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和風細語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好處多多!
生活中,少一分指責,多一點嘉許,不僅令事情做起來得心應手,也給予對方愉悅的心情,何樂而不為呢?
還是讓事實來說話吧。許多年以前,一個10歲的小男孩在工廠裏做工。他一直喜歡唱歌,夢想當一個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師卻不但沒給他鼓勵,反而使他泄氣。他說:“你不適宜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簡直就像風在吹百葉窗一樣。”但他的母親,一位窮苦的農婦卻不以為然,她摟著自己的孩子,對他說:“孩子,你能唱歌,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現在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她節省下每一分錢,給她的兒子用來上音樂課。這位母親的嘉許,給了孩子無窮的力量,也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那個時代最偉大、最知名的歌劇演唱家。
假若在這個小男孩的童年,沒有母親的讚許,隻有那位老師的無情打擊,這個世界上也許就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歌劇家。
用讚許代替批評,是史金納教學的基本觀點。這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以動物和人的實驗來證明:當減少批評,多多讚許對方時,人所做的好事會增加,而比較不好的事會因受忽視而逐漸萎縮。
我們不應當懷著自己的私心或對事物不感興趣,就對他人的行為采取貶低或批評的態度。沒有愛迪生母親對兒子孵雞蛋行為的肯定與讚許,也許愛迪生就沒有今日的輝煌成就;英國作家韋斯特若沒得到老校長的讚許,可能就沒有今日無數本暢銷書,英國文學史就缺少了不朽的一頁。也許就是那一句微不足道的讚許,給了那些需要動力的人無窮的力量,給那些身處逆境的人奮鬥的信心。誰又能小視它呢?
在《孩子,我並不完美,這隻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裏,著名心理學家傑絲·雷耳評論道:“溝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是敏於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我們自己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那麼就別吝嗇你的那份陽光,讓它普照周圍的每一個人吧!
指出別人的缺點,可能因與對方意思相違而傷害到對方,又可能因對方態度蠻橫傷及自己,這時,需要用讚美的話語做中和劑,令對方反駁不是,發怒也不是,批評得有理有據,令其心悅誠服地接受。
首先必須設想一個限度,否則你的忠告也許會適得其反。當你要指出別人的缺點時,必須先認識到人類的脆弱及不完美,且保持著自我反省的心態和與對方一同背負過失的謙虛態度,讓對方發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其次,為了免於引起對方的逆反心理,必須要事先準備些稱讚的話,在批評他人之前,先將這副“靈丹妙藥”給對方服下,然後再轉入正題。當對方因你指出的缺點而感到難過和難以接受時,表揚就起了很大的中和作用。
我們經常看一些歌唱比賽、辯論賽。在專家點評時,他們經常用這種幾乎是無往不勝的妙招:先指出選手的優點,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指出不足之處。比如對方是名歌手,就先指出他音質不錯,台上表演力很強,但缺乏經驗,細節處理不夠好;如果對方是位辯手,可以先表揚他頭腦靈活,才思敏捷,再指出他的一些失誤。不僅是在這些比賽中,在談判桌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在一切與人相處中都會用得著這一招“先揚後抑”法。老師為了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總會先分析這位學生的優點,進步的地方,然後再慢慢道出他的不足之處。這種方法會讓人在心理上能夠接受,麵子上也過得去。既達到目的,又保住自己且不傷害別人,何樂而不為呢?
某部門科長有一天一大早見到他的一位女秘書,便誇她,“你昨天擬的那份報告很好,我很喜歡。”那位女秘書聽了受寵若驚,很高興。這位科長又不急不忙地接著說:“可是,我說這句話的目的,是要你心裏高興,今後打字的時候多加注意,不要有錯別字。”
這位科長的方法值得效仿。就像一種很苦的藥丸,外麵裹上糖衣,先讓人感到甜味,容易一下子吞到肚裏。於是藥物進入腸胃,藥性再發生作用。病人既不會感到藥苦,難以下咽,又把病治好了。如果科長直截了當地指出,“以後注意錯別字”,那位女秘書可能會覺得羞愧、難過,難以接受,或者還要爭辯幾句。這樣,對秘書的規勸就失去了效果,還可能引起下屬的不滿,令雙方不愉快。
不顧時間、地點、對方心理,直截了當、劈頭蓋臉的一陣冷言惡語,達不到溝通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學會和風細語地指出別人的錯誤和缺點,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