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遵守紀律——受益無窮(1 / 3)

沒有紀律,沒有成功

紀律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它與我們每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都有密切的聯係。實際上,我們中國的教育製度讓我們在學生時代就已經深刻體會到紀律的重要性。但是進入現實工作中,依舊有不少人忽視紀律,導致工作無法完成,給公司、單位造成巨大的損失。

可以說,對許多中國人來說,都應該重新上一堂紀律課!

何謂紀律?《辭海》中的詮釋:“綱紀法律,指要求人們遵守業已確立了的秩序、執行命令和力行自己職責的一種行為規則。”

對組織而言,紀律就像規章製度一樣,都是約束行為的範疇,但是對管理者則有著更深一層的意義。紀律是管理者個人本身的管理品格。組織的運作需要有明確的規章製度作為團隊行事的規範,但是要讓規章製度發揮效用,就需要管理者具有以身作則、落實紀律的精神,一位沒有紀律的管理者是無法有效地領導團隊的。

紀律對一個單位、一個組織,甚至於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所學校如果有嚴格的紀律作保證,那麼就會產生良好的校風,為師生創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一個企業隻有紀律嚴明,管理嚴格,才能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紀律是企業經營和發展的基本前提。

大家也許知道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的故事。

公元383年,東晉謝晉、謝玄的八萬軍隊部署在淝水以南,秦王苻堅的百萬大軍屯兵淝水北岸。秦王苻堅和陽平公苻融在北岸登上壽陽城,隔岸眺望。但見晉兵布陣嚴整、氣勢雄偉,以致產生錯覺,望著八公山,似乎連山上的草木都是晉軍了。其實謝晉、謝玄每次率領的水陸兩軍共計僅有八萬人,但他們的軍隊訓練有素、紀律嚴明,因而看上去草木皆類人形,使秦王苻堅心生疑懼。他對苻融說:“這是一支勁旅,誰說他們弱嗬!”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來。晉軍的紀律顯現出的威武軍容,首先產生了壓倒對方的心理優勢。謝晉、謝玄派來使節,要求移陣決戰。苻堅最初的想法是:我們引兵稍稍後退,等他們渡到河中央,然後用鐵騎緊逼,消滅對方,哪有不勝之理!作為一條計策,苻堅的想法未嚐不可。《孫子兵法》上就有這麼一說。“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注:敵人渡水而來,不要在水中迎戰,讓他渡到一半而打擊他們是有利的。)問題出在百萬秦軍紀律渙散,一退便自亂陣腳,一發而不可收拾。晉軍則一鼓作氣,乘勢飛渡,齊集岸上,銳不可當。危急關頭,秦兵中的內奸跳了出來,擾亂軍心,大呼:“秦兵敗矣!”秦軍立刻軍心動搖,大家各自逃命。苻融急急騎馬上前阻止退軍,但哪裏擋得了?在潮水般的亂兵衝擊下,坐騎倒地,為晉兵所殺。兵敗如山倒,一切都無可挽回了。百萬大軍為什麼慘敗於八萬之敵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秦軍的紀律渙散和晉軍的紀律嚴明。

《三國演義》裏講述,諸葛亮病死在五文原,薑維依照遺令,徐徐還兵。司馬懿聽說諸葛亮已死,前往追趕,竟被四輪木車上的假孔明嚇退,上了大當。後來確信孔明已死,再引兵去追,蜀兵早已退得無影無蹤了。司馬懿見孔明安營紮寨之處,前後左右,整整有法,感歎:“此天下奇才也!”

這就是“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由於蜀兵平時訓練有素,紀律嚴明,退軍仍嚴整有序,好像仍有孔明在指揮一樣,所以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假如像苻堅的軍隊那樣,一退就陣腳大亂,還不被司馬懿乘勢一舉摧垮?

可見,紀律是衡量一支軍隊素質的主要標誌,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而對於一個集體組織來說,良好的紀律可以使集體組織發生質的飛躍。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為量轉變為質找一個證人”,於是找到了拿破侖。“拿破侖描寫過騎術不精但有紀律的法國騎兵和當時無疑地最善於單個格鬥但沒有紀律的騎兵——馬木留克兵之間的戰鬥”。拿破侖是這樣描寫的:“兩個馬木留克兵絕對能打贏三個法國兵;一百個法國兵與一百個馬木留克兵勢均力敵三百個法國兵大都能戰勝三百個馬木留克兵而一千個法國兵則總能打敗一千五百個馬木留克兵。”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馬木留克人是東方埃及的少數民族,他們自小從格魯吉亞、高加索等地被人買來。這個民族的特點就是精於騎術,當時五萬馬木留克人竟為埃及提供了一萬二千名騎士。相反,法國人卻是歐洲最不善騎的民族,拿破侖本人也是一個不高明的騎手,他的騎兵和馬匹質量也很一般。

那拿破侖憑什麼戰勝馬木留克人呢?

拿破侖的高明之處是對騎兵戰術作了重大的改革。他認為騎兵的全部力量集中表現在衝鋒上。在逐漸加速的衝鋒中,如果保持嚴整的密集隊形和協調一致,那麼與敵軍遭遇是銳不可當的。拿破侖的騎兵經過正規訓練,富有紀律性,在騎戰中,始終注意保持整體隊形,在戰場上猶如一瀉千裏的洪流。而非正規的馬木留克騎兵,雖然在騎術和刀法上占著絕對優勢,小股遭遇也占著絕對優勢,單兵作戰是第一流的,但是他們隊形散亂,不協調,沒有嚴整的陣列,缺乏紀律素養,兩軍相交,抵擋不住拿破侖軍隊的衝擊波,整體上退居劣勢。

沒有紀律,軍隊就無法取得勝利;沒有紀律,企業同樣無法獲得生產力;沒有紀律,組織就無法取得成功。因此,對企業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遵守紀律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工作的底限。

遵守紀律,工作基礎

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個團隊,一個企業,要想成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集體,企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紀律,誰也不能淩駕於紀律之上。

一個團結協作、富有戰鬥力和進取心的團隊,必定是一個有紀律的團隊。同樣,一個積極主動、忠誠敬業的員工,也必定是一個具有強烈紀律觀念的員工。可以說,紀律,永遠是忠誠、敬業、創造力和團隊精神的基礎。對企業而言,沒有紀律,便沒有了成功。

西點軍校非常注重對學員進行紀律鍛煉。為保障紀律鍛煉的實施,西點有一整套詳細的規章製度和懲罰措施。比如,如果學員違反軍紀軍容,校方通常懲罰他們身著軍裝,肩扛步槍,在校園內的一個院子內正步繞圈走,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幾十個小時。關於這方麵的軼事,我們隨處可見。

據說,艾森豪威爾到西點不久,就因為他的自由散漫而贏得了“操場上的小雞”的頭銜。原因是艾森豪威爾經常不得不接受懲罰,像小雞在田間來回走動一樣在操場上來回走步,隻是不如小雞那樣自由罷了。

這樣的訓練整整持續一年,紀律觀念由此深深地根植於每個人的大腦中。同時,與之而來的,是每個人強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這是一些讓人受益終生的精神和品質。

可以說,紀律的作用和重要性,比人們通常所想象的還要大。

當你的企業和員工都具有強烈的紀律意識,在不允許妥協的地方絕不妥協,在不需要借口時絕不找任何借口時,比如質量問題,比如對工作的態度等,你會猛然發現,工作因此會有一個嶄新的局麵。

還是來看看偉大的巴頓將軍的例子吧。喬治·福蒂在《喬治·巴頓的集團軍》中寫道:

“1943年3月6日,巴頓臨危受命為第二軍軍長。他帶著嚴格的鐵的紀律驅趕第二軍就像‘摩西從阿拉特山上下來’一樣。他開著汽車轉到各個部隊,深入營區。每到一個部隊都要囉囉唆唆訓話,諸如領帶、護腿、鋼盔和隨身武器及每天刮胡須之類的細則都要嚴格執行。巴頓由此可能成為美國曆史上最不受歡迎的指揮官。但是第二軍發生了變化,它不由自主地變成了一支頑強、具有榮譽感和戰鬥力的部隊……”巴頓可以說是美國曆史上個性最強的四星上將,但他在紀律問題上,對上司的服從上,態度毫不含糊。他深知,軍隊的紀律比什麼都重要,軍人的服從是職業的客觀要求。他認為:“紀律是保持部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們發揮最大潛力的基本保障。所以,紀律應該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戰鬥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質還要強烈。”“紀律隻有一種,這就是完善的紀律。假如你不執行和維護紀律,你就是潛在的殺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