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掌控自己的心態,命好不如心態好(3)(1 / 3)

可見,懂得平衡自己心態的人,其煩惱總比別人少,而收獲總比別人多。

在現實生活中,不平衡使得一部分人心理自始至終處於一種極度不安的焦慮、矛盾、嫉恨之中,使他們牢騷滿腹,不思進取。因此,我們必須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誤區。要走出不平衡的心理誤區,首先就要學會優勢比較。比如受挫後有時難找到傾訴的對象以訴衷腸,這就需要自己設法平衡心理。優勢比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難更多、處境更差的人。通過挫折程度比較,將自己的失控情緒逐步轉化為平心靜氣。另外,要少抱怨他人,而多反省自己,從而就能慢慢調節好自己的心態。在遭遇挫折時,要先檢討自己哪裏做得不對,找到原因後再改正,切忌一開始就怨天尤人,否則,心理不平衡,隻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煩惱。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公平的人和事,有時候不管你怎麼努力,幸運之神都不會降臨到你身上。因此,有的人心中就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好人總是多難?為什麼壞人總是逍遙?為什麼付出努力的人卻沒有收獲?為什麼不曾付出的人卻能坐享其成?難道生活真的就這麼不公平嗎?

1963年,一位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寫信給《芝加哥先驅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隻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幹,隻知搗蛋的戴維,她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隻甜餅。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嗎?為什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

西勒·庫斯特是《芝加哥先驅論壇報》兒童版“你說我說”欄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了不下上千封。每次拆閱這樣的信件,他心裏都非常沉重,但他不知該怎麼回答這樣的提問。

正當他對瑪莉小姑娘的來信不知如何是好時,一位朋友邀請他參加婚禮。也許他一生都該感謝這次婚禮,因為就是在這次婚禮上,他找到了問題的答案,並且這個答案讓他一夜之間名揚天下。

西勒·庫斯特是這樣回憶那場婚禮的:牧師主持完訂婚儀式,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也許是他們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許是兩人過於激動,總之,在他們互贈戒指時,兩人都陰差陽錯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情景,幽默地說了一句話:右手已經夠完美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西勒·庫斯特說:正是牧師的這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

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沒有必要把飾物再戴在右手上。同樣,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為他們已經非常完美了嗎?後來,西勒·庫斯特得出結論:上帝讓右手成為右手,就是對右手的最高獎賞;同樣,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也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

西勒·庫斯特發現這一真理後,興奮不已,他以“上帝讓你成為一個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先驅論壇報》刊登之後,在不長的時間內,被美國及歐洲1000多家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將這封信重新刊載一次。

每個人都是自然界創造的奇跡,對自己的境遇應盡量抱持平和的心態,以感恩的心情去充滿熱情地生活,不要再要求得到其他什麼回報,生活本身就是最高的獎賞。

改變心態,正視困難與挑戰

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製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這段話可能很多人都在書中見到過,但你並不一定知道這段話是出自一個癌症患者口中,這給我們的心靈帶來更加強烈的震撼。對於一個患有絕症的人來說,人類在無法戰勝的病魔麵前是多麼渺小和無助。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我們對於社會的改造,對於環境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既然改變不了環境,改變不了社會,為什麼不改變我們自己來適應這個社會呢?

曾經被心愛的人拋棄在心靈的荒野,備受身心的雙重熬煎,無法自拔;曾經被效力過的老板批評指責,失去豐厚的酬金,飽受生活的困窘;曾經被自己的無知出賣,輸掉可憐的賭注,追悔莫及……

如果說這一切都是失敗的話,我們幾乎被失敗占據了整個過去。似乎過去成為了失敗的代名詞,沒有人願意再度提起。

有人說:“凡事不在乎最終的勝敗,至少我們曾經努力過。”

有人說:“因為我們努力過,所以我們不能失敗。”

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是神仙,我們很平凡,沒有什麼特異功能。等待會有奇跡出現,躺在過去失敗的記憶裏,編織著真實和不真實的理由,搪塞著自己的過失,終不會得到成功的眷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