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無計劃,除了老是和自己過不去外,沒有任何生活規律,沒有穩定的生活目的。他們的犯罪行為也是突然迸發的,而不是在嚴密計劃和準備下進行的。
上述這些反社會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的,最晚不遲於25歲。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是診斷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關鍵點。在上述特征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最為重要。
如何治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產生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主要原因包括:養子、先天體質異常、早年喪父喪母或雙親離異、惡劣的社會環境與家庭環境、不合理的社會製度、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成熟等。通常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或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和情感上的嗬護,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
由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相當複雜,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使用鎮靜劑和抗精神類藥物治療,治標不治本;心理治療,對存在中樞神經係統功能障礙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毫無作用。認知領悟療法對那些由於環境影響形成的、程度較輕的患者有一定療效。少數家庭關係極為惡劣而與社會相處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學校或機關住集體宿舍或在親友家寄養,以減少家庭環境的負麵影響,同時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當患者出現反社會行為時,給予強製性的懲罰(如禁閉等),使其產生痛苦的體驗,實施多次以後,其反社會行為會減少。
什麼是回避型人格障礙?
某30歲男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失去了左手。盡管後來接了假肢,但是那次意外對他心理的摧殘卻是無法恢複的,他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看到朋友們看他的眼神時,雖然明白他們對他很同情,但是,他卻覺得同情中有種讓他自卑的憐憫。因此,他感到做什麼都沒勁,不願見人,不願工作,老想躲進深山,了卻殘生。
回避型人格障礙又稱焦慮型或逃避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最大特點是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麵對挑戰多采取回避態度或無力應付。
回避型人格障礙有什麼特征?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對回避型人格障礙的特征描述如下。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麵前露出窘態。
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讚同而受到傷害。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隻要滿足其中的四項,即可診斷為回避型人格障礙。
如何治療回避型人格障礙?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起源於人的幼年時期,包括由於無能而產生的不勝任和痛苦的感覺,也包括一個人由於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記憶力、性格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心理。具體說來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他人對自己做了較低的評價,特別是較有權威的人的評價,就會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
消極的自我暗示抑製了自信心。當每個人麵臨一種新局麵時,事先的“我不行”的消極自我暗示,會抑製自信心,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必然不佳,進而形成一種消極的反饋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挫折的影響。有的人耐受性低,輕微的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
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之就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回避的態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礙。
治療回避型人格障礙可以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消除自卑感
要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隻有提高自我評價,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要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增強克服自卑感的信心。
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
克服人際交往障礙
必須給自己定一個交朋友的計劃。起始的級別比較低,任務比較簡單,以後逐步加大難度。最好找一個監督人,讓他來評定執行情況,並督促自己堅持下去。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可能會覺得很困難、毫無趣味,但要盡量設法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什麼是神經官能症?
某30歲男士,因為工作關係,經常需要在公共場合講話。然而每次在公共場合講話,他就會冒虛汗、頭皮發麻、心髒緊縮、背部有放射性疼痛,類似於心髒病發作,十分緊張,特別難受。可是每次去醫院檢查,先進的儀器都顯示一切正常。心髒也好,其他內髒也好,都沒有出現任何器質性病變。但他更加緊張,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無法查出的怪病”。後來經醫生會診,指出他患的是心髒係統神經官能症,是一種心理障礙,並不是真正的心髒病。
神經官能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理障礙之一,約占精神科門診的60%~80%,發病率城市比農村高,女性比男性高。它是由於某些長期存在的心理因素,在個體不良素質和易感個性的基礎上,產生的高級神經活動失調,主要表現為神經係統易興奮性的迅速疲勞,並伴有各種軀體症狀和睡眠障礙。
神經官能症有什麼症狀表現?
神經係統症狀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多夢、疲乏無力、記憶減退、情感障礙等。頭痛和頭暈常相伴出現,部位不清,有時間性,用腦後加重,休息後減輕。記憶減退的主要表現是遺忘的是日常瑣事,對自身的疾病和刻骨銘心的事不會忘記。疑心得病或是久病不愈時,容易情緒不穩、焦慮不安、猜疑、恐懼、悲觀失望。
軀體症狀表現為耳鳴、眼花、心慌、氣短、出汗、遺精、陽痿、月經不調、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脹便秘、肢體震顫等。這些症狀常相伴神經係統症狀出現。神經官能症是一種表現為全身各髒器功能紊亂的臨床綜合征。
作為心理障礙之一,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和癔症等。
神經衰弱表現為精神容易興奮又容易疲勞,睡眠障礙,興奮性增高等。
焦慮症伴隨嚴重的軀體不適症狀,終日緊張敏感,心煩意亂等。
強迫症表現為強迫回憶、強迫聯想、強迫思考、強迫計數、強迫檢查、強迫洗手等。
癔症情感爆發、意識糊塗,有運動、感受、反射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等障礙等。
根據症狀出現部位的不同,神經官能症又可分為心髒神經官能症、胃腸神經官能症和性神經官能症。
胃腸神經官能症以胃腸運動和分泌功能紊亂而無器質性病變為特征。以心理因素為起因,以神經失調為病理,以胃腸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具體說來,表現為反酸、噯氣、厭食、惡心、嘔吐、食後飽脹、上腹不適或疼痛,伴有倦怠、頭痛、健忘、心悸、胸悶等症狀。
性神經官能症是指因性問題產生的煩惱所致的神經官能症,主要表現為陽痿、性冷淡,常伴有疲勞、眩暈、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神經官能症的誘因有哪些?
凡能影響神經係統的器質性疾病因素都有可能誘發神經官能症,但心理因素無疑是重要的發病原因。比如精神創傷、工作或學習長期過度緊張、困難作業等因素可能誘發神經官能症。個體素質、性格、神經係統生理特性、機體的功能狀態,則是疾病發生的基礎;神經活動過程強烈而持久,超過了神經係統張力的耐受限度,是神經官能症發生的必要條件,故而該病多發生在學生、腦力勞動者、領導者、司機、中年人和女性等特定群體中。
心髒神經官能症多見於20~30歲的年輕人,女性較多。臨床以心血管係統功能失常為主要表現,可兼有神經官能症的其他症狀。主要表現為胸悶、心悸、氣急等,總擔心心髒有嚴重疾患,有不安和焦慮感,但經檢查又發現不了器質性病變。
神經官能症有什麼特征?
往往有情緒障礙,症狀的輕重與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病人如果分散注意力或從事體力勞動、體育鍛煉、文娛活動則可使症狀減輕。
病人求醫心切,對自身軀體的微小變化非常敏感,有“小題大做”之嫌,常給人一種多憂多慮、多虛多病之感。
經過臨床各方麵的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或與其不適部位相應的症狀不符合。
神經官能症病人不僅本人十分苦惱,而且給家人也帶來諸多麻煩。病人到處求醫問藥,要求使用各種滋補強壯中西藥物,不少患者,尤其是病程短、發病急、常因幾天睡眠差而服補氣、壯陽藥的病人,不僅不能改善病情,反而會火上加油,使病情更加複雜化。
如何治療神經官能症?
神經官能症的治療主要在於解決失眠和抑鬱的心境。睡眠好轉、心境舒暢,各種不適症狀便會自然消失。藥物主要用於對症治療,可應用中西藥結合治療。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心理治療:要關心病人,做好其思想工作,幫助其解除顧慮,增強治愈的信心。
可用藥物減輕症狀:在醫生的指導下,可適量服用鎮靜劑、阻滯劑、穀維素、安神補心丸等。
不必臥床休息,可適度減輕或調整工作,合理安排生活,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及鍛煉。
治療見效後,不要立即停止治療,否則可能複發。一般應維持2~3個月的治療時間,然後逐漸停藥。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某23歲女子,高中畢業後做商店營業員,經人介紹結識了一個中學教師男友。兩人戀愛半年,感情很好,但男友父母嫌她是個營業員,反對他們來往,男友向父母屈服,逐漸遠離她,她也沒有過分糾纏,忍痛分手。此後,她心情鬱悶,孤獨好靜的她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不願出門交友,父母常加勸慰,但無濟於事。3個月後,她突然變得好打扮起來,每月工資領來沒幾天全部買了化妝品及相關雜誌,而且經常對父母講些莫名其妙的話,在家跳跳蹦蹦,顯得活潑非常,時而突然大笑,時而大發脾氣、破口大罵。上班時經常離開崗位,與顧客爭吵,下了班遲遲不回家。不久,已不像正常人,如經常外出亂走、看見異性笑、穿著內衣褲就外出、口裏講下流活、不知饑飽等。而且,她晚上基本不睡覺,把電視開得很響,鄰居來提意見,她就把人家大罵出去。經醫生診斷,她患了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也可稱之為“花癡”。
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心理障礙,有突發性和慢性之分,包括積極症狀(如幻覺、錯覺、聯想散漫)和消極症狀(情感貧乏、社會技能差),主要表現是:患者心理活動脫離現實,在知覺、情感、思維及意誌行為之間互不協調及互相影響,導致學習、工作、生活、社交等適應能力降低,因此常不能維持原來的學習工作能力,原來的生活習慣方式也變得異常。
精神分裂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大多數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年富力強的青年時期起病,以25歲左右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歲之間的少年和壯年時間起病;大多起病緩慢,少數呈急性或亞急性,多數冗長,從數月至數十年不等。如不及時治療常會反複發作或遷延不愈。發作高峰期,患者精神活動有分裂現象,工作、學習、生活、社會交往等均受到嚴重影響。但患者對自身疾病毫無認知,往往說“我沒病”,拒絕就醫,即使家人勉強將其帶至醫院,大多也不願意接近醫生,不願訴述自身的感覺。如果家人給以遷就,往往會使疾病拖延治療,致使反複發作或逐步發展為慢性,晚期逐漸變為精神衰退:整日無所事事、對任何東西均漠不關心、不與親人來往、在學習工作上毫無要求,甚至連吃飯、喝水、個人衛生等基本自理能力都消失。
根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本症狀、病程發展和預後的不同,精神病學家將精神分裂症分成幾種基本的臨床類型。通常分為四種:單純型、青春型、緊張型、妄想型。
單純型精神分裂症有什麼特征?
大多在青少年時期發病,起病緩慢,誘因不明顯,最初不易被人發現。
早期可有失眠、頭昏、頭痛、注意力渙散、全身不適、精神萎靡等頗像神經衰弱的症狀;隨後逐漸變得孤僻、懶散、淡漠、不與人來往、不修邊幅、對任何事物皆不感興趣、學習成績下降、對工作不負責任、散漫不羈、不遵守紀律、工作能力降低等,但患者並不為此而焦慮,對別人的批評和規勸毫不介意;嚴重時完全與世隔絕,精神衰退明顯。
此類精神分裂症,幻覺、妄想和緊張症狀很少見,故稱單純型。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有什麼特征?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多數在青春期發病,可急可緩。
初期,患者逐漸表現得孤僻、情緒不穩,喜歡幻想、追究無意義的問題或發表空洞的議論。隨後,情感障礙及言語思維障礙逐漸明顯,情緒波動極大,不時大哭、大笑或無故大發雷霆,對周圍事物反應淡漠,言語雜亂、語句不連貫、常有思維中斷,有時喃喃自語;幻覺豐富,以幻聽、幻視居多,妄想荒謬,零亂而不固定;動作多無意義,常做些令人難以理解的手勢、姿勢或表情;行動幼稚、愚蠢、淘氣;預後較差,精神衰退出現較其他各型為早。
緊張型精神分裂症有什麼特征?
發病年齡在青、中年,起病多呈急性和亞急性,少數起病緩慢。
早期表現為萎靡無力、食欲不振、怠惰少動、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無興趣。隨後出現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兩組綜合症:木僵狀態——情感淡漠,言語動作減少、刻板,嚴重時不言不動、不飲不食,雙目緊閉或凝視,表情呆滯,呼之不應、推之不動,短則維持幾小時,長則可達數年之久;興奮狀態——突然爆發的興奮、激動、行為暴烈,常有毀物傷人行為,常可出現豐富的幻覺,一般維持幾小時或數周後緩解或進入木僵狀態。嚴重時晝夜躁動不停,以至衰竭。
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有什麼特征?
發病年齡較各型為晚,起病緩慢,但亦有急性和亞急性起病者。
患者初期敏感、多疑,懷疑有人在背後議論或不信任自己;逐漸發展而形成關係妄想,總覺得周圍發生的一切現象都與自己有關;此後,關係妄想所牽連的範圍愈來愈廣,而逐漸形成被害妄想,認為周圍的一切變化都是有人為了要打擊迫害他而故意布置的,還可有疑病妄想、嫉妒妄想、影響妄想等。半數以上同時存在幻覺,可出現在妄想形成之前或之後,大多為真性幻覺,以言語性幻聽最為多見,也可出現幻視、幻觸、幻嗅等。由於幻覺、妄想的影響,患者的情感活動多不穩定,常有憤怒和敵視的表情,有的則表現為疑懼或惶恐不安。與此同時也可出現異常行為,甚至自殺或凶殺。
如何治療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除了患者本人的健康受到很大損害外,其家屬及同事也背上了精力、經濟及心理上的負擔。所以,精神分裂症一旦發現應及時治療。
積極治療:對急慢性病例要采取積極治療措施,可緩解病人症狀、改善接觸,促進精神康複,同時也可防止精神衰退。
康複治療:藥物及各種治療的同時配合以康複治療,包括音樂治療、工娛治療、體育治療等。
心理治療: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配合以恰當的心理治療,發揮病人在治療中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幫助病人提高對疾病的認識,鞏固療效,使之將來能夠重返社會。
院外治療:對臨床治愈或出現基本緩解的病人要加強院外治療及管理,醫生要定期複查或家庭隨訪,使之長期服用維持量的精神藥物,可以減少精神分裂的複發及再住院。
護理:急性期主要應做好病人的安全護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殺或傷人最難預防。據統計,5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自殺企圖,10%的自殺身亡。因此,無論對住院病人還是門診病人均應提高預防病人自殺與傷人的警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