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采取科學的教育方針和方法(1 / 2)

家庭教育是一門科學,要想使這種教育富有成效,必須遵循正確的教育原則,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原則是根據家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據對家庭教育的規律性的認識而製定的,是指導家庭教育實踐的基本原則。它是在家庭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對家庭教育過程中各種矛盾關係的認識和處理的指導原則。違背了這些原則,必然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家長教育孩子時所采用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方法得當,就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方法不當,則南轅北轍,事與願違。

科學的教育方法必須符合教育原則,違背教育原則的教育方法決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長為了掌握教育孩子的藝術,是不能不學習和掌握教育原則,熟悉教育方法的。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父母應把握住如下幾點:

(1)樹立現代家庭教育的理念

對於現代家長來說,為了采用適宜、得體的家教方針,首先要提高認識,更新教育觀念,做到由經驗育人向科學育人轉變,由片麵注重書本知識向教育孩子正確做人轉變,由簡單命令向平等溝通轉變。要加強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家長要在思想道德、社會公德、家庭和諧、鄰裏和睦、人際交往、情趣愛好等方麵做孩子的表率。父母要有良好的品格,在家庭生活中言行一致,行為自律,要不斷改進家庭教育方法,善於觀察了解孩子,善擇教育時機,善用教育語言,提高教育技巧。父母要帶頭學習,學一點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懂得孩子生理和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了解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2)抓住人生的關鍵期

人一生是有幾個關鍵期的,孩子一般2歲學語言效果很好,3~4歲是樹立權威的關鍵期,如果在關鍵期內不能充分的把握,那過後對於孩子的培養就會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家長在相應的關鍵期內應注意強化孩子相應的能力,這種強化應該通過鼓勵的形式,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

(3)善於利用合適的時機進行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是曆史上有名的賢明皇帝之一。他不但治國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對臣子們說,教育孩子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遇物而誨,擇機而教”。

他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教子經驗的:

太子吃飯的時候,我就趁機說:“種莊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永遠有飯吃。”

太子騎馬的時候,我就趁機說:“這馬和人一樣,應當有勞有逸,不能讓他過度勞累。你要是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永遠有馬騎。”

太子在大樹下乘涼的時候,我就趁機指著樹幹說:“木匠鋸木頭,隻有依照繩墨才能鋸成直木板。你將來要想做個賢明的君主就得認真聽取伺臣的進諫。”

太子乘船遊覽時,我就趁機說:“你看,水能把船浮起來,也能把船沉下去。老百姓好比是水,君子好比是船。老百姓可以維護你的統治,也可以推翻你的統治。”

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謂用心良苦、苦口婆心。他善於用恰當的比喻進行啟發,不空洞呆板,不抽象說教。這種讓孩子自己去領悟,理解明白事理的結果,能使孩子把家長的外在啟發教育轉化為內在自我教育,而經過這個轉化過程,教育的效果就會顯現出來。

唐太宗善於抓住教育時機的做法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但這不意味著家長可以不分時間地點、沒完沒了地嘮叨。唐太宗分別利用吃飯、騎馬、乘涼和乘船的時候教育太子不能養尊處優,要讓人民休養生息,要注意納諫,不要與人民形成尖銳的矛盾,猶如春風化雨,因此,太子就很容易接受他的教誨。而現在有些家長教育孩子不講場合,不分時間,吃飯的時候數落孩子的學習,當著客人的麵揭孩子的短處,孩子正在學習時,還嘮叨考試要取得前幾名。家長的動機當然是好的,內容也是正確的,但因為沒有選對合適的教育時機,未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事與願違。

(4)實行家庭民主,建立融洽和諧的親子關係對於家長的教育,孩子提出不同意見,這是家庭教育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一方麵,它說明這些孩子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另一方麵,不管家長是否意識到,也不管家長承認不承認,這些孩子已經作為平等的家庭角色,進入了家庭這個舞台。一些家長聽不進子女提出的不同意見,動輒斥之為“回嘴”、“嘴硬”、“你還有理了!”等等。這些做法說明家長還沒有正視孩子身上發生的這些心理變化,沒有認識到以家長身分淩駕於孩子之上的一言堂的做法已不再被他們所接受,沒有認識到孩子能提出不同意見是他們正在成熟的表現,而且這種成熟和要求充當平等家庭角色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如果家長們堅持自己的錯誤做法,甚至明明自己的說法、做法是錯誤的,仍然聽不進子女的正確意見,固執錯誤,那就不可避免地遭到孩子的批評和不滿,引起爭執和對立,使自己從淩駕的位置上跌落下來,從此失去在子女心目中原有的崇高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