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帝王陵墓(1 / 1)

史無前例的帝王陵墓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城以東約5千米的驪山北麓。

2200年風雨剝蝕使這座陵墓失去棱角,分明的線條顯得較為和緩,但龐然臥踞的偌大規模和俯瞰平川的恢宏氣勢依然令人感受到“千古一帝”的威嚴。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皇帝的陵墓,也是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墓,陵墓中埋藏的珍寶價值更無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未知數。

沿著石階便道向上登攀,穿過夾道石榴樹叢登上塚頂平台,極目遠眺,北麵渭水蜿蜒如帶,南臨驪山參差連綿。陵墓建在驪山北麓衝積扇上,東西向莽莽平川一望無垠。

這座史無前例的地下陵墓龐大得無以複加,《史記》更記載其中“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如果所言不假,那可真是一筆令人咋舌的財富。

當時的建材以木材為主,主要由長江以南用船運來。每根直徑都在1-2公尺之間,長約30公尺。據說如果負責輸送的人不能如期把圓木送達,一律處死。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向全國各地搜羅了巨石、巨木、珍石、珍木以及奇禽來裝扮他的庭院。他也將鹹陽宮中的家具、衣物、織物、寶石、裝飾品都移往陵墓。

秦始皇的遺體則安置於銅棺中,棺上有木頭的部分則塗漆防腐。

以上所敘都明白記錄於文獻上,隻是當時是否有官員殉葬的,還是一個謎。《史記》記載二世皇帝胡亥下令“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以秦始皇有生子女的後妃不過十多人的情況來看,殉葬的妃嬪大概在二百名左右。二世皇帝的殘暴、較之秦始皇,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秦始皇的地下陵墓,真如一個縮小的大地,裏麵有宇宙和大地山河,配置得惟妙惟肖。《史記》上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來者久之。

當時使用了數千噸水銀,於地下陵墓中做出百川江河大海,並以機械使水銀循環流動,天花板上並用寶石拚出天體圖,至於人魚膏可能是用鯨魚的脂肪加工製成的,能夠燃燒很久。

由於曆代帝王的陵墓經常被宵小之徒光顧,二世皇帝怕有盜墓者侵入,命令工匠做了很多機關,隻要有盜墓者闖入,馬上發射如大雨般的箭矢,為了怕機關的秘密泄露出去,陰狠的二世皇帝還把設計機關者和施工者盡數關在陵墓裏頭,沒有一個人活著出來。雖然《水經注》上記載了秦始皇陵墓被項羽率兵攻入,並掠奪了其中的金銀珠寶之事,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到了一九八五年,中國傳出發現秦始皇陵的大消息之後,人們才知過去的傳說都不是真實的,因陵墓中一切完好如初。不過,考古學家也發現了一條盜墓者挖掘到一半的通道,令人捏了一把冷汗。

一九七四年四月三日,住在陝西省臨潼縣安寨人民公社的農民楊天發,為了引水到田裏灌溉,而挖了一道深井,竟然挖到一個大洞穴,裏麵是前所未見的兵馬俑。

楊天發所挖掘的地方,距秦始皇陵墓1.2公裏,附近早已發現過古墓和陪葬墓,陝西的考古學家本以為那一帶已經做過十分詳盡的調查了,料想不到還有一個兵馬俑坑的存在。此墓在任何曆史文獻上都沒有記載,但事實就是事實。

這個發現在世界上造成很大的轟動,經過數年來的調查,已經證實是始皇陵的附屬設施。兵馬俑坑位於地下五公尺處,裏頭有以秦始皇親衛隊為模特兒塑成的陶俑。共有三個坑,一號坑主要是配置戰車的步兵團,二號坑是步兵、戰車和騎兵組成的混合部隊,三號坑隻有一輛戰車和六十四名士兵,是統帥營的儀仗或護衛部隊。

一號坑東西長230公尺,南北寬62公尺,麵積1萬4260平方公尺。二號坑長124公尺,寬98公民,麵積6000平方公尺。三號坑最小,長21公尺,寬17公尺,麵積520平方公尺。

坑道用黃土燒硬的磚瓦整齊地鋪排著,高約2—3.5公尺,裏麵緊密排列著兵馬俑。

不論是戰車、騎兵、兵士、戰馬都和原物大小相等。一號坑共有六千尊,二、三號坑有一千尊,總共七千尊。每尊兵馬俑都有不同的骨架和表情,連服飾、發型、胡須都完全不同。士兵俑手上所持的刀、劍、矛、弩機、箭鏃等武器,都是當時實戰的兵器,這些武器都曾做過防鏽處理,所以曆經二千二百年沒有絲毫鏽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