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尾蛇導彈是受到什麼啟發製成的
“響尾蛇導彈”是模仿響尾蛇頰窩構造而製成的。
響尾蛇的頰窩內有一層僅25微米厚的薄膜,薄膜上分布著神經細胞的神經末梢,像無線電的熱敏元件,對溫熱變化感受的靈敏度非常驚人。它不僅能感受到周圍氣溫0.001℃的變化,而且還能判斷發出熱量動物體的位置。
科學家們從響尾蛇頰窩的功能得到啟示,經過多年的研究,模仿蛇類頰窩的構造製造了響尾蛇導彈。這種導彈對熱度極端敏感,有紅外線自動跟蹤製導係統,發射後能尋找追蹤噴氣機尾部噴管及飛機機身輻射的紅外線,直到擊中目標為止。
但由於響尾蛇導彈隻對熱度敏感,所以,當追蹤的目標突然急轉彎時,導彈就會朝著太陽的方向飛去。
美國海軍首先裝備了名為“獵鷹”、“毒劑”的具有紅外線自動跟蹤係統的導彈,用於從海麵到5萬米以上高空中,搜索和擊毀敵方高性能的飛機。
蘇聯的“環礁”、德國的“毒蛇”、以色列的“蜻蜓”等都屬於這類利用紅線尋找目標的導彈。飛魚導彈是受到飛魚的啟示而發明的嗎
飛魚導彈是受飛魚的啟示而發明的一種空艦導彈。在熱帶海洋裏,生活著一種會飛的魚。當它被金槍魚等敵害追趕時,會躍出水麵8~10米高,以大約每秒20米的速度滑翔150~200多米距離,甚至有時貼著海麵作長距離的超低空飛行。
現代海戰中,由於艦艇裝備有眾多的觀測雷達,導彈飛行過高很容易被敵方發現。為了達到“隱身”的目的,法國模仿飛魚的飛行,研製了一種超低空飛行的空艦導彈。這種導彈發射後,掠海麵飛行,對方雷達難以發現,如同一條大飛魚,故取名為“飛魚”導彈。
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之戰中,阿根廷飛機采用超低空飛行巧妙地躲過了英國艦艇雷達的觀測,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目標,一舉擊沉了被稱為“皇家海軍驕傲”的英現代化驅逐艦“謝菲爾德號”,以及大型運輸船“大西洋征服者號”。
飛魚導彈除了從飛機上發射以外,還可以從艦上、陸地上以及潛艇上發射,但都是用來攻擊軍艦的。軍用飛機的設計與裝備根據什麼
現在全世界有多少軍用飛機?有一個統計材料說,軍用飛機已超過了十萬架,其中美國占了十分之三。
當今世界上的軍用飛機有如下特點:
飛得快。最快的飛行速度已經是音速的三倍,一分鍾60公裏左右;
飛得遠。借助空中加油的辦法,飛機可以不停地飛到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
飛得高。最高的可以飛到35000米的高空;
也能飛得低。低到離地麵隻有三五十米,貼著樹梢呼嘯而過;
轉彎抹角,機動性能好。低空慢速盤旋最小半徑約450米,轉彎角速度最大已經達到30度/秒。
當然不是同一架飛機既能飛得最快又能飛得最遠,還能飛得最高最低。飛機的設計、裝備和使用,是根據執行什麼任務來定的。此外,飛機的維護、更換機件,現在也變得簡便了。重要部件采用單元體結構,發生故障可以按單元調換。就像搭積木一樣,哪一塊不要,就把哪一塊搬掉,換上另一塊。有的軍用飛機更換一台發動機,三個人一小時就可以完成。作戰準備的時間大大縮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