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哲學·思潮(1 / 3)

哲學·思潮

古希臘三傑

“一無所知”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蘇格拉底塑像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蘇格拉底具有樸實的語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體和神聖的思想。

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麵的問題。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慧的人。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此外,他還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

蘇格拉底靠自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請教。蘇格拉底卻常說:“我隻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麵的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說:“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隻是專心致誌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我們隻能從他的兩個學生的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加以探索,然而他們兩人的記載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對於何者的記載更接近真相一直是爭論的話題。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在歐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為追求真理而死的聖人,與孔子在中國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古希臘文化之魂柏拉圖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臘思想家、西方文化傳統的奠基人之一。

柏拉圖出身於雅典顯赫的貴族之家,早年愛好文學,也熱衷於政治,20歲左右同蘇格拉底交往後開始從事哲學研究。蘇格拉底被處死後他來到麥加拉避難,然後遊曆了非洲的昔勒尼、埃及、南意大利以及西西裏。為實現他的政治理想曾三次赴西西裏的特拉古王廷,但均未成功。公元前387年返回雅典並在阿加德米建立自己的學院,開始從事研究、著述和教學工作。

柏拉圖一生著述宏富,他所流傳至今的對話體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24篇被確認為柏拉圖所著。這些著作廣泛論列了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美學、教育和法學等思想。

在哲學上柏拉圖堅持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在解決本原問題時,他提出存在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的理論,前者是由各種理念組成的真實永恒的世界,後者是變化無常的不真實的世界。理念是萬物的真實本質,是客觀存在的獨立實體,它不生不滅,超越於經驗之外,而萬事萬物隻是理念的摹仿品。

到了晚年,由於感覺到了理念論所存在的內在矛盾,又提出了有名的“通種論”,他通過考察六個最普遍概念之間的相互關係,指出有些理念可以相互結合,甚至像存在和非存在也是互相統一互相聯係的。柏拉圖通過純概念的考察,成為古代概念辨證法的典型,並由此開了西方思辯哲學的先河。

柏拉圖還用造物主來說明兩個世界的聯係,即作為宇宙最高主宰的神用理念作模型,以基質為原料,在“善”的指導下創造了完美的世界。他還提出以理想國為藍圖的社會倫理學說,他指出、智慧、勇敢和節製分別在人的理性的統帥下各盡其職就會實現公道。國家和個人一樣,統治者、武士和群眾的美德是智慧、勇敢和節製,如果三個階級安分守紀,各施其能,社會就會達到公道和至善。要達到至善柏拉圖還特別強調要實現哲學王的統治。到晚年寫《法律篇》時他才提出以法治代替哲學王人治的觀點。

在美學思想上,他強調唯有美的理念才是絕對永恒的,感性事物的美隻是因為分有或摹仿了美本身,而藝術又隻是模仿自然的感性事物,所以藝術是最低下的,但藝術作品對人有很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他還認為詩人是在失去常理而陷入迷狂的狀態下,靠靈感進行創作的。柏拉圖的美學思想對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有著極大的影響。

最博學的思想家亞裏士多德

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柏拉圖的學生,亞曆山大大帝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

亞裏士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讚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和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於閑暇。

亞裏士多德一生勤奮治學,從事的研究幾乎涉及所有的學科,並寫下了大量的著作,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他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同時對自然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形而上學

其原義是指哲學。形而上學一詞最初是亞裏士多德一部哲學著作的名稱,意為“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是他的第一哲學。其研究對象是超感官的、無形的不可經驗的東西;他的第二哲學是自然哲學,其研究對象是可感的、有形的東西,因而第二哲學實際是現代所謂的自然科學,而形而上學就是哲學。

嚴複首次把“物理學之後”譯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的另一種含義,是指與辯證法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法,這一含義是從黑格爾開始使用的。黑格爾把形而上學當成反辯證法的同義詞。形而上學用孤立的、靜止的、不變的觀點看問題。這種思維方法古已有之,但作為一種係統的思想方法卻產生於15~18世紀。它的產生是與當時生產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的。這一時期自然科學正處於分門別類的搜集材料階段,需要搬開事物間的普遍聯係,把它作為一個孤立、靜止、不變的東西來考察,從而對其加以詳盡分析和研究。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被培根、洛克等人帶入哲學領域,形成了形而上學思維方法。這種方法在一定範圍、一定曆史階段內是正當的、合理的,因為一方麵它是與當時生產和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人類認識史的必經階段,另一方麵對事物進行分析、分解、靜止的研究在一定範圍內也是需要的,沒有分析就不可能達到綜合的整體認識。但超出這個範圍它就變成了謬誤。

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指一種對社會文化,對社會精神特別是道德的價值表示蔑視的態度。源於古希臘昔尼克學派。該學派是因安提斯砂尼在雅典城外的“快犬”運動場講學而得名;一說因這一學派主張回到原始的自然狀態,生活方式粗野,像狗一樣,所以被貶稱為“犬”。主要代表人物有第歐根尼、拉爾修、格拉底、歐奈西克利特、比翁、梅尼波等人。在哲學上,犬儒學派主張“種”“屬”(共相)是沒有意義的,隻有個別的事物才是起初的。它崇尚自然,認為一切人間的文明享受都是多餘的、有害的理想生活應是極端簡樸的原始生活。這種生活原則是把自然與習俗、法律對立起來,尊重自然而貶抑習俗和法律。在某些時候,犬儒主義強調自然,輕視秩序的態度,是對當時社會製度的反抗。但達是一種主張拋棄文明和文化,回到原始自然狀態的消極態度。後來的人們把凡是對已形成的人類文化的曆史成果進行嘲弄,對道德原則表示輕視,對人們寶貴的理想進行譏笑,對人的尊嚴加以貶低的言行都稱為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是古希臘的一個哲學流派,創始人是蘇格拉底的弟子安提西尼,代表人物是狄奧根尼。“犬儒”這個名詞的由來有兩種解釋,一說安提西尼曾經在一個稱為“快犬”的運動場演講,一說該學派的人生活簡樸,像狗一樣地存在,被當時其他學派的人稱為“犬”。

犬儒主義者主張清心寡欲,鄙棄俗世的榮華富貴,提倡回歸自然。他們認為,人要擺脫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擁有的善。他們相信,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建立在稍縱即逝的外部環境的優勢。每人都可以獲得幸福,而且一旦擁有,就絕對不會再失去。人無須擔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擔心別人的痛苦。

據說狄奧根尼住在一個桶裏,他像一個印度托缽僧那樣地以行乞為生。他宣揚友愛,不僅僅是全人類之間的友愛,而且還有人與動物之間的友愛。據說亞曆山大曾拜訪過他,並問他想要什麼恩賜;他回答說:“隻要你別擋住我的陽光。”狄奧根尼是一個激烈的社會批評家。他立誌要揭穿世間的一切偽善,熱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從物欲之下解放出來的心靈自由。狄奧根尼確實憤世嫉俗,他曾經提著一個燈籠在城裏遊走,說:“我在找一個真正誠實的人。”

隨著犬儒理念的流行,犬儒主義的內涵發生了微妙的根本變化。早期的犬儒主義者是根據自身的道德原則去蔑視世俗的觀念;後期的犬儒主義者依舊蔑視世俗的觀念,但是卻喪失賴為準繩的道德原則。於是憤世嫉俗就變成了玩世不恭。

說來頗具諷刺意味,早期的犬儒是堅持內在的美德和價值,鄙視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可是到後來,犬儒一詞正好變成了它的反麵:隻認外在的世俗的功利,否認內在的德性與價值。到現代,“犬儒主義”這一詞在西方則帶有貶義,意指對人類真誠的不信任,對他人的痛苦無動於衷的態度和行為。

教父哲學

教父哲學,公元2~5世紀早期基督教為其教義辯護的一種宗教唯心主義思想體係。它是由護教者根據聖經,利用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新柏拉圖學派的學說建立起來的。所謂教父,是那些既宣講又著作的護教者,他們對製訂和論證基督教教義作出了貢獻,教父哲學因此而得名。教父哲學本質上是宣揚以神為出發點和終結點的宗教唯心主義世界觀和人生觀。

教父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分為希臘和拉丁兩大派:教父哲學的創始者查士丁、克萊門、奧裏根等,出生在東方並用希臘文著作,故稱東方希臘教父。他們最早意識到哲學的作用,把哲學作為為基督教教義辯護的工具。他們推崇柏拉圖,稱他為神派遣的先知。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德爾圖良、奧古斯丁、格雷高裏等。他們生長在西方並用拉丁文宣講和著書,故稱西方拉丁教父。他們對古希臘哲學作了明確的選擇,主要把新柏拉圖主義塞進基督教教義中,使哲學和神學混為一體。他們是教父哲學的組織者。奧古斯丁則是最後的完成者,他把教父哲學推向了全盛時期。

教父哲學主要是以哲學論證神、三位一體、創世、原罪、救贖、預定、天國等教義。教父們根據柏拉圖的理念論提出了神真實存在的論斷,認為肯定一個判斷的真或假,不在於主觀意識,而在於依據客觀真理。判斷這一事實本身證明了真理世界的存在。同時,變化不定的感性世界這一現象本身也表明它所依據的永恒不變的精神世界的實在性,感性世界的存在無疑是淵源於精神世界的實在性。所以,真理的精神世界必然存在,而且必須首先獨立存在和永恒存在。無論人們掌握與否,都無法予以否定。這真理的精神世界就是神。

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354~430)是基督教重要的神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北非希波主教。生於北的塔加斯特(今阿爾及利亞的蘇克赫臘斯)。早年在迦太基學習雄辯術和修辭學,並加入摩尼教,因與貧賤女子有同居關係。被該教視為一般“聽道徒”。383年到羅馬,研讀新柏拉圖主義的著作。深受邏各斯學說的影響,次年前往米蘭,聆聽大主教安布羅斯對《聖經》的講解。為此對過去的生活表示懺悔。387年,接受副主教一職,395年回家鄉隱修3年,391年到希渡,接受副主教一職,395年任希波城主教,在任終身。他認為,基督教哲學的任務是在《聖經》啟示的指引下通過人靈魂中的上帝之形象認識上帝。他用新柏拉圖主義論證了神創論、原罪論、恩寵論、預定論、聖事論、教會淪、三位一體等基督教神學教義,並與摩尼教及基督教異端進行論戰,建立了自己的神學體係。其神學體係在5—12世紀西歐基督教會內占有統治地位。奧古斯丁著作甚豐,重要的有:《懺悔錄》、《上帝之城》、《預定論》、《論三位一體》等。

文藝複興

14~16世紀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封建運動,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進步的變革。該詞源於法文renaitre,原意為“再生”。意大利藝術家瓦薩裏以“再生”一詞來概括這個時期文藝活動的特點。

14~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萌芽、發展,反映資產階級利益和要求的人文主義思潮隨之產生。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以複興希臘、羅馬文化為名,反對封建文化和教會精神統治,打破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開始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問題,肯定了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享受者,從而反對禁欲主義和來世觀念。提倡理性,探索自然,研究科學。主張積極進取,反對消極遁世。這使當時的文學、藝術、史學、科學技術等方麵普遍高漲。

文藝複興始於意大利,後擴大到德、法、英、西、尼德蘭等歐洲其他國家。代表人物有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亞、達·芬奇、莫爾、塞萬提斯、蒙田等。

人道主義

“人道主義”一詞是從拉丁文“人道精神”引申來的,最早在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那裏,是指一種能夠促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製度。這是人道主義最初的含義。

在15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思想家那裏,人道主義是指文藝複興的精神,即要求通過學習和發揚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展。這是新興資產階級提出的一種包含有深刻內容的追求和理想。在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人道主義反對封建教會專製,要求充分發展人的個性。

直到19世紀,人道主義始終是資產階級建立和鞏固資本主義製度的重要思想武器。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又把人道主義的內涵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人道主義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起著反對封建製度的積極作用。

人道主義是社會思想中一種進步的觀點或潮流,其主要內容包括:①提倡人的尊嚴,確認人是最高的價值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②重視人的現世幸福,確認滿足和發展人具有的實在的塵世需要和才能;③相信人的可教化性和發展能力,要求實現個性的自由和全麵發展;④追求人類的完善,要求建立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真正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