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下棋時雖然大腦在進行劇烈的運動,但是身體其他部分則較長久地不活動,中醫認為“久坐傷肉”,會使胃腸蠕動減慢等等,會影響肌肉發育和造成食欲不振,吸收不良。因此,下棋之後,要督促孩子做些跳繩、跑步等體育活動,以達到“體、腦俱動”的生理平衡。
(3)把書畫當作開啟孩子智力的鑰匙
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書畫是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開發智力的一項措施。
無論書法還是畫畫,都是觀察能力的鍛煉。學書法,首先要臨帖,從前人的作品中吸取營養。而臨帖就必須將每位書法家的特點掌握準確,柳體、顏體、魏碑、漢隸、甲骨、鍾鼎、小篆的區別與聯係,章法的布局,筆法的微妙,都要觀察仔細,不僅要爛熟於心,而且要“透入肝膈”。作畫更需要細微的觀察力。我國的國畫,對“神似”的要求甚於“形似”,這就不限於“畫龍像龍,畫虎像虎”了。如此之高的要求,需要對被畫對象進行“深入骨髓”的觀察。中國很多名畫家一生中隻以畫一種東西而揚名,如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李可染畫牛,黃胄的小毛驢,陳大羽畫的大公雞……這些名家對各自所畫的動物都進行了長期而細致的觀察,因此才能信手落筆,妙趣自生。一般說來,精於書畫的人,觀察力都是很強的。
書畫實踐又是激發創造能力的一種運動。要想在書畫方麵有所建樹,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創新,自成一家,在作品中表現自己的個性和。書畫界都知道,凡作畫隻能沿襲他人巢臼的,最多也隻能成為一個“摹匠”;而模仿名家書法,寫得再好也隻是“奴書”。因此,凡學書、學畫,隻要一入門,都要致力於創新;而創新,就必須調動全部智力,在運用智力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智力器官也得到了全麵的鍛煉。
書畫實踐,也是一種激發靈感的實踐。大凡著名書畫家在創作作品前,都要給自己創造“筆興”產生的條件,如凝神靜思,焚香沐浴,或飲酒,或吟詩,或操琴,待情緒調動起來,“筆興”大發,才能“鬼使神差”,創作出佳品來。所謂的“筆興”,實際上就是一種靈感過程。
如長期接受作書做畫時的這種激發靈感實踐,其靈感思維自然會得到很好的鍛煉。
當然,練習書畫也有講究,對少兒更應講究方法。其中,培養興趣,合理輔導,控製時間,是一般的要求。此外,對提高智力來說,如左右手交替練習書畫,似更好,因為這不僅能益智,也有助於提高書畫水平。從對書、畫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益智效果來看,可以行、草書和楷、隸書交替練習(在入門之後);工筆畫與寫意畫交替練習等。
讓孩子在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中體會快樂
現在的孩子,學習緊張、忙碌,麵臨著升學的壓力。有的孩子一頭鑽進書堆,兩耳不聞窗外事,成為“書究”,顯得老氣橫秋;有的孩子整天愁眉苦臉,處於一種擔驚受怕的狀態之中,自己的學習成績退步了,肯定難逃爸媽的責罵,考不取名牌大學怎麼辦?……青春,尤其是處於人生“黃金時期”的中學生時代,本來是朝氣蓬勃、富於激情、充滿快樂浪漫的孩子們,何以弄得如此灰暗,除了以上客觀存在的原因以外,還能不能讓孩子從自身尋找一些原因呢?
快樂是一種狀態,簡單地講,快樂是指某種要求得到滿足,人內心所感到的幸福或滿意。這種要求因人而異,如果有人把要求設得很高很高,根本無法達到,這樣的人永遠是得不到快樂的。隻有合理地設計目標,尋求合理的要求,並且在這種目標達到或要求得到滿足以後,內心才會感到幸福或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