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相反,也有不少家長能夠在孩子進入到學齡階段以後,有意識地創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利用飯後散步等機會與孩子交談。為了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他們除了談學校、集體、老師和同學之外,還有意地將社會上的見聞,甚至任職單位中一些有啟發意義的事情融入談話內容,引導孩子給予正確評價。此外,他們還要求孩子評價父母的言行,歡迎對父母的批評進行反批評,對孩子提出的正確意見,家長除虛心接受外,還表示鼓勵,對不正確的意見則給予耐心細致的分析。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孩子關心社會、關心集體、關心他人的思想,讓他們在對事件的評價中知道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並賦予他們正義感、同情心和敏銳的洞察力以及深刻的分析能力。
現代家庭要形成寬鬆的家庭氛圍,允許和傾聽孩子自由發表意見,理解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不強製孩子執行家長的意見。對孩子的缺點和過錯,要耐心勸導,循循善誘,不能簡單粗暴,更不能體罰。
(5)注重培養孩子適應現代生活的能力
現代家庭要善於休閑,幫助孩子豐富閑暇生活,支持和指導孩子開展有益的活動,寓教於樂,強身益智。要使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感受失敗,不怕吃苦,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父母要引導和幫助孩子學會人際交往,提高交往能力,培養團隊精神。現代家庭要充分重視信息教育,幫助孩子學會獲取有用的信息知識,學會抵製不良影響,增強免疫能力。要逐步加強家庭教育的硬件建設,購置有益的圖書和報紙雜誌,創造條件添置家庭電腦,為加強信息技術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
(6)身教重於言教,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修養
有一個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視兒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辭勞苦地勸告兒子要努力讀書,要有禮貌,要講信用,要忠於國君等。而宰相卻是早上離開家去上朝,晚上回來則看書。愛兒心切的夫人終於忍不住說:“你別隻顧你的公事和看書本,你也該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兒子啊!”宰相眼不離書地說:“我時時刻刻都在教育兒子啊!”
“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這句話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很難做到,因為我們總是犯著這樣那樣的錯誤,如果我們能夠不動聲色地將這個簡單的道理通過我們的行動表現出來,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了子女的思維和思維模式的形成。古時候有孟母教子,嶽母刺字,他們教子有方,為民族、為祖國造就了一代英才。而今日一些家庭的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則素質極差,思想品質低下或行為不檢點等,而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誤入歧途,中國有句俗話:“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本來模仿能力就強,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自然而然會染上各種惡習。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一麵打著麻將、一麵督促孩子用功的父親,不可能給孩子一個好的影響;自身都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孩子的進取心;時常打打鬧鬧、在孩子麵前惡語相向的父母不可能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因此,為人父母應有一種意識:夫妻間相互尊重、相親相愛是在培養孩子的愛心;對老人體貼關懷、噓寒問暖是在培養孩子的孝心;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及時反應、耐心疏導是在培養孩子的細心;在生活中永不言敗,在工作中努力進取是在培養孩子的信心。當我們勤奮時,孩子學會了刻苦;當我們堅強時,孩子學會了麵對挫折;當我們豁達時,孩子少了一點斤斤計較;當我們與人為善時,孩子學會了協作。而這些品質、修養、意誌、人際交往等方麵的成長,是孩子一生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因此,教育孩子首先要完善自己,孩子既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也繼承了我們的一切優點和缺點,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首先要給他一對“合格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