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出現了排簫、羌笛、笳、箜篌、琵琶等。到了隋唐時期,樂器的品種愈加增多,據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共有3000餘種。拉弦樂器在此時也開始出現,如奚琴,有兩條弦,用竹片在兩弦間摩擦發音,這恐怕就是胡琴的前身了。
宋代的樂器又有自身的特點,一是產生了多種多樣的吹奏樂器,二是拉弦樂器開始得到重視,如馬尾琴已經得到廣泛的運用、流行。元、明、清以後的樂器更加多樣,性能也更為完備,特別是西洋樂器的傳入,又為我國樂器的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我國古代樂器呈現出更加多姿多彩的麵貌。
芭蕾舞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譯,歐洲古典舞劇的統稱。這門由足尖支撐的藝術在意大利文藝複興高潮期萌芽,至今已走過了500年漫長的曆程。
15世紀,意大利宮廷宴飲時,常在席間穿插舞蹈。這些舞的內容多根據希臘神話故事改編,舞者服飾華麗,帶有麵具。一般認為芭蕾是從當時流行在宮廷裏的啞劇、幕間劇、載歌載舞的演技和假麵舞等形式彙合而成的。16世紀芭蕾已成為綜合性的舞劇。1581年10月15日在巴黎波旁大廳上演的大型宮廷舞劇是芭蕾形成的標誌。後來由於法王路易十三與路易十四的參與和倡導。王公貴族爭相習舞,使得宮廷芭蕾在17世紀進入了鼎盛時期。1672年路易十四宣布允許職業舞蹈家演出貴族芭蕾,這標誌著芭蕾由貴族的自娛活動變成為一門藝術。
後來,隨著專製主義的沒落,芭蕾逐漸脫離宮廷,走向社會。1681年女演員登台,又打破了男子獨霸芭蕾舞台的局麵。女明星卡瑪戈大膽改革芭蕾服裝,取消拖地長裙和帶鯨骨框的圓裙,以利演員的旋轉和跳躍。
約在18世紀中葉,女演員成為芭蕾舞台的中心,芭蕾也除去了歌唱和說白。從歌舞劇中分離出來而成為獨立的藝術。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政治革命與工業革命使藝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芭蕾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題材由神話傳說轉為人神並存,麵具、假發、鞋跟被廢除,舞裙長度進一步縮短,並創造出了足尖舞及高速旋轉等高難度動作。19世紀50年代以後。芭蕾的中心逐漸由法國移至俄國,20世紀初出現了現代芭蕾學派。
芭蕾名劇有《唐璜》、《堂吉訶德》、《仙女》、《吉賽爾》、《天鵝湖》、《海峽》、《希爾薇亞》等。芭蕾是藝術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芭蕾經典名劇《天鵝湖》
芭蕾經典名劇《天鵝湖》《天鵝湖》是俄國古典芭蕾傳統劇目之一,也是世界芭蕾舞經典名劇。該劇作於1876年,柴可夫斯基作曲,別吉切夫和蓋裏采爾編劇。《天鵝湖》1877年在莫斯科首演,1895年由俄國舞劇導演伊凡諾夫和法國舞劇導演彼季帕重新編排在彼得堡上演,獲得巨大成功。
全劇共有4幕,劇情描寫奧傑塔公主被魔法師羅德伯特擄去變成白天鵝,在湖邊她與王子齊格弗裏德相遇並相愛了。在王子挑選新娘的舞會上,魔法師以女兒黑天鵝奧吉莉亞欺騙王子,最後愛情的力量戰勝了邪惡勢力,奧傑塔公主和其他白天鵝都恢複了人形,王子和公主終於結合在一起。
該舞劇音樂具有高度交響性發展原則,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對芭蕾舞音樂進行重大改革的結果。這也成為該舞劇在舞劇發展史上取得劃時代地位的重要原因。
“現代舞之母”鄧肯
鄧肯舞姿
鄧肯(1878~1927)是20世紀初震動西方舞台的舞蹈改革家,由於她為現代舞蹈的發展開拓了道路,因而被譽為“現代舞之母”。現代舞又稱“自由舞”、“現代芭蕾”。鄧肯於1878年生於美國舊金山,父親是位詩人,母親是音樂家。她從小就生活在家庭濃厚的藝術氣氛中。曾與家人一起渡過了10年的漂泊賣藝生涯。當她的舞蹈藝術在上流社會和藝術界顯露出持有的風采以後,她開始了到倫敦、巴黎、維也納、柏林、布達佩斯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各國觀眾空前熱烈的歡迎。後來她到希臘旅行,從古希臘雕塑上吸取了創作靈感與舞蹈語彙。在她眼中具有近400年曆史的傳統芭蕾舞,已經完全走向僵化和衰落。她不滿於芭蕾舞台上所表演的那種嚴重脫離現實的“神仙故事”和“風流豔史”的題材,不滿於藝術形式上千篇一律的“輕盈與曼妙”,主張創造一種充分體現人類自由精神和真情實感的舞蹈。她第一個打開了古典芭蕾的禁宮,摒棄矯揉造作的技巧的限製,使舞蹈動作自然,舞姿優美。她大膽改革舞蹈的動作和服裝,從古希臘雕塑與文藝複興時的繪畫中得到啟示。創建了形式自然,風格自由的現代舞和崇尚自然、崇尚古希臘藝術的舞蹈理論。表演時,她通常雙腳赤露,隻穿著薄紗裙或輕紗飄拂的希臘長袍,多用跑步和跑跳步,兩臂經常向側上方揚舉,加上適當的舉腿和騰越,顯得自然典雅,柔中帶剛。她有卓越的音樂感受力,用舞蹈表現勃拉姆斯、瓦格納、貝多芬、施特勞斯等人的音樂作品獲得了巨大成功。同時,由於鄧肯還是一位不畏強權,支持民族解放鬥爭,終身為婦女解放而拚搏的鬥士,因而當時許多大藝術家如羅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鄧南遮、詹姆斯等人,都曾熱情讚譽她為“世界最偉大的女性”。
交際舞
交際舞不同於宗教性舞蹈等,是一種純娛樂性舞蹈。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很喜歡把跳舞作為一種社交性的娛樂,他們在各種盛大宴會和喜慶佳節上跳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讚成跳舞,亞裏士多德也認為交際舞是有益的,因為它反映出人們的舉止和行為。遠在4000多年以前,埃及人就已把跳舞作為社交藝術。在古埃及人的宴會上,舞蹈是供賓客消遣的。西班牙人跳交際舞的曆史也很長,但他們跳的舞多數是從阿拉伯人那兒學來的。法國是真正最早開展交際舞的國家,許多起源於其他國家的交際舞,在法國都得到充實和完善。亨利二世的王後凱瑟林·德·梅迪奇是法國第一個倡導跳交際舞的人。在凡爾賽宮,路易十四把交際舞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國際標準交誼舞
國際標準交誼舞是在傳統交誼舞的基礎上,加以國際統一規則而成的。它分為現代舞和拉丁舞兩大部分。現代舞又含華爾茲、探戈、維也納華爾茲、狐步舞、快步舞5種舞蹈,其特點是格調高雅、舞姿優美、輕柔流暢、節奏起伏。拉丁舞含有倫巴、恰恰舞、桑巴、鬥牛舞、牛仔舞5種舞蹈,拉丁舞熱情奔放、自由活潑,舞蹈技巧性強。
現代舞的5種舞蹈起源和特點是:華爾茲舞源於奧地利的一種民間舞蹈,也是交誼舞的起源,其特點是“圓舞”,即旋轉,探戈舞最早產生於阿根廷,舞蹈較低俗,20世紀初經法國演出商改造,成為莊重、奔放的舞蹈,以典雅、俊俏、爽快為特點,維也納華爾茲源於維也納,又稱快步華爾茲,是德國人保羅·克雷布斯所創;狐步舞產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1914年傳入英國,後來成為典型的英國式舞蹈,以自然、舒展、從容為特征,音樂節拍是4/4,每小節有4拍,重音在第一和第三拍;快步舞是從狐步舞演變而成,其節奏每分鍾48拍乃至50拍,舞曲節拍輕鬆,舞姿活潑動人。
拉丁舞的5種舞蹈起源和特點是:倫巴舞源於古巴的一種黑人舞蹈,20世紀20年代後期傳入巴黎、紐約、倫敦,節拍為4/4,重音在第一拍;桑巴舞始於巴西,原是一種非洲奴隸舞,19世紀後得到普及,成為巴西狂歡節的主旋律,後又傳入歐美各國,並得到改良和發展。恰恰舞原是模仿一對企鵝在生活中的各種動作而創造出來的,企鵝在高興時,雌雄相親相愛,一起歡跳,不高興時,雌的不理睬雄的,雄的舍命尾隨,以求歡心和諒解,故恰恰舞多是女子領舞,男女舞伴不摟抱,離身而跳,動作不必劃一整齊。鬥牛舞最早出現在西班牙等歐洲和拉美諸國,在第一次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流行於歐洲,舞蹈帶有西班牙鬥牛士風格。牛仔舞原是一種黑人舞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由美國士兵傳播到法國等歐洲國家,20世紀50年代後經改造,形成一種輕鬆詼諧、能用爵士音樂和迪斯科音樂跳舞的風格。
上述10種舞蹈被列為國際正式比賽的項目。比賽時在服裝上也有要求。現代舞要求男子著黑色燕尾服,女子著長裙。拉丁舞男子為拉丁套裝,女子為拉丁短裙。裁判是根據5種因素給選手打分:①與音樂和節拍的吻合。②身體基本姿勢,③舞蹈動作;④旋律的掌握和對音樂的理解;⑤舞步。
踢踏舞
現代舞蹈樣式之一。源於英格蘭的木鞋舞。傳統的踢踏舞以各種節奏型的腳的動作和擊地為特點。19世紀末出現了以多伊爾和狄克遜為代表人物的“巴克溫”式跳法,特點是快速、活潑,穿木鞋底。還有以喬冶·普裏姆羅斯為代表人物的軟底鞋跳法,特點是舒展、平穩。1925年,兩種跳法融合起來,舞鞋的前掌和後跟釘上了鐵片,以便發出更響的踢踏聲。腳部動作大致不變,但增加了種類繁多的腿部動作,偶爾還要拍手。1940年後,腿部動作更為複雜,還吸收了芭蕾舞和現代舞的許多高難度動作。著名的舞蹈家有阿斯泰爾、博爾格、鮑威爾等人。
迪斯科
迪斯科原是個音樂概念。20世紀以來,西方許多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出於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叛逆情緒,憑借現代科技力量創造出五花八門的現代主義音樂,“迪斯科”即為其中之一。迪斯科音樂始創於1975年。當時西方的一些音樂家在錄音室裏,利用各種電聲設備和電子樂器將黑人歌曲和民間音樂加以變形,把各種音響進行技巧性的疊加處理。這種音樂強調發揮低音部的節拍性音型,形成一種像節拍器那樣不斷重複、經常出現急捶戰鼓似的重擊節拍。由於它的狂熱性和感染性,聽眾很容易被帶進音響的旋渦中,著魔似地不停地歡跳扭擺。因此,迪斯科很快就成為一種舞蹈音樂,同時也成為一種流行舞蹈的名稱。但也有人認為“迪斯科”舞是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一種爵士舞蹈。由於灌製這種舞曲的圓盤叫“DISE”,因此取名“DISC”,有唱片舞會之含義。
“迪斯科”舞是一種汲取了非洲民間舞蹈特點的即興式自由舞蹈。舞蹈者隨著音樂強烈而急劇的節奏自由扭動身體的各個部位,特別是腰胯部位,創造著各自的花樣,毫無拘束地表現自己的個性。這種舞的動作中常揉進雜技、體操、民間舞、現代舞以至芭蕾的因素。但很少高強度的大跳和高難度的技巧表演。人們可以單跳,也可以雙人、多人對跳,在激烈的音響中隨心所欲地手舞足蹈。由於它能使人們在工作之餘放鬆休息及健美健身,因而很快興盛起來,風靡全球。
爵士舞
由爵士音樂伴奏的舞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青年拋棄了上代人的習俗和生活準則,要求盡情享樂。反映在舞蹈上認為隻有爵士樂才是跳狐步、希迷、拉格、查爾斯頓、黑臂等舞步的完美音樂。20~30年代爵士樂更為流行,舞蹈的技巧發展了,風格更多樣,風靡一種吉特巴舞。1939年本·尼·古德曼大型樂隊在派拉蒙劇院演奏“流線型爵士樂”,中學生們在劇場走廊跳吉特巴舞,由此招來消防隊檢查劇院椅座安全問題,後來搖滾樂引出的搖滾舞、迪斯科舞都與爵士舞有淵源關係。爵士舞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在世界範圍內風行。
霹靂舞
霹靂舞有打破、折斷、開創之意。性質與迪斯科舞相似,是一種自娛性兼表演性的即興舞蹈形式。比迪斯科舞更為狂放而激烈,它把自由體操、芭蕾舞步、軍事技巧、啞劇動作、雜技表演於一爐,伴以急風暴雨般的音樂節奏,時而頭足倒立,時而雙肩立地,時而軀體飛旋。霹靂舞有三種基本形式:一是用身體某一部分作支點的“轉舞”,可作風車般的高速旋轉動作;二是由雙人捉對表演的“鬥舞”,動作快捷但不觸及對方身體;三是模擬木偶或機械人動作的“觸電舞”。
肚皮舞
埃及“肚皮舞”雅稱埃及東方舞。“肚皮舞”這一俗稱,曾使不少人對這種舞蹈產生誤解。其實,正規的東方舞所表現的扭胯、擺肩等動作能顯示女性曲線的嫵媚和健美,體現婦女的勤勞、喜悅和歡樂。
東方舞多為體態豐腴、臀部發達的女子獨舞。當舞樂聲起,便有一位妙齡女郎身披白紗,手持金屬鑔,身佩響環、項鏈等飾物,胸部高聳,半遮半裸。她那看似赤裸的腹部。實際上穿著一層透明的尼龍紗,四周飄忽著絲綢和金色臀部飾帶。但見她張開雙手,舒展腰肢,扭動胯臀和雙乳,動作歡快明朗。隨著音樂旋律的加快,腰、胯、臀的扭擺加速,此刻舞娘從上至下顫動腰、臀和胸部肌肉。技藝高超者,還可隨意顫動腰、腹的某一塊肌肉,配合手的動作和雙腳移動,盡情地表現女性美,給人以優美歡樂的感受。
婆羅多舞
印度古典舞蹈絢麗多彩,風格獨特,到中世紀時逐漸形成4大舞派:婆羅多舞、卡塔卡舞、卡塔克舞、曼尼普利舞。婆羅多舞起源於敬神儀式,它由女舞蹈者在寺廟中祭神時表演,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過去它隻流行於南印度,是南印度泰米爾納杜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古老、最完美的古典舞蹈,被看作印度舞蹈的正宗。印度古典舞蹈本來就有一套規範,公元前後婆羅多牟尼(牟尼:聖人)撰寫了《舞論》對之進行總結,後來積婆羅寫的《姿態鏡銓》又使之係統化,這樣就逐漸形成了婆羅多舞的成套動作,豐富涵義和嚴格程式。表演這種舞蹈需要高超的技藝,演員從小就要嚴格訓練,學成常需近10年時間。婆羅多舞最顯著的特征是飛波流光的眼神、細碎繁響的腳鈴聲和傳神達意的幾百種手勢。它要求演員從眉毛、眼睛、嘴巴、下巴,到頭、頸、肩、手,再到腰、腿、腳、趾都要舞動,而且每一個部位的每一個動作都有相對固定的含義。演員運用各種手勢在身體各部分的配合下能表示多種不同的意思,這就是“手語”,也叫“啞語”。表演婆羅多舞時常常在台中間小桌上供一尊印度舞蹈之神涅婆天的舞像。兩旁燃兩盞高腳銅燈。使舞台籠罩著靜穆莊嚴的氣氛。演員身著民族服裝,赤腳上係著腳鈴,先向觀眾深深地低頭合掌,然後隨著樂聲翩翩起舞,以她的長眉妙目、纖指柔腰講述著印度古代優美的詩歌故事。
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1957年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女子集體舞蹈《孔雀舞》獲金質獎章,民間舞蹈《雙人孔雀舞》獲銀質獎章。傣族舞蹈藝術家刀美蘭表演的孔雀舞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傣族的每個村寨都有擅長於跳孔雀舞的人。由於世代相傳及民間藝人的精心創造,形成了各具特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孔雀舞的內容,多為表現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曬翅、展翅、抖翅、亮翅、點水、蹬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感情內在含蓄,舞蹈語彙豐富,舞姿富於雕塑性,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均勻的顫動,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彎舞姿造垂。手型和手的動作也較多,同一個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動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孔雀舞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規範化的地位圖和步法,每個動作有相應的鼓語伴奏。除摹擬孔雀生活的各種動作外,也表現神話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現一隻孔雀在森林裏被國王或惡魔搶走,另一隻飛跑找尋的情景;西雙版納州的孔雀舞則多取材於民間傳說《召樹屯與楠木諾娜》中王子與孔雀公主再次相會的情節。表現神話故事的舞蹈中,還有金鹿、猴子、大象、獵人等出台的場麵。
傣族人為什麼如此擅長跳孔雀舞?原來由於氣候與自然條件適宜,傣族地區孔雀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飼養孔雀的習慣。傣族人民認為孔雀美麗、善良、聰穎,是吉祥的象征,對它很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眾常把孔雀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並以跳孔雀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歌頌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