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禮儀——人無禮則不生(1 / 2)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所謂“禮”,是教人尊敬與關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謂“節”,是教人言談舉止恰如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因而,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遵守禮儀,多多益善。

社會學認為,人的一輩子要扮演諸多的角色: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父母,為人下屬,為人領導;與人為友,與人作對,與人為鄰……一刻都不得空閑,不管你喜不喜歡,由此而衍生出來的各種關係把你困在網中央。

在處理這些關係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凝聚而成的規則就是社交禮儀。這裏所說的禮儀,禮是指社會規矩,社會角色的內在要求,儀則是指這種規矩,這種角色的外在表觀。

今天的社會及職場所欠缺的常常是忠誠及職業道德,而禮儀的標準也令人茫然無所適從。其實也沒有如此嚴重,畢竟儀態裝扮不過是一種人際關係中對人尊重的表現。不幸的是,許多人似乎都遺忘了它的重要性。

人們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很明顯。我們正處在一種“自掃門前雪”的時代,這樣的心態推至極端,便是摒棄他人的需求(先別探討其原始動機為何),毫不顧慮我們對別人的方式和態度。

當人們以“自我中心”為生活坐標時,我們對他人的厭惡則油然而生。當事業亦以自我主張為依據時,結果也許會導致客戶的流失、員工士氣低落及萎靡不振的生產力及競爭力。而過度自戀及以自我為中心的男男女女也許因此找不到一個更好的工作。

如果把人的儀表比作顯示其靜態美的藝術造型,那麼舉止就是顯示其流動、多變動態美的藝術造型。美的舉止是心靈舞姿的外化、文明修養的外露和良好氣質的賦形。

舉止是指身體各部位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動作。這些動作包括人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舉止一旦受到人的注意便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從這種意義上講,舉止也是一種無聲的語言。當你在眾目睽睽的場合,即使你還一言未發,你的儀表舉止已經把有關你的信息傳遞了出去。而別人正是依據這些信息來確定對你的“第一眼印象”。由於舉止帶有運動的節奏和旋律,因此比相對靜止的儀表更能折射出內在稟賦和氣質,以及人的心理、文化和道德修養等。

在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事例:有些儀表堂堂的男士,盡管他衣冠楚楚,儼然紳士,但由於舉止輕浮,仍然給人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而另一些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男士,盡管其儀表稍差一些,但由於舉止得體,仍能給人留下好的印象。那些閱曆豐富,獨具慧眼的人往往更習慣於依據一個人的舉止,尤其是一些細微的舉止來判斷人,因為人的儀表可以通過別具匠心的包裝而在一夜之間徹底改觀,而人的舉止則需要長期的培養與累積才能形成。一個舉止粗魯、毛手毛腳的小夥子,絕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成為一個舉止文雅、彬彬有禮的紳士。

本節將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止禮儀做一個詳細的介紹。

第一,站姿。

在生活中每個人由於生活條件、個人習慣以及職業特點的不同,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站立姿態。這些姿態可能並不怎麼優美,從而影響了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優美的站姿常常被人們所羨慕和稱讚,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