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爆彈因呈雲霧狀發生爆炸而得名嗎
雲爆彈裏麵裝的不是普通的固體炸藥,而是一種易燃、易爆而且沸點又很低的環氧乙烷液體。這種液體很容易揮發到空中,與空氣形成一種遇火就發生爆炸的雲霧,實際上是一種液體炸藥。因此,這種炸彈的學名叫做“燃料空氣炸藥炸彈”。又因為它是呈雲霧狀發生爆炸的,所以也稱作“雲爆彈”。
這種能爆炸的雲霧,比重比空氣大,所以,能像水一樣向低處流動。用它來破壞地下工事、導彈發射井、坑道、山洞等敵方的軍事設施是最合適的。
雲爆彈爆炸時,能產生像台風一樣猛烈的衝擊波,比普通炸藥產生的衝擊波大很多,而且作用的時間長,所以它破壞建築物的力量就很大,像掀起一股巨大的氣浪一樣,因此又有人把雲爆彈叫做“氣浪炸彈”。
由於雲爆彈是利用空氣中的氧作氧化劑進行爆炸和燃燒的,因此它爆炸後,在爆炸點周圍地區將會發生長達三四分鍾的暫時性的缺氧現象。這樣,受到襲擊的人由於呼吸不到空氣中的氧氣,感到憋氣難受,往往會抓破喉嚨掙紮,最後窒息而死。它的另一個別名——“窒息彈”就是由此而來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雲爆彈在現代戰爭中還能用於攔截敵方的洲際彈道導彈。因為用它可在敵方導彈經過的路途上設置一道道巨大的雲霧屏障,將敵方導彈摧毀於空中。
雲爆彈是一種子母彈結構形式。母彈的形式類似於氧氣瓶,尾部有四個尾翼片。
人們正努力將雲爆彈發展成“一彈多用”的新型武器。反坦克導彈是如何發展的
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後麵接有長尾巴導線,通過它來控製導彈的飛行。
第二代反坦克導彈采用紅外線進行半自動控製。導彈發射後,射手隻要把瞄準鏡內的十字線對準目標,導彈就會按照設在地麵上的儀器發出的命令飛向目標,從而減輕了射手操作的疲勞,也提高了擊中目標的準確性。
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更先進一些,采用激光進行控製導彈,這就相當於給導彈裝上了眼睛,使它能自動追擊目標,因而用來通電話用的長尾巴退化掉了,成了沒有尾巴的反坦克導彈。
用激光控製的反坦克導彈,一般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射手操縱一個激光波束發射器,用它發射的激光波束套住飛行的導彈,並且使激光波束始終對著坦克,這樣導彈就會沿著波束飛向坦克。另一種是,射手用激光照射器照射坦克,導彈就可沿著從坦克反射回來的激光波束飛向坦克。
另外,還有一種電視製導反坦克導彈,一般是裝載在直升飛機上發射的。這種導彈的前端裝有電視攝像管,能把導彈與目標的偏差反應到裝在飛機駕駛員麵前的熒光屏上,射手可根據在電視裏觀察到的情況,發出“命令”,使導彈飛向坦克。
去掉尾巴的反坦克導彈雖然先進,但它的造價較高,所以目前還多采用有長尾巴的第一、二代反坦克導彈。
第四代反坦克導彈即將問世,它就是“發射後不用管”或“發射後忘記”的自動製導的新型導彈。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就配備了第一代的反坦克導彈。
法國和聯邦德國合作研製的“霍特”導彈,是第二代反坦克導彈中的典型代表。這種導彈的操縱裝置,比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多一個紅外測角儀和有關設備。反雷達導彈為何稱“順藤摸瓜”的能手
雷達被人們譽為飛機、火炮和導彈的“千裏眼”,它發射的電磁波遇到飛機或導彈時就能被反射回來,利用這個原理就可以發現和跟蹤目標,以便對目標進行攻擊。電磁波是雷達克敵製勝的法寶,然而在現代戰爭中同時也成了它的一個致命弱點。
現代電子戰的軟殺傷,就是用雜波和金屬箔條等對雷達的電磁波進行幹擾和迷惑,使它失靈或變成“瞎子”;而硬殺傷則是用反雷達導彈等火力直接將雷達摧毀,使依賴雷達的飛機、火炮和導彈失去戰鬥力。
反雷達導彈之所以能反雷達,在於它能巧妙地利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進行自動追蹤,“順藤摸瓜”,直到將雷達擊毀為止。
現代戰爭中發起攻擊的一方,一般都把敵方的雷達作為首要打擊目標,也就是首先把作為敵人防空火力的“眼睛”——雷達清除掉,以便為己方飛機突防和空戰掃清障礙。而反雷達導彈正是實施這種“挖眼”戰術的能手。這種反雷達導彈的特長是:作用距離遠,可以在敵防空火力之外進行攻擊;它本身不輻射電磁波,隱蔽性好,不易被敵方發現;打得準,幾乎百發百中;適應能力強,能在各種條件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