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爭執——沒有解不開的結(2 / 2)

當你受到誤解的時候,如果你對對方之誤厭惡憎恨,壓根兒不想去消除它,更不願主動去做疏通工作,以為那樣做是降低了身份,丟了自己的麵子,損傷了人格。此為小人之心。

聖人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承擔全國的屈辱,才算得國家的君主。如果你在小小的人際關係圈內也受不得絲毫委屈,吃不得半點虧,頭低不下一毫,話多不得半句,那你就去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好了。

避免爭執的另一重要建議是回避頂撞或辯論。當你將要陷入頂撞式的辯論漩渦裏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繞開漩渦,避免爭論。你不可能指望僅僅以搖唇鼓舌的口頭之爭,來改變對方已有的思想和成見。把細枝末節的小事當作天大的原則問題來加以辯論,是因為我們堅持成見的緣故。隻要你爭勝好鬥,喋喋不休,堅持爭論到最後一句話,就可以體驗到辯論的“勝利”,可是,這種勝利不過是廉價的、空洞的虛榮心的產物,它的結果引發一個人的怨恨。

誰能夠克服喜好爭論的弱點,誰就能在社交中獲得成功。

在爭論中可能你有理,也可能以雄辯取勝,但要想輕易改變別人的主意,你就大錯而特錯了。

日常工作中容易發生爭執,有時搞得不歡而散甚至使雙方結下芥蒂。人是有記憶的,發生了衝突或爭吵之後,無論怎樣妥善地處理,總會在心理、感情上蒙上一層陰影,為日後的相處帶來障礙。最好的辦法,還是盡量避免它。

我們常用這麼一句話來排解爭吵者之間的過激情緒:有話好好說。這是很有道理的。爭吵者往往犯三個錯誤:第一,沒有明確而清楚地說明自己的想法,話語含糊,不坦白;第二,措辭激烈、專斷,沒有商量餘地;第三,不願意以尊重態度聆聽對方的意見。有一個調查說明,在承認自己容易與人爭吵的人中,絕大多數說自己個性太強,也就是不善於克製自己。

同事之間有了不同的看法,最好以商量的口氣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語言的得體是十分重要的。應該盡量避免用“你從來不怎麼樣……”“你總是弄不好……”“你根本不懂”之類的語言,這必然會引起對方反感。即使是對錯誤的意見或事情提出看法,也切忌嘲笑。幽默的語言能使人在笑聲中思考,而嘲笑他人則包含著惡意,這是很傷人的。真誠、坦白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讓人覺得你是希望合作而不是在挑人的毛病,同時,要學會聽,耐心、留神聽對方的意見,從中發現合理的成分並及時給予讚揚。這不僅能使對方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也給自己帶來思考的機會。如果雙方個性修養、思想水平及文化修養都比較高的話,做到這些並非難事。

如果遇到一位不合作的人,你就要冷靜,不要讓自己也成為一個不能合作的人。寬容忍讓可能一時讓你覺得委屈,但這卻能表現你的修養,也能使對方在你的冷靜態度麵前平靜下來。當時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見,不妨把事情擱一擱,認真考慮之後,或許大家能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善於理解、體諒別人在特殊情況下的心理、情緒是一種較高的修養。有的人生性敏感,有的人恰恰遇到不順心的事沒處發泄怒氣,也許對方正生病,這些都可能是造成態度、情緒反常或過激的原因。對此予以充分諒解,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心胸開闊是非常重要的,誰能沒有言談上的失誤和過錯?對於別人無意間造成的過錯應充分諒解,不必計較無關大局的小事情。法國有一句格言說過:“兩個都不原諒對方細小過錯的人不可能成為老朋友。”如果以老朋友的態度進行合作,許多衝突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