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中謎
秦始皇陵坐西朝東。坐西,本是當時的傳統葬俗,以東向為尊,西方為上。秦始皇的先祖們,無論陝西鳳翔縣秦西陵的18座秦公墓園,還是臨潼縣秦東陵的秦王陵園,方向均坐西朝東。秦始皇也不例外。地宮宮牆的四周雖都有斜坡通道,但其他方向均各有1條,唯獨東門有5條,證明東門是麵對朝向的主門。從陵園外城東門延伸出去的東門大道相當於後世的“神道”,是整個陵區的主要通道。在陵園以東約4千米的臨潼縣大王鎮石張村附近,至今殘存一座約7米高的秦閥,那大約是進入秦始皇陵東門大道的標誌。經初步勘查,陵區至少包括南北與東西各為7.5千米,方圓約56平方千米的範圍。
在以東門大道為軸心的陵區兩側,現已發現大量陪葬墓和各種殉葬坑。
外城垣以東約350米外的東門大道南側,發現一片陪葬墓群。經試掘其中的7座,死者有男有女,年齡10~30歲不等,屍骨有的四肢分離,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身上遺留箭鏃,但金、銀、玉器各種殉葬品卻顯示出生前身份高貴非同一般。這裏埋葬的是秦始皇的公子和公主。秦二世繼位後,為了鞏固統治,對他們大加殺戮。這種骨肉相殘事件,曆史上屢見不鮮。陪葬墓群以東發現3行密集排列的80座馬廄坑。馬廄坑有多種形狀,分馬廄和俑坑兩類,馬廄坑內葬有馬匹,並有陶製跪坐圉夫(馬夫)俑和盆罐等喂養馬匹的工具;俑坑內僅有跪坐俑和工具。
東門大道北側除發現著名的兵馬俑坑外,也有陪葬墓分布,此外,還有尚未判明殉葬物的殉坑。
深入全麵細致的勘查與發掘尚待進行。方圓56平方千米內隨時可能爆出特大新聞。不過,可以肯定一點:根據陵園建築遺跡分布圈出的這一範圍無疑是相當保守謹慎的,實際上當年秦始皇陵的範圍肯定大得多。究竟可能有多大呢?按照一種富於想象力而又言之成理的觀點,它的盡頭直到黃海之濱!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5次大規模出巡,3次直抵東方海濱,並刻石歌功頌德。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據《史記》記載,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立石東海上朐界,以為秦東門。”在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南的朐縣海上豎立起了帝國的東大門。2000多年來,從來沒有人把它與建造秦始皇陵這兩項同時進行的工程聯係起來作過思索。直到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之後,有心人才猛然發現,那座“秦東門”的位置,恰好正東對準秦都鹹陽與秦始皇陵東門大道。鹹陽——秦始皇陵——秦東門恰好位於同一緯度!
怎麼看待這一令人震驚的事實呢?也許是極偶然的巧合。但更有可能是精心設計的安排。聯係到一律麵向東方肅立的兵馬俑和整座陵園坐西朝東的總體設計,聯係到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和終其一生對東方蓬萊仙境的極度向往,把遠在1000千米外海濱的“秦東門”視為秦始皇陵的組成部分應當是有道理的。
遠在2200年前,在現代測量儀器遠未發明的技術條件下,人們怎麼測出這條緯度的呢?人們怎麼掌握地球表麵高精度測量與計算技術的呢?這是秦始皇陵留給我們的一個神秘的不解之謎!
麵對秦始皇陵下一片空曠的原野,遊覽過金字塔的遊客不免會為之惋惜:既然秦始皇建陵耗用的人力物力財力遠遠超過古埃及金字塔,當年何不幹脆建一座“世界之最”的金字塔?為什麼這裏竟然沒有留下一塊古代石刻?
並不是這位皇帝的一念之差。秦始皇建造陵墓的目的本來就不是供後人瞻仰懷念。他雖有超越一切的無限權力,卻不能超越傳統文化觀念。他同樣深信存在“罔象”,這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如果造一座巨石陵墓,陵上怎能栽植鬆柏?怎能防止“罔象”危及靈魂安全?
秦始皇陵前沒有留下任何石刻,原因也並不在於技術能力。中國古代的石刻至少在殷商時期(公元前16世紀)已經出現。秦代早期遺留的石鼓文至今仍陳列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館。秦始皇出巡時也曾多次刻石銘功。修建秦始皇陵時更是大規模開采石料,單是秦始皇陵西北不遠的今鄭莊、磚房村一帶,就有一座占地達75萬平方米的石材加工場,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那裏仍遺留遍地巨石。但建陵使用的石材統統都被埋入了地下。
為什麼連塊墓碑也不留呢?人類社會的許多事物都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逐漸出現的。墓碑也是如此。中國遠古時的“碑”隻是豎立在宗廟門前的木柱。秦代還沒有在墓前放置墓碑石刻的墓葬風俗。我們知道,在秦始皇之前的戰國時期,各國都沒有這類製度風俗。如果秦始皇開創這種製度,曆史必定有所記載,而且一般也會被西漢王朝繼承。基本上全盤承襲秦代墓葬製度的西漢王朝所有皇帝陵墓都沒有墓碑石刻。由此可以斷定,秦始皇陵當年也沒有墓碑石刻。
也有人對秦始皇陵沒有皇後陵感到奇怪。這一點,倒是與這位信奉極權主義的皇帝性格及思想邏輯一致的。雖然有“後宮列女萬餘人”,她們也為他生了20多個兒子、10來個女兒,但秦始皇沒有冊封過皇後。他似乎對她們持“一碗水端平”的態度,自然也用不著為皇後建造陵墓了。泰姬陵
在蒙兀兒帝國首都阿格拉附近的朱木拿河畔,屹立著印度最著名的陵墓:泰姬陵。泰姬陵有白大理石穹頂、高聳的尖塔、鑲嵌珠寶的宮牆,壯麗華美,是現代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
蒙兀兒帝國第五代皇帝沙傑漢的妻子泰姬·瑪哈,1631年死於難產。傳說沙傑漢傷心欲絕,發誓要建一座全世界最美麗的陵墓,以表現其永恒的愛情。他請尤斯塔德艾薩負責設計,次年動工興建。為免日後有其他陵墓勝過泰姬陵,完工後竟砍掉設計師的頭,又砍掉眾工匠的手。
陵墓建築群包括大門、瑪哈墓、兩座清真寺、四座尖塔和一些附屬建築物,如馬廄等,全部設計互相配合,渾然一體。陵墓高約二百五十尺,聳立河邊,氣勢雄偉。陵園占地四十二畝,布局精巧,林木成蔭,風景優美,更有流水、噴泉,反映了蒙兀兒人心目中的人間仙境。
據說每天動員二萬名工匠,耗時二十二年才建成泰姬陵。石匠、金飾工、雕刻家和書法家把整座陵墓裏裏外外每一處都裝飾的美倫美奐。鑲嵌那些精美的圖案,所用的寶石多達四十三種,包括玉石、水晶、黃玉、藍寶石、鑽石等等。墓內到處可見純銀燭台、純金燈座、華麗的波斯地毯,雕花大理石棺四周更圍了一道純金的欄杆。沙傑漢駕崩後,就葬在泰姬旁邊,倒破壞了原來的完美對稱。
1857年蒙兀兒帝國覆亡,泰姬陵內的金銀珠寶被人搶掠一空,幸而陵墓本身並未受到破壞,劫後百多年來依然屹立河畔,一般人視之為堅貞愛情的象征。有趣的是,當時人的看法與今人完全不同。據十七世紀到印度旅行的歐洲人說,沙傑漢好大喜功,權欲熏心,荒淫無度,根本不是愛情專一的好丈夫。甚至有人說,他曾與長女亂倫。他為了爭奪皇位,竟然不念親情,把幾位兄長和五個男性親人橫加殺害。
沙傑漢大半生馳騁沙場,瑪哈生前總是陪伴他出征,夫妻倆看來都嗜殺成性。瑪哈極其仇視基督徒,曾慫恿沙傑漢血洗印度東北海岸的葡萄牙殖民地胡格利。她石棺上的銘文寫道:“求真主保佑我們抵禦異教徒。”
沙傑漢統治期間,一直不遺餘力擴張權勢。他畢生曾下令建造許多宏偉的建築物,以炫耀帝國的財富,瑰麗的泰姬陵也許隻是典型的例子。泰姬陵完美無瑕的設計,可說反映出這位統治者欲與真主比試高下的心理。一個傳誦千古動人心弦的愛情故事,也許是想掩蓋建造泰姬陵的真正動機:為權力無邊的蒙兀兒皇帝沙傑漢樹碑立傳。驚人的圖特卡蒙陵
圖特卡蒙陵寢的發現是埃及考古工作成功的頂峰,也是一個埃及考古史的重要轉折點,這一偉大的發現是與一位名叫霍華德·卡特的英國考古學家的名字聯係在一起的。此外,資助他進行發掘的卡納馮勳爵同時也參與了這一最偉大的發現。
1903年卡特前往埃及。1906年,他自己著手進行出土工作。一開始,他們選定了國王穀裏一小塊麵積準備進行挖掘,這塊地方選對了,應該說是運氣不錯。
卡納馮和卡特站在山頭向下俯視著國王穀。以前已經有幾十個人在那挖掘過,可惜這些先行者卻沒有人留下一份詳細的地圖哪怕是一紙草圖,以供後來的開發者作為參考。穀裏遍地是大堆的挖出的碎石,整個穀底看起來有點像月球的表麵。亂石堆之間是一座座陵墓的入口,而這都是早已開發的墓葬了。如今惟一的辦法隻能是有係統地全麵挖掘下去。
在這以前整整100年,貝爾佐尼掘出了拉美西斯一世、西索斯一世、厄耶和門圖海克佩什的陵墓。後來他寫道:“從我近來發現的古跡看來,我可以充分肯定,除現已探明的以外,畢班·埃爾穆魯克山穀裏再也沒有另外的古墓了。
埃及文物管理局長馬斯皮羅簽署批準卡納馮勳爵開發國王穀的文件時坦率地說明,他認為這塊墓區業已挖掘幹淨,現在再去調查研究純屬浪費時間。他可以肯定帝王穀再也挖不出什麼東西了。
卡特在聽到這許多否定的說法以後,仍然認為有可能發現古墓,而且知道是誰的陵寢,其根據何在呢?
他親自觀察了美國業餘考古者狄奧多爾·戴維斯發現的古物,其中有一隻彩釉陶杯,上麵鑄著圖特卡蒙字樣。這隻杯是戴維斯從一塊岩石下麵發現的,戴維斯在同一地點又發現一座小型石墓,墓中找到一個破碎的木箱,裏麵有一片金葉,上麵也有圖特卡蒙的名字。戴維斯當即確定這座小石墓就是圖特卡蒙,其實這是錯誤的,卡特的想法與此不同:戴維斯的又一件文物得到正確的辨認以後證實了卡特的意見。那是看起來價值不大的陶器碎片和幾卷麻布,裝在幾隻大瓦瓶裏,瓶口封起,瓶肩上鑄著象形文字。後來經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研究,認為這些瓦瓶和瓶裏的東西很可能是圖特卡蒙墓中的殉葬品。另外,後來戴維斯又在“異教國王”伊克納頓的陵寢裏發現了幾個黏土做的圖特卡蒙的印章。
這一切可以證明確實有一座圖特卡蒙的陵寢。卡特力排眾議,認為這座陵寢的位置在帝王穀的中心,並且大約就在戴維斯發現上述文物的地點附近,看來這是言之有據的。
卡納馮和卡特開始挖掘了。幹了一冬以後,他們在選定的那塊三角地基本清除了表層地麵的碎石堆,挖到拉美西斯六世的墓。“我們發現許多當年建陵工人的房舍,都造在巨大的岩石上,而帝王穀裏這類岩石附近往往可以找到墓葬。”
接下去發生的事情,在開發圖特卡蒙墓的全部過程中是最不平凡的一段。挖過一陣以後,如果再照原定方向繼續擴大,就要堵塞拉美西斯陵墓的入口。因為這是旅遊勝地,所以必須停挖,等待一段時間才能順利進行。到1919年冬繼續挖掘後,在拉美西斯六世墓的入口處挖到一批文物,雖然數量有限,但具有考古價值。卡特說:“這是我們真正接近目標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