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世界杯預選賽中科之戰中,科威特球員將口水吐在了球員李瑋峰的臉上,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佩戴著隊長袖標的李瑋峰卻沒有采取任何過激的行為,而吐人者則是受到了紅牌的判罰,辱人者自取其辱。
暫且不說比賽的結果,就單單從這一點上,就足以看出經過多年職業比賽的曆練的沉著。如果當時在場上稍微有那麼一點不冷靜做出反擊,圖一時痛快,逞匹夫之勇,到最後吃虧的隻能是自己。
司馬遷曾在《報任少卿書》一書裏寫下了這樣一段泣血般的文字:“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如今在生活中的人們大多數都覺得活得非常累,不堪一切重負。大家很是納悶,為什麼社會在不斷進步,而人的負荷卻更重,精神越發空虛,思想異常浮躁。的確是這樣的,社會在不斷前進,同時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會的一個缺點就是造成人與自然的日益分離,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其結果便是陷於世俗的泥淖而無法自拔,追逐於外在的禮法與物欲而不知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對於金錢的誘惑、權力的紛爭、宦海的沉浮讓人殫精竭慮。是非、成敗、得失讓人或喜、或悲、或驚、或詫、或憂、或懼,一旦欲望不能夠得以實現;或者一旦所想的難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虛無縹緲的幻影,就會失落、失意乃至失誌。
失落是一種人心理上的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現象進行調節;失意是一種心理傾斜,是失落的情緒化與深刻化;失誌則是一種心理方麵的失敗,也是心理上徹底的頹廢,是失落、失意的終極表現。如果要想克服這種失落、失意、失誌的毛病就需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然而要想做起來卻十分的困難。我們畢竟是凡夫俗子,世界的多姿多彩實在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麼能夠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我國古代的貶官文化即是一個極好的明證。其關鍵是你如何對待與處理的問題。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生存價值,從來功名輸勳烈,心底無私天地寬。如果心裏麵沒有過多的私欲的話,又怎麼會患得患失呢?其次,要能夠認清楚自己所要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要過分在意得失,不要過分看重成敗,不要過分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隻要自己努力過,隻要自己曾經奮鬥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按自己的路去走,外界的評說又算得了什麼呢?東晉陶淵明之所以有如此豁達風流,就在於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可以用寧靜平和的心境寫出那灑脫飄逸的詩篇。這正可謂真正的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人不可能總處在非生即死的嚴重關頭,因此,我們必須要做出“愛有甚於生,惡有甚於死”的抉擇,更多的是流水歲月,平常交往,瑣瑣細細地生活,更需要坦蕩灑脫和寵辱不驚的做人準則。即使平常的日子根本就沒有衝突與矛盾,思想與心境也不會是一潭止水,同樣有對待寵辱的態度問題。有一位年輕人,是初中的數學教師,因為他的課講得非常好,因此,在學校的學生和教師當中的威信非常的高,與他年齡相仿的教師,有好幾位陸續提升為教導主任和校長,然而他卻依然如故。有人問他有沒有感到不公,他卻平靜地說:“我也並沒有為此而感到不公平,教書是自己的所長,當官是他們所長,對於當官受人尊重,教好書同樣受人尊重,所以,我不能棄長就短,當不好官,反而還會讓別人瞧不起。”聽了他所說的這些話,那人很是感動。的確,做人就是要具備一顆平常心,做好每天應該做的每一件事情,學會享受生活,享受做好一件事所帶來無限的快樂,這樣就會有足夠的力量來進行承擔即將到來的挫折與痛苦。
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生亦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寵辱不驚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上,總有一份寬鬆閑適的心態和表現,這是文化陶冶和道德修養的體現。“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此句話可謂說得入木三分。當然,對於如此的人根本就不是無所用心,飽食終日,遊手好閑,與世浮沉,而是進入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這是心懷恬淡,沒有什麼非分之想,不僅有所作為,也有所不為,不僅要保持獨立的操守,又有和光同塵,知足不辱的人生狀態。
要想使一個人做到寵辱不驚,就必須要做好能經受寵辱的準備。挫折、失敗、成功、順利,是人生曆程,伴隨的是外界的評說,是他人關於寵與辱的輿論。寵辱不驚是感覺和心態,不是來自外界,是自身的心理狀態,是自我意識,承受能力,是自信和成熟。其實人生真正的收獲和進步,常常是在遭受到委屈的時候所能夠得到的,這時候才能棄舊圖新,自勵自強。有意識委屈自己的過程,正好是超越自己的過程,是自我蛻變與升華的過程。還有誰會說這不是一種使人生輕鬆的需要呢?