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心理谘詢與治療(3 / 3)

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協調其認知、情感和行為;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病人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無意識。

運用認知療法,醫生要與病人共同找出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以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知更接近現實和實際,從而使心理障礙逐步好轉。

認知療法的適應症包括情緒障礙、抑鬱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強迫症、恐懼症、行為障礙、人格障礙、性變態、性心理障礙、偏頭痛、慢性結腸炎等身心疾病。認知療法主要用來治療抑鬱症,尤其是單相抑鬱症(內因性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有幾步驟?

認知療法一般分為以下四個治療過程。

建立求助動機。治療醫師要認識適應不良的認知—情感—行為類型,和病人一起達成一致的病症認知,對不良表現給予解釋且估計矯正所能達到的結果。

矯正適應不良性認知及行為,使病人發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替代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為。

日常生活中培養觀念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要讓病人練習將新的認知模式用到社會情境之中,以取代原有的認知模式。

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作為新認知和訓練的結果,要求病人重新評價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處理認知和情境中的作用。

認知療法有哪些常用的治療技術?

改變患者現實評價的技術

正常人能夠區分主觀與客觀、假設與現實,知道在接受假設以前先進行檢驗,但病人常把二者混為一談,如偏執病人認為別人的一言一行都與自己有關,焦慮病人把任何風吹草動都視為危險信號,等等,即他們的認知評價不能正確反映現實。要解決這一問題,醫生可直接或間接地運用認識論的原理,讓病人充分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①人的感覺器官功能有限,對現實的感知不同於現實本身;②對感知的解釋依賴於認知過程,此過程容易受生理、心理問題的影響。

改變患者信條的技術

人們主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或信條來評價自我和他人、評價外在事物、調節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如果信條定得太絕對或使用不當,就會產生適應不良,導致焦慮、抑鬱、恐怖、強迫等不良現象。如“要幸福,必須每件事都成功”、“不成功,就是失敗”、“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失敗了就完了”、“我應該做個好愛人、好朋友、好父母、好老師、好學生”、“我應該知曉、理解和預示未來”、“我應該自信,能解決每一個問題”、“我應該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等等。

治療方法:幫助他們明確使自己受痛苦的信條認知,要他們充分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降低自己的目標和期望,正確認識失敗,增加對失敗的耐受性,為自己留下“後路”;分析“應該”信條的非現實性和非統一性,改變“應該”信條,使之更現實、更富有彈性。

什麼是森田療法?

森田療法是由日本精神病學家森田正馬博士於20世紀20年代創立的心理療法。他在總結國內外心理治療方法以及自己10多年臨床治療經驗基礎上,反複探索實踐、不斷改進完善,創立了這種基於東方文化背景的、獨特的、自成體係的心理治療的理論與方法。

森田療法自創立以來,以其對神經症治療所取得的良好的臨床療效而引起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和重視,並獲得了高度的評價。西方人稱森田博士為“日本的弗洛伊德”。國際森田療法學會於1991年成立。在我國,1992年召開了首屆森田療法研討會。1994年4月底,第三屆國際森田療法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來自41個國家的300多名代表就森田療法的研究及應用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交流。我國森田療法學會已正式成立。

森田療法的適應症主要是神經質症,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和焦慮症。據日本的研究報道,患者采用森田療法的痊愈率達60%左右,好轉率達30%左右。近年來,森田療法適應症正在擴大,對藥物依賴、酒精依賴、抑鬱症、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症等患者運用此療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森田療法有什麼特點?

不問過去,注重現在。森田療法采用“現實原則”,不去追究患者過去的生活經曆,而是引導患者把注意力放在當前,鼓勵患者從現在開始,讓現實生活充滿活力。

不問症狀,重視行動。森田療法注重引導患者積極地去行動,“行動轉變性格”、“照健康人那樣行動,就能成為健康人”。

生活中指導,生活中改變。森田療法提倡患者在實際生活中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同時改變患者不良的行為模式和認知。

陶冶性格,揚長避短。森田療法提倡通過積極的社會生活磨煉,發揮性格中的優點,抑製性格中的缺點。

森田療法一般分四期。

靜臥期,主要目的是根本解除患者精神上的煩惱和痛苦。使之靜臥不僅可調整身心疲勞,還可通過對精神狀態的觀察進行鑒別診斷。

輕工作期,要求患者進行自發性活動,超越自我意識。

重工作期,提倡患者排除價值觀,體驗並非不可能。

複雜的生活實踐期,提倡患者讀書與外出,發揚樸素情感。

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有哪些?

順其自然

症狀出現時,既來之則安之,對其采取不在乎的態度,不把其視為特殊問題,以平常心對待。順其自然不是放任自流、無所作為,在自然接受自己的症狀和情緒的同時,患者也要努力帶著症狀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忍受痛苦,為所當為

神經質症患者無論多麼痛苦,都應該做到忍受痛苦,投入到實際生活中去,做應該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改善。比如人際恐懼者要忍著恐懼心理堅持與人接觸、潔癖者偏偏要其接觸“髒物”等。當患者把原來集中於自身的精神能量投向外部世界、在行動中體驗到自信與成功的喜悅時,症狀就會自然淡化乃至消失。

目的本位,行動本位

森田療法主張“與其想,不如做”,要求患者以行為為準則,對於不受意誌支配的情緒不予以理睬,要重視符合自己心願的行動,為實現既定目標去行動,唯有行動和行動的成果才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

克服自卑,保持自信

神經質者做事務求盡善盡美,結果隻能使自己感到失望、失敗,從而失去信心,自卑自責。自信產生於努力之中,認為有了信心才能去行動是荒謬的,而應該大膽去做,哪怕有可能失敗。隻要努力就有可能成功。

目前,森田療法主要有三種運用形式:住院式森田療法、門診式森田療法和生活發現會。要根據患者症狀的輕重、社會功能影響的大小,選擇適當的方法。

什麼是音樂治療?

有人說,你可以不相信上帝,但你不可以不相信音樂,可見音樂對於人的意義與重要性。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是一門很年輕的應用學科。因為受文化、曆史、經濟、政治、醫療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各國專家開展音樂治療的領域和治療方法的不同,使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治療師對音樂治療產生了不一致的定義,所以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學科標準定義。但簡單的說,音樂治療就是通過研究音樂對人體機能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音樂治療疾病的學科。運用一切音樂活動的各種形式,包括聽、唱、演奏、律動等各種方法,使人達到健康目的。現代的音樂治療最初起源於美國,後來發展至世界各國,因此,在目前的世界音樂治療學術界,美國的音樂治療專業技術,特別是音樂心理治療實踐研究一直是值得其他國家借鑒的。

什麼是芳香療法?

芳香療法主要運用植物精油,這些植物精油由很多很小的分子組成。它們具有高流動性和高揮發性的特點,使得它們容易滲透於人的肌膚,或揮發到空中被人體吸入,就會使我們神經得到安撫,心境得到愉悅,對人的情緒和身體產生了功能性的作用。也就是說,精油能強化人體的心理和生理機能。

每一種植物精油各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因為每種植物精油都有一個化學結構來決定它的香味、色彩和它與人體係統運作的方式。簡單地說,芳香療法就是有效地運用芳香精油,促進人的身體和情感的健康。芳香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人們維持和改善健康,也激發人們對生活新的熱忱和積極的健康觀念。

什麼是催眠暗示療法?

催眠暗示療法,是醫生使用催眠術使患者進入睡眠狀態,通過暗示作用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該療法很早就應用於臨床,均由專業人員進行。

催眠暗示療法要求安靜、光線暗淡的治療環境。患者受暗示性越強,被催眠的效果越好。實施催眠者的語言要溫和、簡短、明確有力,內容根據患者的主要症狀決定。催眠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催眠術催眠和藥物催眠。

催眠與睡眠區別很大,睡眠中的人一般不會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而被催眠的人對實施催眠者的一切言行都非常敏感,隻能按其指令做各種反應,進而在大腦皮層中建立新的興奮點,借助負誘導作用抑製原先的病態行為。

催眠暗示療法的適應症主要是神經症和某些心身疾病,如癔症性遺忘症、失音及癱瘓、恐懼症、夜尿症、慢性哮喘、痙攣性結腸、痙攣性斜頸、口吃等。

催眠術實施有哪些要點?

治療前,向病人說明催眠的性質和要求、治療目的和步驟,以取得病人的同意和充分合作;測試病人的受暗示性程——催眠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方法大致包括嗅覺靈敏度測試、平衡功能測試、記憶力測試和視覺分辨力測試等幾種,然後統計測試分數,分數越高,被催眠的可能性就越大。

治療時,要求治療環境光線暗淡、安靜、溫度適中;患者選擇舒適體位、調整呼吸、放鬆肌肉;患者進入催眠後,暗示誘導病人暴露壓抑在內心的情感衝突記憶,然後進行疏導。一般催眠治療多采用間接法:令病人凝視或傾聽催眠物,同時治療者給予言語暗示,用單調、低沉、肯定、柔和的言語反複暗示,使患者進入催眠狀態。催眠狀態的深度一般分為三等:輕度、中度和深度。

治療結束時,實施催眠者要向患者明確指出,這次治療已取得療效,並囑咐患者照此鍛煉。

治療初期,每周進行2~3次,以後每周1次,一般不超過10次,每次治療結束時,用言語暗示病人繼續睡下去,後轉入自然睡眠。解除催眠狀態不宜過於急促,最好慢慢地讓病人醒來。

據有經驗的催眠治療家統計,人群中能進入催眠狀態的約占70%~90%,僅有25%的能達到深度催眠。催眠療法的實施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選擇病人要嚴格,一般須由受過訓練的精神科或其他臨床醫生和心理學家擔任。學者對催眠療法療效的評價褒貶不一。多數學者認為,該療法療效不持久,而且副作用多。因此,必須由具備充分的精神病學知識的醫生才能實施,且禁用於精神病人和具有明確癔病性格的大部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