成天提心吊膽,擔心期末考試不及格,更擔心家裏人失望。入學後,她把一些生活費都省下來用在給家裏通信和打電話上了。她說自己現在幾乎要崩潰了,全靠父母和家鄉親友的100多封來信,才使她能強打精神。
上例中的她就是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主要在孩童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現。
依賴型人格障礙有什麼特征?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無獨立性。很難單獨進行自己的計劃或做自己的事。
難以接受分離。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易受傷害。很容易因遭到批評或未得到讚許而受到傷害。
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害怕孤獨。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逃避孤獨。
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無主見。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做出決策。
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做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隻要滿足上述表現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障礙。
如何治療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產生與幼年時期的成長關係密切。幼年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必須依賴於父母,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自主和自立的機會,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另外,對子女關心得太少、子女受到遺棄或挫折等,也會導致兒童的過分依賴性。尤其是父母開始時用粗暴拒絕的態度對待孩子的依賴要求,經不起孩子的糾纏又屈從於孩子過分依賴的要求,或者是兒童在表示依賴的要求以後,再摟抱或親吻孩子,這無疑鼓勵和強化了孩子的過分依賴行為。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習慣糾正法
依賴型人格障礙者的依賴行為是一種習慣,必須首先改變不良習慣,才能進一步實施有效治療。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每天做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行為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應提出改進的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可以采取詭控製法(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色彩)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可以找一個自己最依賴的監督者,防止依賴複發。
重建自信法
隻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習慣是不夠的,還必須從根本上找原因。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矯正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有效方法。首先要消除童年的不良印跡。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幹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其次要重建勇氣。選做一些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什麼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某26歲男子,其祖母和三個姑姑都有精神病史,一生氣就發作,表現為大哭大笑,但睡幾天就好。他從小嬌生慣養,小學時常搞惡作劇,比如往米飯中吐口水、朝水瓶中撒尿、往同學臉上撒土等等,而且學習成績很差,經常和人打架,擾亂課堂秩序。初中一年級被學習開除。參加工作後,不遵守紀律,工作很差。喜歡吃霸王餐,晚上還常外出偷盜,被別人阻止時就拿刀捅人,非常野蠻。後來被勞教兩年,期間兩次逃脫和傷人,延長勞教一年。後來因搶劫被判死刑。鑒於其家人有精神病患者,法院疑其精神有問題,但檢查並未發現異樣。
分析:案例中的男子就是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在各種類型人格障礙中,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最為重視的。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什麼特征?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其特征描述如下。
外表迷人,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智力水平。初次相識給人很好的印象,能幫助別人消除憂煩、解決困難。
沒有通常被認為是精神病症狀的非理性和其他表現,沒有幻覺、妄想和其他思維障礙。
沒有神經症性焦慮;對一般人心神不寧的情緒感覺不敏感。
他們是不可靠的人,對朋友無信義,對妻子(丈夫)不忠實。
對事情不論大小,都無責任感。
無後悔之心,也無羞恥之感。
有反社會行為但缺乏契合的動機;敘述事實真相時態度隨便,即使謊言將被識破也是泰然自若。
判別能力差,常常不能吃一塹長一智。
病態的自我中心,自私,心理發育不成熟,沒有愛和依戀能力。
麻木不仁,對重要事件的情感反應淡漠。
缺乏真正的洞察力,不能自知問題的性質。
對一般的人際關係無反應。
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討厭的行為。對他人給予的關心和善意無動於衷。
無真正企圖自殺的曆史。
性生活輕浮、隨便,方式與對象都與本人不相稱。有性順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