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從猜疑枷鎖中解脫出來。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曆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導致猜疑的原因主要與個人的一些特點有關:
有些人在某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但自尊心過強,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看不起自己。越想越認為是真的,陷入猜疑怪圈而無力自拔。
還有些人以往比較輕信別人,並視之為知己,告訴許多個人的秘密。但卻遭到他的欺騙,從而蒙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敗,甚至導致很強的防禦心理,不願再信任他人,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懷疑再三。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麼就會因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鬱鬱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周圍的人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因此需要加以改變。
克服猜疑心理的方法如下:
第一,理性思考,不無端猜疑。當發現自己生疑時,不要朝著有利於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問自己:為什麼我要這樣想?理由何在?如果懷疑是錯誤的,還有哪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在做出決定前,多問幾個為什麼是有利於冷靜思索的。
第二,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心。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不要隻看到缺點而灰心喪氣,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優勢,培養自信心和自愛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會給他人一個良好印象的。
第三,增強對自我的調節能力。一個人在人生旅程中,難免遭到別人的議論和流言。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必放在心上,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要善於調節自己的心情,不要在意他人的議論,該怎樣做還是怎樣做,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產生的懷疑也煙消雲散了。
第四,加強交流,解除疑惑。有些猜疑來源於相互的誤解,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就應該通過適當的方式,兩人坐下來交流。
通過談心,不僅可以使各自的想法為對方了解,消除誤會,而且還避免了因誤解而產生的衝突。總之,我們必須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從猜疑枷鎖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