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年輕人就是通用汽車前董事長羅傑·史密斯。羅傑剛進公司的第一位朋友阿特·韋斯特回憶說:“合作的一個月中,羅傑正經地告訴我,他將來要成為通用汽車的總裁。”32年之後,羅傑如己所願,成了通用的董事長。而這一切都來自於他不斷地挑戰困難和挑戰自我。
人生就如一盤棋,而理想就如指導你下棋的棋譜,它是指導有誌之士永遠朝成功邁進的重要保障。一位智者說:“生,非我所求;死,非我所願;但生死之間的歲月,卻為我所用。”所以當我們仰首感歎如煙往事時,不如低頭審視一下自己的內心,雄心的爐火是否還在燃燒,是否還在為你帶來光和熱;當我們臥躺枕邊,想重拾昨夜的舊夢時,是否該為你的雄心做些什麼了?成功的法則有成千上萬,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敢於挑戰自己,戰勝自己,讓自己有顆奔騰不息的雄心。
人類所具有的種種力量中,最神奇的莫過於有夢想。如果我們相信明天更美好,就不必計較今天所受的痛苦。有雄心的人,即使前方有銅牆鐵壁的阻隔,他也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
高調定位,永遠都要坐前排
如果你有永爭第一的勇氣和精神,再加上選對方向,經過努力後,你一定會為自己贏得巨大的成功。
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一個不出名的小鎮,有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父親經常向她灌輸這樣的觀念: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力爭一流,永遠做在別人前頭,而不能落後於他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父親從來不允許她說“我不能”或者“太難了”之類的話。
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後的歲月裏證明是非常正確的。正是因為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殘酷教育,才培養了瑪格麗特積極向上的決心和信心。在以後的學習、生活或工作中,她時時牢記父親的教導,總是抱著一往無前的精神和信念,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爭一流,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永遠都要坐在前排”這句話。
瑪格麗特在上大學時,學校要求5年的拉丁文課程,她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拚搏的精神,硬是在1年內全部學完,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瑪格麗特不光是在學業上出類拔萃,她在體育、唱歌、演講及學校其他活動方麵也都是一直走在前列,是學生中鳳毛麟角的佼佼者。
正因如此,四十多年後她就成長為連續4年當選為英國保守黨領袖、英國第一位女首相、被政壇譽為“鐵娘子”,她就是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
拿破侖有句話:“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實這句話道出了一個道理: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應該給自己定個位。定什麼位,將決定自己一生成就的大小。誌高千裏的人決不會自甘平庸,甘心做下人的人永遠成不了主人。
古人雲:“勝人者力,自勝者強。”這的確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在現實當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相信命運,凡事聽天由命;有的性格懦弱,做事依賴他人;有的沒有責任心,不敢承擔責任;有的惰性太強而好逸惡勞;有的缺乏理想,混沌度日等等。總之,他們給自己低調定位,遇事不敢獨當一麵,又不敢承擔責任,不敢為人之先。一句話,就是不敢重用自己,被一種消極的心態所支配,甘心自輕自賤。這種心態是一個人進步的最大障礙,成功的大敵。
在人生的旅途中,要想獲得最後的勝利,有所成就,就要敢於重視自己,給自己高調定位,要敢於承擔責任,勇於獨當一麵,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決心,敢於排除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敢為人先。有雄心成大事的人心中隻有一種信念:別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我還能做到。
中國有句古語,“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意思是說,目標定在上等,僅能取得中等的成績,目標定在中等,僅能取得下等的成績。這的確是古人科學經驗的總結。
曆史上這樣的事是很多的,如楚漢相爭時期的蒯通勸說韓信反漢,閻忠遊說皇甫嵩背棄東漢王朝,馮衍勸導廉丹反叛王莽,都是典型的例證。被勸的三個人都沒有聽從建議,甘心情願走向危險與死亡,這是為什麼呢?答案就如同範嘩所說:“人的事業假如窘迫困頓,那麼他就極少顧慮自身的性命;人要是生活安逸順利,那麼他對自身安危的顧慮便越來越多。登高卻不害怕的人是那些被罰的刑徒;不去坐在屋簷下,擔心被瓦片砸傷的人是千金之子。”
“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人生過程中,環境的不同、心態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局。因為在順利的時候,大多數人隻求安逸,而窮苦的時候很多人就會圖謀變革,這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當時那三個人中有的已是南麵稱孤為王了,有的已是達到將相的權位,但他們都隻苟求自身的安逸享樂,不去考慮建立豐功偉績。他們不知道權勢地位越高便越易被人猜疑,越會產生禍患,不知道自己的威勢達到與君主相當的地步時便會產生禍亂。他們的權勢已經被猜忌了,但卻不能丟掉權勢來逃避禍患;他們的勢力已經與主上齊等了,但卻不能自損實力來保全福分。他們都隻因遲疑徘徊、猶豫不決而最終導致滅亡,遭遇如此的禍害就是因為憐惜保全自己的性命,結果反而帶來了慘痛結局。正如諺語所說:“心死則生,幸生則死,若是抱有必死的心理倒會存活,若是隻有僥幸存活的心理反會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