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在教育男孩要心胸寬廣時,父親可以讓孩子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讓孩子站在對方立場上,想想如果別人這樣對自己,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種豆子
這個遊戲要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裏,父親要和孩子商量好,孩子每做一件寬厚待人的事,父親可以容許孩子在花盆裏種下一棵豆苗,但若孩子為某事斤斤計較、有心胸狹窄的表現時,父親要求孩子拔掉一棵豆苗。遊戲最好以豆苗長大直至長出可以食用的豆子為時限,若孩子在這段時間裏已經拔完豆苗,父親要給孩子一定的懲罰,若最後長成的豆子多,父親應適當獎勵孩子,並鼓勵孩子繼續寬厚待人,做任何事都要保持寬大的胸懷。在種豆子的日子中,父親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要注意提醒、引導孩子,讓孩子時刻警惕自己的言行。
5.禮貌,從家庭開始
德國古典文學家歌德曾說,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麵照出他肖像的鏡子。這句話告訴人們,禮貌是一個人外在形象的最直觀表現,一個人是否懂禮貌、是否禮貌待人,這影響甚至決定著他與周圍人的關係變化。因此,一個男孩要想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要贏得他人的尊重,就必須學會禮貌待人。
“彬彬有禮是所有高貴品格中最美麗的花朵”,這是英國畫家的一句名言。由此可見,禮貌對一個人而言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品質。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男孩不拘小節,為人處世都很隨意,以為這樣容易跟人接觸。但在男孩不拘小節的過程中,他們又很容易破壞規矩,不守禮儀,做出一些有損自身道德品質的行為,這對男孩的成長和發展有很大不利影響。
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男孩的意義重大,父母不僅要教孩子學知識,更要教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要讓孩子講文明、懂禮儀。男孩從小在家庭中學會禮貌待人,進入學校、步入社會後,他才能將禮貌待人落到實處。因此,男孩的禮儀教育應從家庭開始,尤其要從男孩最尊敬、最崇拜的父親開始,用父親的榜樣力量教孩子禮貌待人。
讓男孩與禮貌靠得更近
小聰是個7歲的小男孩,平時爸媽很疼他,經常帶他出去旅遊,去朋友家做客。起初,小聰比較膽小,去別人家都乖乖地坐在沙發上,主人給他好吃的他也不吃,給他玩具他也隻在手裏拿著不敢玩兒。
後來,小聰接觸的人多了,也逐漸大膽起來。一次,小聰考試成績很好,為了獎勵他,爸爸決定帶他一起去參加同事的生日宴會,帶他出去玩兒。
爸爸帶小聰到了同事家裏,生日宴會上有很多人,大多還是爸爸的同事,他們就在一起聊天。宴會期間,爸爸讓小聰坐在座位上吃東西、喝飲料,還囑咐小聰別亂跑,在別人家要懂禮貌。小聰一邊喝著飲料一邊答應爸爸:“我知道了,爸爸你去忙吧。”
爸爸很放心地和同事聊起來,沒注意小聰在幹什麼。然而,小聰在座位上一會兒坐著,一會兒跪著,一會兒穿著鞋直接蹲在座位上,整個人很不安分,旁邊坐的人會時不時地看小聰兩眼,還在嘴裏嘟囔:“這誰家的孩子,這麼沒禮貌,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的。”
過了一會兒,爸爸一轉眼,小聰就不見了。爸爸覺得小聰不會跑太遠,就去院子裏找他,結果發現同事的家人正在和小聰談話。爸爸走上去問發生什麼事,同事的家人說:“沒事,小孩子玩兒的時候不小心打翻了東西,沒關係的,您別怪孩子,也怪我們沒放穩桌子。”
爸爸這才知道小聰跑出來看到桌子上擺放的很多禮品,沒問過主人就想自己拿下來看看,結果他個子小,取東西時扳倒了桌子,幸好沒有摔壞桌上的東西。爸爸看到小聰如此不懂禮貌,當時就很生氣,也覺得很丟臉,但為了不傷及小聰的自尊心,爸爸決定回家後再給小聰好好上節禮貌課。
晚上回家後,爸爸將小聰叫到書房,他問小聰:“孩子,你知道今天做錯什麼事了嗎?”
小聰知道自己犯了錯,他低著頭說:“爸爸,我知道錯了,我不該在別人家亂跑,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您別罵我,以後我保證不再犯了。”
“孩子,爸爸不是要罵你,爸爸隻想讓你知道,要想成為讓人喜歡的男子漢,就要懂禮貌,做事要有規矩,當你禮貌待人的時候,別人對你的態度才會友好,你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爸爸繼續講道,“古代的皇帝是主宰一個國家的人,他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誰也不敢跟皇帝說不,更不敢要求皇帝做任何事。但賢明的帝王並不是總拿權力威脅別人,他們比任何人都懂禮貌,他們知道不守禮儀就不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更不能治理好國家。所以,小聰要想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就必須學那些賢明的帝王,像他們那樣禮貌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